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初探
定源
内容提要:《大乘起信论》作为我国“真常唯心系”的代表作品,其思想可说是非常丰富的。然而,由于本论在佛教的文献记载中颇多歧义,故而造成近、现代佛学者为此掀起一波波争议的浪潮,其结论也仁智各见。尽管如此,却丝毫未影响到本论的流传。本文首先从本论的作者与译者谈起,从各种不同的文献角度加以整理和介绍,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本论提供一些基本资料。其次,对本论的主要思想与真伪问题作一概述和探讨,旨在阐述本论的思想确具有很浓厚的中国佛教特色,由此说明在真伪问题上理应予以正确的评价。最后再扼要地论述本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 一心 二门 三大 四信 五行 众生心 真如缘起 三粗 六细 阿梨耶识
熏习
作者简介:释定源,比丘,闽南佛学院第六届本科毕业生,现为本院研究生。
导 言
在佛教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大乘起信论》可谓是一部与中国佛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论书,也是近、现代在佛学研究中争议最大的论典之一,中国和日本佛教学者曾对它的真伪问题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的评定,都发表过正反两面的高见,直至今天,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因此对本论尝试性的论述,依然有其必要。有基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秉着抛砖引玉的态度,略分以下几点试作探讨。文中忽略及失误之处,尚祈方家予以指正。
本论的作者与译者
本论的作者
本论的作者素来传说为马鸣(音译为“阿湿缚窭沙”)菩萨所造。他是古印度佛教诗人、哲学家及大乘佛教著名论师。有关斯人,依《释摩诃衍论》有“六马鸣”不同之说,对于他所处的时代,历来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现存材料记载,大约有以下几种不同说法:
晋僧睿的《大智释论序》(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大正藏五五·七四下)说:“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法”是佛教的时间概念之一。据《安乐集》等所载,正法为五百年,依此推算,马鸣应是佛灭度后五百余年的人。
萧齐昙景译的《摩诃摩耶经》卷下(大正藏12~1013下)说:“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
隋费长房所撰的《历代三宝记》卷一中说:“马鸣是佛灭度后三百年的人。”(大正藏49~28下)
唐实叉难陀所译的《大乘起信论》其中也说到:“佛灭度后五百余年,有鸣菩萨出兴于世。”(大正藏32~583中)
元魏吉迦夜与昙曜共译的《付法藏因缘传》卷五(大正藏50~317上)和后秦鸠摩罗什译的《马鸣菩萨传》(大正藏50~183上~184上)都说马鸣是和迦腻色迦王同时代的人。然而,关于迦腻色迦王的年代,在佛教文献中说法也不一致,有的说为公元十年至四十年间,还有的说为约公元七十八年至一百二十年间,还有说为公元一百四十四年至一百七十年间。因此一般说为公元一、二世纪间,而马鸣也就是公元一、二世纪时人。
西藏多罗那他所撰的《印度佛教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3 月,张建木译,96~107页)中,曾说到印度龙树再传弟子名摩咥哩制吒(意为母奴),亦号马鸣。并撰有许多赞颂体著作,如《四百赞》、《一百五十赞》等,其中《一百五十赞》在印度很有名,现在还留存一些梵文片断。这个马鸣的弟子名小马鸣,是印度中期大乘学者无著之师。此二马鸣在世时间约为公元四世纪,相当于佛灭度后八百余年以后的人。
经过近代学者研究,认为中国汉地所传的印度佛教史上的马鸣,只能是龙树以前的大乘佛教学者。因为提到印度有六马鸣之说的《释摩诃衍论》,据考疑是古代朝鲜人的伪作,故无研考价值(参见《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印顺著,中华民国八十一年十月正闻出版社302—304页)。至于西藏传说的摩咥哩制吒即是马鸣的异名,这确实是提婆以后,无著以前的一位印度大乘佛教学者,但与中国汉地所传的马鸣显然是两个人。因此,马鸣应该是公元一二世纪时的人,这一说法,已逐渐为近代学者所信用。
另外,关于马鸣究竟出身于哪个国家,佛教文献中也有种种不同的记载:
据陈真谛所译的《婆薮槃豆传》(世亲传)说:“马鸣菩萨是舍卫国娑枳多土人”。(大正50—189上)
隋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卷一说马鸣生于东天竺,属婆罗门种姓。(大正49—28下)
南宋志磐所著的《佛祖统记》卷五说马鸣生于东天竺桑岐多国,早年游化于华氏城。(大正49—173下)
元念常撰的《佛祖历代通载》卷四(大正49—502上)和北宋契嵩著的《传法宗记》卷三(大正51—725下),其中均说马鸣菩萨是印度波罗奈斯人。
