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彌勒菩薩及其兜率淨土(則慧)

  彌勒菩薩及其兜率淨土

  則慧

  閩南佛學

  緣 起

  偶然間聽一位法師感慨地說:“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那麼殊勝,又簡單易行,爲什麼現在卻很少有人修此法門呢

  ”

  回顧自己在學院的幾年生活中與人所談,或所接觸的書籍很少有提及介紹彌勒菩薩或有關兜率淨土內容。至今世人大都只知有西方極樂淨土,以爲“求生淨土”即是指西方淨土,尚不知還有彌勒的兜率淨土,東方琉璃淨土等,于是就去請教一些法師,並翻看一些藏經,才知彌勒淨土竟是如此之殊勝、圓滿、簡單、易行。加上兜率淨土本身所特具的條件處于欲界、接近人類,擁有七情六欲的人類,比較容易往生。對于末法時代,根機遲鈍,且喜簡厭繁的衆生來說,不可不說是最好的修學法門。爲此後學向大家簡單地介紹彌勒其人及其淨土的情況。

  因是初學,其中有許多錯漏之處望諸位法師慈悲指教。

  一、彌勒轶事 處處化現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此對聯淋漓盡致,形象地刻畫出勒彌菩薩的氣度和胸懷。只要走進寺院,一踏進天王殿,就可見到大肚彌勒敞懷歡笑。彌勒菩薩的樂觀豁達,深植在中國老百姓心中,婦孺皆知。

  彌勒是中國的譯音,具足應曰:“彌怛利耶”,華文譯爲“慈氏”,因其多生累劫修行“慈心叁昧”故。慈氏爲姓,阿逸多爲名。阿逸多是梵語,華言“無能勝”,《悲華經》雲:“彌勒發願于刀兵劫中,擁護衆生,是則慈隆即世,悲臻後劫,至極之慈,一切權小皆無能勝,故以名焉。”據《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中記載:彌勒菩薩在過去無數劫時,有一世界,名勝華敷,佛號彌勒,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聞佛說《慈叁昧大慈海雲經》,即便信服,爲佛弟子,發菩提心,誓願未來成佛亦號彌勒。于是舍家人山,勤修梵行,八千歲中,少欲無事,乞食自活,誦持《慈叁昧經》,一心不亂。時洪水暴發,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進粒米,生命垂危。時有兔王母子二獸,爲護法久住,投入火中,供養仙人。兔王母子舍身護法的精神,對仙人教育很大,他看著燒熟的兔肉即說偈曰:“甯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衆生。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甯破骨髓身頭腦,不忍,敢肉食衆生。更發誓言:“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恒不,敢肉,乃至成佛,製斷肉戒。”說畢,即投火中,與兔王母子並命。這個故事是慈氏一姓的由來,也生動地說明彌勒對一切衆生不起殺想的廣大慈心觀,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甯破骨髓出頭腦,絕不啖肉食衆生。”常在定中觀察一切衆生的本性“平等平等,無有高下。”所以他說:“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由此清楚昭示了彌勒是一位素食主義的實踐者和倡導者。

  彌勒隨類應化的事迹有很多,相傳我國六朝時的梁代,彌勒于浙江義烏縣城現居士身,化名傅翕,人皆稱他爲傅大士。大士與梁武帝交好,常受诏入京,在宮中大開法筵,宮中諸人得益非淺。尤其是武帝深受其感化,而成爲佛教的忠實信徒。但武帝愛妃郗氏不信佛法,毀謗叁寶,因其罪業深重,終于急病暴死,墮入蟒蛇身。一日夜間郗氏托夢給武帝,哀泣雲:“我因生前毀謗叁寶,故遭此長身大蟒,聖君如不代我敦請梵僧大德超度,那我永遠不得脫離……”。武帝醒後即征詢滅罪之法,傅翕介紹鎮江金山江天禅寺寶志禅師,爲之啓建無遮法會四十九日。妃後又托夢告武帝雲:“承做功德,已獲生叁十叁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武帝對佛法的崇信,使佛教興旺盛況空前,這一點不能不歸功于彌勒化身示現的傅大士了。

  到了我國後五代,彌勒應化于今浙江奉化縣作布袋和尚,自稱“契此”,即“上能契合諸佛之理,下能契合衆生之機。”布袋和尚因能契合此方衆生,故自稱契此。又外號“長汀子”,因其身體肥碩故名。他終日袒胸露腹,出語無定,常持錫杖荷布袋,右手提羅漢珠遊化四方,見則求取,藏于布袋,故世人稱爲“布袋和尚”。他雖然看起來有些瘋瘋癫癫,但爲人預示凶吉禍福卻非常靈驗。人們對他的評價是“示人吉凶,必應期無忒。”他能預知晴雨,沾雪不濕.使人覺得神密莫測。更讓人感到驚奇的就是他呼風喚雨的本領。陰雨綿綿,人們厭煩了,只要去求他,他便拿著木屐,在大橋上倒立,雨立刻停了,太陽也會從厚厚的雲層中鑽出來;烈日炎炎,赤地千裏,人們請他抗旱,他便穿上草鞋狂奔,老天居然烏雲密布,大雨傾盆。布袋和尚且做了一首歌,走到哪裏,唱到哪裏,“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由于他的許多神奇的舉動,當時人們把他看成是彌勒化身。

