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佛教的業力思想(明禅)▪P3

  ..續本文上一頁,從思慮到決定去做,所以它是業的動力。”不但意志活動的是思,就是因施心所的發動,而表現于外的身體活動,語言表白,所謂從思所生的,則名爲思已業,或名爲思所作業。佛所說的這二業,實包含身語意叁業。《俱舍論講記》說:“謂佛所說的思業,就是通常的意業。從思所作的業,就是通常的身語二業,所以二業開出來就是叁業。

  思與意業相應。說名意業,由分別思慮的意業表現于外所有的身體動作是身業,語言诠表是語業。”可叁業是從二業開出來的,並沒有不同的自體。

  (9)表業無表業

  表業及無表業,是從身語二業而來,而且身語各有表、無表業。表:是表示,《法苑義章》說:“表謂表示,表,自內心,示于他故。”如有情內心究竟有什麼念頭,沒有通過身語表現于外,別人不知你有些什麼想法

  但若通過身語表現出來,別人立即知道你在想什麼。

  以身業說:如你是在虔誠地禮佛,別人從你這一動作表示,就知道你內心和行爲都是善的;又如你正在拿刀去殺人,別人從你這一動作,同樣知道你的心裏和行爲都是惡的,這就名爲身表業。以語表業說:如你是在稱揚贊歎如來,別人從你這一語言表達,自然就知你內,在的心裏和行爲都是善的,這就名爲語表業。

  無表業與表業剛剛相反:所謂無表,就是無可表示于人的業。《俱舍論》說:“無表雖以色業爲性,如有表業,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無表業。”意即顯示有情所行所爲,雖都已成爲過去,但並不是沒有了,仍有一股力量存在,而這股潛力又無法表示于外,所以稱爲無表業。這無表業,在有部學者看來,是很重要的,假使不承認有無表業,那世間的因果律就無法建立,國家的法律亦無從施行。所以于生滅不住的表業之外,特立身語的二無表業”

  (10)受業不受業

  《舍利弗阿毗昙論·業品》中,說有受業不受業的二業。受業,是指其業必然有受果報的;不受業,是指不受果報的業。如該論卷七說:“雲何受業

  若業有報,是名受業。雲何非受業

  若業無報,是名非受業。”後又作這樣解說:“複次受業,若業有報及無報思,是名受業。複次非受業,若業無報身業,口業,是名非受業。”

  (11)苦等叁受業

  叁受,即是通常說的苦受、樂受、舍受。若經常造作屬于欲界所有的種種不善業,順此業力所感得的非可愛異熟果報,是不善業名爲順苦受業。假定經常造作有漏的人天善業,順此業力所感得的欲界乃至色界第叁禅天的可愛異熟果報,是有漏善名爲順樂受業。

  假使經常造作色界第四禅天以上,乃至有頂諸地所有的有漏善業,順此業力所感得的與舍受相應的果報,是有漏善名爲順舍業,因爲在這諸地之間苦樂二受皆不具。

  (12)現等叁時業

  叁時,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所謂時,是酬因成果之意。造何業因,就感何果報。這是因果的必然,沒有可疑的余地。但所造的業,何時會感果

  由于因果有遲速,受報時間有不同,所以轉立叁時業。如所造的業,在今生已成熟,而于現世受果,名順現受業;于下生成熟,而于次生受果,名順次生業;有于若幹生後成熟,而于若幹生後受果,名順後生業。這叁種業,是專就必會感果說的,如再加上順不定業,就有四種業。

  (13)極重等四業

  有情無始以來所造的善惡業,多得無法計數,但在這衆多的業力當中,依于感報的決定來說,哪種業先到俗世受報,有極重等四業的差別。

  a.極重業,這通于德行的善業或不道德的惡業;如所造的重大善業,象救活很多人的生命,或由高尚的心境所修成的禅定。到你的生命快要結束時,所謂“業相現前”,善的業力發生作用,就牽你到天堂去受樂報。假使造了極重惡業,如弑父、弑母等五無間重業,到了生命快結束時,所謂業相現前,惡的重業發生作用,就牽你到地獄去受苦報。如是受報的或善或惡,都名爲極重業。

  b.隨習業,或名習慣業,是說所造的善惡業,沒有怎樣的重大,但因不斷地造作,形成常有的舉動,成爲一種習慣性。經過相當的時期,善惡業皆成大力,所以到生命將要結束時,你平時習慣性的業力,到此發生強有力的作用,就會牽你感受來生或樂或苦的果報。

  所以有情在日常生活中,善業的習慣性不妨養成,惡業的習慣性最好予以排除。果能如此,到了臨命終時,習慣性的善業,就會使你感受未來快樂的新生命。

  c.憶念業,有說爲臨終業,是說正在死前的心理活動,如會想自己以前或善或惡的行爲。《成佛之道講記》中說:“有些人在生命曆程中,既無太大的善業,亦無重大的惡業,連習慣的業也沒有,象這樣的,臨終時是迷迷糊糊的,不知自己當何去何從