后秦鸠摩罗什译的《马鸣菩萨传》说马鸣是中天竺人,后到北天竺小月氏国弘扬佛教。(大正50—183)
由于佛教文献中记载马鸣出生地点有所不同,因而导致后世学者对此常有争议。但《马鸣菩萨传》和《付法因缘传》均认为马鸣应出生于中天竺舍卫国(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地河岸)婆枳多(摩揭陀)城,原是外道沙门,世智辨聪,特长论议。曾游历各地与人辨论,无能胜者。据说他当众宣称,如果不能与他辨论,就不准为比丘受人供养。后有胁尊者从北天竺来,和他进行辩论得胜,因此礼胁尊者为师而归信佛教。他生性酷爱文学,并擅长音乐,博通众经,明达内外。后到北天竺广宣佛法,深受迦腻色迦王的尊敬,人们尊称他为“功德日”。他在宣扬佛法时,据称连马都垂泪而听,故名之为“马鸣”。(《马鸣菩萨传》,罗什译,大正50—184上)又据《婆薮槃豆法师传》的记载,马鸣还曾被邀请参加在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举行的《大毗婆娑论》结集大会,担任著文,并依会议所研定的义理解释“八结”(即“八犍度”)经十二年,编纂成《大毗婆娑论》凡百万偈。(大正50—189上)
本论的译者
本论现有两种译本,一为梁真谛所译,简称“梁译本”,一为唐实叉难陀所译,简称“唐译本”。下面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两位译者的生平事迹。
真谛的生平事迹。
真谛(499—569年)音译“波罗末陀”,亦名“拘罗那陀”或“拘那罗陀”,意译“亲依”或“家依”。是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原为西印度优禅尼婆罗门族,少时博访众师,学通内外,尤精大乘之学。后游历诸国,到扶南国(今柬埔寨)时,适梁武帝派直后(官名)张汜等送扶国的使者返国,并访请高僧大德及大乘经论,因而被推荐来中国。他带经论梵本二百四十夹,于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八月到达南海(今广州),旋即北上,途经二年,于太清二年(548年)八月始达建业(今南京),深得梁武帝的礼敬,使住宝云殿。本欲翻译经论,因逢侯景之乱,不果所愿,乃离建业,于太清四年(550年)到达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富春县令陆元哲迎住私宅,为之招集沙门宝琼等二十余人,布置译场,请他翻译。先译出《十七地论》,得五卷而止,后又译《中论》、《如实论》,《三界分别论》等各一卷,不久因世乱中止。大宝三年(552年)应侯景之请返回建业,住于台城。旋侯景兵败东遁,梁元帝在江陵即位,改元承圣,建业局势渐平静,真谛即迁住正观寺,与愿禅师等二十余人,翻译《金光明经》。此后因战乱频繁,而游历诸方,后到广州制止寺,应其门下慧恺等之请,为译《大乘唯识论》(即《二十唯识》)一卷,《摄大乘论》三卷,同时撰《摄大乘论义疏》八卷,前后二年方毕。陈天嘉五年(564年),他拟还本国,为广州剌史欧阳颜父子所挽留,并应慧恺、僧忍之请,译出《俱舍论》二十卷。时僧宗、慧恺等拟请他去建业,因受当地人反对而未果,后于陈太建元年(569年)病卒。
关于真谛翻译《大乘起信论》的时间和地点在文献中则有各自不同的记载。如:
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十一载,《大乘起信论》一卷,真谛于梁太清四年(550年)在富春陆元哲宅出。(大正49—99上)
唐智升的《开元释教录》卷六载,《大乘起信论》一卷,真谛于梁承圣二年(553)癸酉九月十日,在衡(衢字之误)州始兴郡建兴寺出。(大正55—538中)
梁译《大乘起信论》智恺序说,真谛于大梁承圣三年(554)岁次癸酉九月十日,于衡州始兴郡建兴寺译出,首尾二年方讫。(大正32—575上中)
唐法藏的《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一说,真谛以梁太清二年,讫承圣三年岁次甲戌,于正观寺等,译出《金光明经》、《弥勒下生经》、《大乘起信论》等,总一十一部,合二十卷。(大正44—246上)
正是由于佛教典籍中关于此论翻译的时间和地点记载有所不同,因此有人怀疑《大乘起信论》并非真谛所译。而相信《大乘起信论》是真谛译的,则大都依据法藏的《大乘起信论义诀》所说,认为是真谛于梁承圣三年在衡州建兴寺所译。
实叉难陀的生平事迹。
实叉难陀(652—712年),亦译“施乞叉难陀”,意译“学喜”。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人,自幼聪颖,学通内外。武周时,武则天派人至于阗求取完备的《华严经》梵本,并聘请译人。实叉难陀应聘携带《华严经》梵本,来到洛阳,于证圣元年(695年)在大遍空寺同菩提流支、义净、复礼、法藏等,重新翻译《华严》,圣历二年(699年)在佛授记寺翻译完毕,是为唐译八十卷《华严经》,世称《华严经》新译。久视二年(700年),他奉武则天诏在颖川(今河南许昌)三阳宫译《大乘入楞伽经》。后又在长安清禅寺和洛阳佛授记寺译《文殊师利授记经》等,长安四年(704年),以母老求归,朝廷…
《《大乘起信论》初探(定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