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勒菩萨及其兜率净土(则慧)

  弥勒菩萨及其兜率净土

  则慧

  闽南佛学

  缘 起

  偶然间听一位法师感慨地说:“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那么殊胜,又简单易行,为什么现在却很少有人修此法门呢

  ”

  回顾自己在学院的几年生活中与人所谈,或所接触的书籍很少有提及介绍弥勒菩萨或有关兜率净土内容。至今世人大都只知有西方极乐净土,以为“求生净土”即是指西方净土,尚不知还有弥勒的兜率净土,东方琉璃净土等,于是就去请教一些法师,并翻看一些藏经,才知弥勒净土竟是如此之殊胜、圆满、简单、易行。加上兜率净土本身所特具的条件处于欲界、接近人类,拥有七情六欲的人类,比较容易往生。对于末法时代,根机迟钝,且喜简厌繁的众生来说,不可不说是最好的修学法门。为此后学向大家简单地介绍弥勒其人及其净土的情况。

  因是初学,其中有许多错漏之处望诸位法师慈悲指教。

  一、弥勒轶事 处处化现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此对联淋漓尽致,形象地刻画出勒弥菩萨的气度和胸怀。只要走进寺院,一踏进天王殿,就可见到大肚弥勒敞怀欢笑。弥勒菩萨的乐观豁达,深植在中国老百姓心中,妇孺皆知。

  弥勒是中国的译音,具足应曰:“弥怛利耶”,华文译为“慈氏”,因其多生累劫修行“慈心三昧”故。慈氏为姓,阿逸多为名。阿逸多是梵语,华言“无能胜”,《悲华经》云:“弥勒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是则慈隆即世,悲臻后劫,至极之慈,一切权小皆无能胜,故以名焉。”据《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记载:弥勒菩萨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慈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人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时洪水暴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供养仙人。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他看着烧熟的兔肉即说偈曰:“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宁破骨髓身头脑,不忍,敢肉食众生。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敢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说毕,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个故事是慈氏一姓的由来,也生动地说明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宁破骨髓出头脑,绝不啖肉食众生。”常在定中观察一切众生的本性“平等平等,无有高下。”所以他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由此清楚昭示了弥勒是一位素食主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弥勒随类应化的事迹有很多,相传我国六朝时的梁代,弥勒于浙江义乌县城现居士身,化名傅翕,人皆称他为傅大士。大士与梁武帝交好,常受诏入京,在宫中大开法筵,宫中诸人得益非浅。尤其是武帝深受其感化,而成为佛教的忠实信徒。但武帝爱妃郗氏不信佛法,毁谤三宝,因其罪业深重,终于急病暴死,堕入蟒蛇身。一日夜间郗氏托梦给武帝,哀泣云:“我因生前毁谤三宝,故遭此长身大蟒,圣君如不代我敦请梵僧大德超度,那我永远不得脱离……”。武帝醒后即征询灭罪之法,傅翕介绍镇江金山江天禅寺宝志禅师,为之启建无遮法会四十九日。妃后又托梦告武帝云:“承做功德,已获生三十三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武帝对佛法的崇信,使佛教兴旺盛况空前,这一点不能不归功于弥勒化身示现的傅大士了。

  到了我国后五代,弥勒应化于今浙江奉化县作布袋和尚,自称“契此”,即“上能契合诸佛之理,下能契合众生之机。”布袋和尚因能契合此方众生,故自称契此。又外号“长汀子”,因其身体肥硕故名。他终日袒胸露腹,出语无定,常持锡杖荷布袋,右手提罗汉珠游化四方,见则求取,藏于布袋,故世人称为“布袋和尚”。他虽然看起来有些疯疯癫癫,但为人预示凶吉祸福却非常灵验。人们对他的评价是“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他能预知晴雨,沾雪不湿.使人觉得神密莫测。更让人感到惊奇的就是他呼风唤雨的本领。阴雨绵绵,人们厌烦了,只要去求他,他便拿着木屐,在大桥上倒立,雨立刻停了,太阳也会从厚厚的云层中钻出来;烈日炎炎,赤地千里,人们请他抗旱,他便穿上草鞋狂奔,老天居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布袋和尚且做了一首歌,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由于他的许多神奇的举动,当时人们把他看成是弥勒化身。

