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外来文化采取敌视的态度。他采取了粗野、暴烈的措施来取缔佛教,完全不顾及佛教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大张旗鼓地对历代以来的寺院及僧尼进行残酷的摧毁。这种无知、愚昧的做法是唐武帝脱出常轨的行为,是病态的表现。造成这一事态的原因,除了偏激的认识和错误的估计外,同他个人素质低劣也有关系。他不懂得佛教的社会基础及佛教的教义有可以净化社会的价值,简单地付于强力手段。
武帝废佛,毁寺杀僧,勒令还俗,做法凶残,这是武帝错误的宗敎政策所造成的悲剧。灭佛一年后,武帝驾崩,宣帝即位,罪不容沫的道士赵归真、刘玄靖等人,被一一杀戮,原因是煽惑武帝排毁释教。其后,宣帝遂大兴佛教。一时“斤斧之声,不绝天下”,佛教又以新的姿态出现于世。
4、后周世宗灭佛
五代时期,江南诸国的君王崇信佛教,并向佛教名僧问道,如吴越王钱弘俶便是很虔诚的信徒,他曾经向天台德韶,永明延寿等禅师问道。因吴越境内未受战乱之扰,故唐末五代,随着文化逐渐向南转移,佛教也受到南方诸国王的保护和支持,继续广泛而又稳定地传播,从而使以吴越为中心的佛教显得十分繁荣。
然而,与此相反,北方佛教却受到限制。由于北方诸国战争不停,造成赋役沉重,掠夺连年,既给佛教设施以严重破坏,也驱使更多的壮丁和人口流人僧侣中。如此,从国家急需兵源和财力上,佛教起了重大阻碍作用。所以,北方诸朝对佛教普遍采取限制赏赐名僧和度僧人数的政策。到后周世宗时,对佛教则采取大规模压缩和坚定限制的方针。
955年,后周世宗诏令禁止私度僧,不经父母、沮父母同意的不准出家,严禁私自传戒,由官方发给度牒者乃可剃度受戒,违者重罚。毁除没有敕额的寺院3300座,所存寺院有2600多所,僧尼系藉者61200人,无藉者勒令还俗。他还禁止舍身、烧臂、烧指、烧身等各种毁坏身体的行为,并把废掉的铜像钟磬改铸成钱币,给厂佛教以沉重打击。由于这种措施的实行,使得江北佛教再度衰微。
从周世宗废佛的措施与结果看,与前三次废佛有所不同。这次废佛不是由于佛道二教在宗教上的对立、互相排斥争论所致,主要是因为国家财政上的困难以及僧团的堕落而肃清教团,周世宗在位虽六年左右,但他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整顿佛教的态度比以前几次灭佛显得比较明智。
从历史全貌看,无沦中国固有的文化与外来佛教发生怎样的激烈争执,也不管以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出于经济政治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对佛教给予禁止、限制、乃至打击,都没有阻止住佛教在全国境内迅速广泛的传播,以及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入。相反,儒释道的斗争,且起到了促进三教的相互吸收与相互融合的作用。诸帝灭佛,并不反映整个统治集团的集体意识,暗中反对毁佛者大有人在。因此,虽然毁佛一时,给佛教以巨大的打击,但不能长久,更没有使佛教教团灭绝,反而起到了—些整顿、改革佛教的作用。在各种矛盾激烈的冲击下,中国佛教取得了既有异于外来佛教,又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地位,形成厂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次的废佛活动,除了出于统治者的主观原因之外,还存在其它客观因素。前三次法难,几乎都是因佛道二教互相攻击、毁滂、排斥,为了自己的教派能取得君主的支持与弘扬,就提高自己的教义,而贬低异己之教,利用各种言词乃至著书等手段来博得帝王的信赖。如此—来,君工若信仰道教则排佛,若崇佛则对道教进行贬斥,或二者俱废。如唐武帝灭佛,就是由于唐武宗李氏王朝追李耳为始祖,加上他幻想长生的原因,欣赏道教的长生之术,而崇尚道教,因而偏信道士赵归真的谄言,实行废佛活动。又如北周武帝时,因道士卫元嵩上书建议废佛,僧人甄鸾又呈《笑道沦》以明道教之伪妄,在这种佛道二教争执不休的情况下,武帝独尊儒术,毁灭佛道二教,结果二者俱伤。
其实,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既然能得以生存及其得到发展,都有它一定的社会性质,历史意义及其存在价值,应该互相包容、吸收、取长补短。众所周知,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它独到的教义和理论,同样,外来的佛教,更有其创见之处,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渗进人民的生活中,丰富厂人民大众的信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精神营养。尤其今天,物质文明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候,群众更需要寻找精神寄托,来充实他们的生活。那么,更需要佛教在这方面发挥它本身具有的作用。
佛教的传播与弘扬是不分地理位置的,至于北周武帝视佛教同“五胡”,认为理应废弃夷狄之法的佛教,只不过体现了他错误片面的认识。其实,应该持“天竺天地之中”、“圣教妙通,至道渊博”、“大教无私,互德弗偏”之态度。③
佛道二教不过是信仰上的差别,其目的都是劝人行善,无须论谁是谁非。《弘明集》卷七朱广之《咨顾道士夷夏论》云:“崇空贵无,宗趣一也。”反对其蔑视外来的佛教,主张佛道二教是一致的。在佛道之间,反对重此抑彼的偏袒作法。又如,萧子良批评孔稚珪尊道斥佛,分辩彼此.主张佛道二家:“可各保其方差,无须空构是非,横起谤议。”④强调在信仰上应互相尊重,毋须杨己长,贬他短而产生矛盾,互相攻击,只会酿成历史悲剧。
二、诸帝灭法,摧残文化