  在今浙江甯波天童寺齋堂門口有對聯雲:“彌勒示貧相,穩坐主位,當糾察拖耳耳拖長;密祖現海量,喜讓客僧,命侍者移座座位移。”此聯記載了一個有趣的傳說,據傳布袋和尚遊化到天童寺,用膳時間剛到就坐上了方丈的席位,糾察趕來勸他離席,他就是不肯讓座,糾察便伸手扯他的耳朵,結果把他的耳朵拉了一丈多長,而身體卻絲毫不動。大家見此都驚得目瞪口呆,這時天童寺主持來了,主動讓位給布袋和尚,自己另立座位于對面。從此以後,每天午供的時候,布袋和尚就來了,不客氣地總坐在中央的主位,而天童寺住持用膳的位置就移了下來,每天和布袋和尚相對而坐,共同用膳。

  有一次,布袋和尚到福建化緣,在一位姓陳的居士屋前停下,在門上寫了一首順口溜:“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也不刻。無一塊泥土,無一點色彩。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清潔皎潔。雖然是—身,化身千百億。”可是人們看了後並未理解其真正的含義。于後梁貞明叁年叁月叁日,布袋和尚來到奉化嶽林寺東廊,端坐于一塊磐石上,行將入滅之際口念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然後就在石上坐化了。因爲他行爲奇特,圓寂時又念了這個偈子,所以人們就認定他是彌勒轉世。

  由于布袋和尚在世時,總是笑口常開,給人一種親切感,所以後來人們就普遍把他作爲彌勒菩薩的化身,從此,寺院中所供奉的彌勒像就是這種笑口常開,肚皮偌大的布袋和尚像。由上種種奇聞轶事,我們便可一目了然彌陀菩薩時常應化衆生的高大形象,故現代著名高僧太虛大師曾有偈贊雲:

  “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

  以是因緣名慈氏,爲欲成熟諸衆生。

  處于第四兜率天,四十九重如意殿。

  晝夜恒說不退行,無數方便度人天。”

  二、諸佛授記 必得成佛

  彌勒全稱爲“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名一生補處,或未來佛。曾經有七佛爲之授記。十方叁世有無數佛,從時間來說,過去有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現在世界有釋迦牟尼佛,未來有彌勒佛。從空間來說:東方有妙喜世界阿閩佛,南方歡喜世界有空相佛,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有微妙聲佛,中間娑婆世界有釋迦牟尼佛。佛經上說:彌勒是賢劫千佛之第五佛,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萬年,他將重新出世于第十之滅劫繼紹釋迦牟尼佛,在龍華樹下以叁會說法化度一切之人天衆。

  《慈華經》第五卷:《諸菩薩本受記品》有雲:于往昔過恒河沙阿僧祗劫有寶藏佛爲之授記:“時寶藏佛,爲其說法已,即授汜未來之世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祗劫,人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後分初,八賢劫,五濁滅已,壽命增益至八萬歲,汝于是中,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號曰彌勒如來、應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據《彌勒上生經》說釋迦牟尼、預言,彌勒將成無上正覺。釋迦佛爲之授記:“我從右脅生,汝彌勒從頂生;如我壽百歲,彌勒壽八萬四千歲,我國土土,汝國土金;我國土苦,汝國土樂。”又《大寶積經》雲:“爾時世尊即伸右手,猶金色微妙光明,無量阿僧祗劫善根所集,其指掌色猶如蓮花。以摩彌勒菩薩頂,作如是言:彌勒,我咐囑汝當來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汝當守護佛法僧寶,莫令斷絕。爾時如來伸出金色手,摩彌勒菩薩頂時,于此叁千大幹世界,六種震動,光明偏滿。”以上都是過去世諸佛爲彌勒授記的記載。

  相傳,彌勒是古印度天竺婆羅門種姓。公元前六世紀,彌勒與釋迦差不多同時生在印度波羅奈國大婆羅門家。據說彌勒修行比釋迦牟尼早,但他勇猛精進不如釋迦牟尼,喜好交遊,愛吃穿,重視慧學。結果是釋迦牟尼後來居上了。在《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裏,釋迦佛回憶說:“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後乃發道意,于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覺。”後來釋迦牟尼成道了,他便前去聽釋迦牟尼佛說法,十分信服,認爲其道才是真谛,于是便跟隨佛陀修道。由于勤學好問,專心一意,在佛學上有很高的造詣,深受佛陀的器重。所以佛陀選彌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記,次當作佛。但這件事卻引起了一些比丘的非議。在《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優婆離問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

  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禅定,不斷煩惱”。佛說:“此人成佛無疑,此人于波羅奈國,劫波利村,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結跏跌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顯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叁昧般若波羅蜜,字義炳然。時諸天人,尋即爲起衆寶妙塔,供養舍利。時兜率天,七寶臺內,摩尼殿上,獅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蓮花上,結跏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不停地轉大*輪,度諸天子。”在優婆離等人的眼中,彌勒是個“不修禅定,不斷煩惱,未盡諸漏”的一介凡夫…

《彌勒菩薩及其兜率淨土(則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