  在今浙江宁波天童寺斋堂门口有对联云:“弥勒示贫相,稳坐主位,当纠察拖耳耳拖长;密祖现海量,喜让客僧,命侍者移座座位移。”此联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据传布袋和尚游化到天童寺,用膳时间刚到就坐上了方丈的席位,纠察赶来劝他离席,他就是不肯让座,纠察便伸手扯他的耳朵,结果把他的耳朵拉了一丈多长,而身体却丝毫不动。大家见此都惊得目瞪口呆,这时天童寺主持来了,主动让位给布袋和尚,自己另立座位于对面。从此以后,每天午供的时候,布袋和尚就来了,不客气地总坐在中央的主位,而天童寺住持用膳的位置就移了下来,每天和布袋和尚相对而坐,共同用膳。

  有一次,布袋和尚到福建化缘,在一位姓陈的居士屋前停下,在门上写了一首顺口溜:“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也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色彩。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清洁皎洁。虽然是—身,化身千百亿。”可是人们看了后并未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于后梁贞明三年三月三日,布袋和尚来到奉化岳林寺东廊,端坐于一块磐石上,行将入灭之际口念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然后就在石上坐化了。因为他行为奇特,圆寂时又念了这个偈子,所以人们就认定他是弥勒转世。

  由于布袋和尚在世时,总是笑口常开,给人一种亲切感,所以后来人们就普遍把他作为弥勒菩萨的化身,从此,寺院中所供奉的弥勒像就是这种笑口常开,肚皮偌大的布袋和尚像。由上种种奇闻轶事,我们便可一目了然弥陀菩萨时常应化众生的高大形象,故现代著名高僧太虚大师曾有偈赞云:

  “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

  以是因缘名慈氏,为欲成熟诸众生。

  处于第四兜率天,四十九重如意殿。

  昼夜恒说不退行,无数方便度人天。”

  二、诸佛授记 必得成佛

  弥勒全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或名一生补处,或未来佛。曾经有七佛为之授记。十方三世有无数佛,从时间来说,过去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现在世界有释迦牟尼佛,未来有弥勒佛。从空间来说:东方有妙喜世界阿闽佛,南方欢喜世界有空相佛,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有微妙声佛,中间娑婆世界有释迦牟尼佛。佛经上说:弥勒是贤劫千佛之第五佛,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万年,他将重新出世于第十之灭劫继绍释迦牟尼佛,在龙华树下以三会说法化度一切之人天众。

  《慈华经》第五卷:《诸菩萨本受记品》有云:于往昔过恒河沙阿僧祗劫有宝藏佛为之授记:“时宝藏佛,为其说法已,即授汜未来之世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祗劫,人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后分初,八贤劫,五浊灭已,寿命增益至八万岁,汝于是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弥勒如来、应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据《弥勒上生经》说释迦牟尼、预言,弥勒将成无上正觉。释迦佛为之授记:“我从右胁生,汝弥勒从顶生;如我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四千岁,我国土土,汝国土金;我国土苦,汝国土乐。”又《大宝积经》云:“尔时世尊即伸右手,犹金色微妙光明,无量阿僧祗劫善根所集,其指掌色犹如莲花。以摩弥勒菩萨顶,作如是言:弥勒,我咐嘱汝当来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汝当守护佛法僧宝,莫令断绝。尔时如来伸出金色手,摩弥勒菩萨顶时,于此三千大干世界,六种震动,光明偏满。”以上都是过去世诸佛为弥勒授记的记载。

  相传,弥勒是古印度天竺婆罗门种姓。公元前六世纪,弥勒与释迦差不多同时生在印度波罗奈国大婆罗门家。据说弥勒修行比释迦牟尼早,但他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牟尼,喜好交游,爱吃穿,重视慧学。结果是释迦牟尼后来居上了。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佛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后来释迦牟尼成道了,他便前去听释迦牟尼佛说法,十分信服,认为其道才是真谛,于是便跟随佛陀修道。由于勤学好问,专心一意,在佛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深受佛陀的器重。所以佛陀选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但这件事却引起了一些比丘的非议。在《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优婆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

  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跌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字义炳然。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不停地转大*轮,度诸天子。”在优婆离等人的眼中,弥勒是个“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未尽诸漏”的一介凡夫…

《弥勒菩萨及其兜率净土(则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