四次灭法,无疑是一种历史悲剧。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诸帝王灭法,可说是对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的摧毁。
佛教自印度传人中国以后,经过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形成了—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辉煌灿烂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在文学方面,它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其中一部分本身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所喜爱,被人们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究。
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自居易、王安石、苏轼等大文学家的诗歌创作,“三武一宗”诸帝王竟然把佛教文化毁于一旦,使佛教一落千丈,停滞不前。
在艺术方面,佛教对它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极为灿烂的成果。例如:众所周知的中国的建塔造像,起源于佛教,随着佛教的传播,建塔造像的艺术亦随之风行全国各地。现在我国古代建筑保存下来最多的是佛教寺塔,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的主要风景点。闻名中外的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是我国雕塑艺术的宝库;四川乐山的石雕大佛座像,是我国最大的石佛像。这些地方都成为世界著名的风景区及旅游观光圣地,给祖国的锦绣山河增添了光辉。三武一宗诸帝王则采取粗暴、野蛮的行动,焚烧寺塔、经像,其行为无疑是愚昧、无知的,是对中国艺术等文化的摧残。
其次,诸帝王的废佛行为,也是忽视佛教和僧尼对社会的影响与利益。从古至今,僧人对人类社会亦有卓著的贡献。如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行法师,他测定了子午线,制定了《大衍历》七篇,为后世历法的编定作出了贡献。唐中期的律宗名僧鉴真法师,六次东渡,最终成为日本律宗鼻祖。他同时还把中国的文化、艺术、医药、建筑等知识介绍给日本,为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播下了友谊的种子。还有唐初最杰出的佛教学者,翻泽家——玄奘法师、他西行求法,历时十九年,回国后撰成千古名著《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及巾亚等地的历史、地理和古代东西交通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有关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举不胜举。北周武帝则斥僧尼是崇拜偶像、愚惑人民,自自地滥用公费,这完全是一种慌言谬论,是—种主观的臆测与论断。
总之,中国佛教这一丰富绚丽多采的文化遗产,它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然而,三武一宗诸帝王只看到佛教弊病的—面。这种以点盖面的观念,充分表现出他们目光的短浅,掩盖了僧人讲经说法能净化人心,劝人弃恶行善等积极利世的一面。唐士大大李师政曾说:“唯佛之为敬也,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这明确指出佛教是造福人类,利益众生的。北魏太武帝却斥佛教为“西戎虚诞,妄生妖孽”,声称“坏法害人,无逾此道”。周武帝认为佛教费财伤民,悖逆不孝等言论,恰恰证明他们是见识浅陋知识贫乏而胡乱下的结论。三武—宗诸帝王废佛的行为,显然是粗暴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残与毁灭。
三、浩劫沧桑,发人深省
从以上分析观之,造成法难的原因,除了外在的社会条件,帝王的主观意识,更主要的还是佛教内在的因素。作为真正的佛教徒,要怎样才能使佛教得到正常而稳步的发展,令正法久住于世呢
1、制度健全,团结一致
历史上的四次法难,都因僧团内部腐化而致,其中牵涉到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寺院管理制度不健全。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上的任何—个工厂、学校、公司乃至寺院等组织机构,都各自订有—套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案,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使之依法办事,行之有轨。我们出生于人类,不可能闭门不出,单独生存。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生活的需要,必须过着一定人数的群居生活。群居一起,就避免不了矛11, 闽南佛学院学报盾、斗争的产生。那么,怎样来制止和解决矛盾、斗争的发生呢
离不开规章制度,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否则,就是一盘散沙。尤其,我们寺院的僧尼来自五湖四海,更要有严格而且健全的寺院规章。禁止那些在社会上有过政治等错误和思想不健全,目的不明确者混入寺院出家,更要严禁滥收徒众,随便剃度等不良现象。特别对已出家的僧尼,应严格管理;对行为不轨,不信因果,不守清规戒律者,…
《千古悲怆 四次法难(超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