  正在這死亡邊沿上時,如忽然想到自己曾做過某種有意義的善事,那就被善業帶上天堂,若想起自己曾做過不道德的罪惡之事,並認爲做得不夠徹底,那就會被惡業帶進地獄。”所以,到臨終時,對他最好的安慰,就是說出他生前做過的好事,使他因這些善感到歡喜,並因此減輕痛苦。臨終一著,佛法看得重要,因爲上升下沈就憑臨終一念。因此,佛弟子應特別注意!

  d.預備業,是論果次序的最後一種業,亦是對一特定衆生,尚未作任何解釋的業,到了生命將要結束時,沒有加上的叁業現象,此業亦會決定感受未來的報。

  叁、業的潛力究竟在何處

  業的存在,究竟在何處

  是在過去,現在,抑或存在于生命之內

  或生命之外

  對這問題如不加探索,就無法說明業之所以爲業。彌蘭陀王曾問那光尊者:“尊者,業這東西究竟在何處

  ”尊者回答說:“衆生所造的各式各樣的業,既不存在飛逝的無常意識中,亦不存在生命的某一部分,可一旦到了適當的時刻,依于精神與物質兩者,就會在本身顯現。”

  造諸善惡業的生命體,到了一定的時期,就會滅亡而不繼續存在。但由生命體造的諸業,並不隨著身體而滅亡消失,在未遇緣感果之前,仍是繼續存在的。如經中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印順大師在《唯識學探源》中,講到業力存在時亦說:“業雖刹那間過去,而招感後果的力用還是存在。這業力的存在,是身口行爲所引起的,是生起後果的功能。業力的存在,就是功能的存在。在這上面,它與種子或熏習,比細煩惱與種習的關系密切,可以說,業力生來就含有種子的意味。

  又印順大師《唯識學探源》中說:“業存在是微細而潛在的,相續不斷的,未來的果報,是由它引起的。不論它名稱是不是種子,已一律具種子或熏習的含義。”如果潛在的業力,是因內心的發動,通過身語而表現出來。

  又這身語的動作影響內心而生起的功能,它是以心色爲緣而生的東西,是心色渾融的能力,最適當的名稱是“業”。因此,業之所以爲業,不能單看成是色或心,而是心色緣起所成。

  結論綜上所述,可知業力是佛教的一個重要問題,亦是佛教發展中的一個主要問題,然以性空者的觀點,卻又有獨到之處,如印順大師《中觀論頌講記》中說:“依性空正義說,業是緣起化的,因緣和合時,似有業的現象生起。

  究其實,業是沒有實在性的,既不從何處宋,也不從無中生起一實在性。一切諸業本就不生,不生非沒有緣生,是說無有它的決定自性,沒有自性生,一切諸業也本來不滅,不滅即不失。我們所見到的業相生滅,是因果現象的起滅,不是有一實在性的業在起滅。沒有實在的業性生滅,唯是如幻如化的業相,依因緣的和合離散而幻起幻滅。如幻生滅,不可以追求它的自性,也不是實有的常在,是因緣關系的幻在。幻用是不無的,此如幻的業用,在沒有感果之前不失,感果以後,如幻的業用滅,而不可說某一實在法消滅,所以說“滅無所至”。諸業不生,無定性空,雖空無自性,但緣起的業,于百千劫不亡,所以又不斷。

  不是實有常住故不斷,是無性從緣故不斷。

  行業不失滅,可以建立如幻緣起的業果聯系。”根本不需要有個實有自性的保護者,所以性空者的這一說法,是最正確而又最有力的說明。

  進一步說,不但保持業種的實有自體性的東西沒有,就是業的本身也是沒有實體自性的。如果以爲業力是實有自性的,那就失去業以造作爲意的定義。要知業之所以爲業,不論是善是惡,都由造作而成,沒有不造作而成爲業的。設以業是有實體性,那就不能說它從緣生起,而應不待造作本來就有。

  不待造作本來就存在的,那業就成爲常住的,還談何造作不造作

  不造作怎麼可以成爲業

  假使不造作已有業力存在,有情不造作豈不是有罪業

  如真不作即有罪業,是則佛法行者,不斷地修諸淨行,豈不是徒然無益

  承認不作而有罪業是如此,不作而有善德自然也是這樣。如此一宋,持戒的人,就是犯戒的人,犯戒的人就是持戒的人,作罪作福的差別自然也沒有。這豈不是破壞世間一切善惡好壞,還談何由業感果

  因此,本于佛說的正義及性空者的正見,認爲因果不斷不常,業果相續不失不壞,唯有在性空緣起的幻有上,才能建立起來,否則,要想說明業果,那是很困難的。《中觀論·業品》說:“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唯有這樣的正視業果,方不致破壞業果。

  

  

《試論佛教的業力思想(明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