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述“万法唯心”(慧雪)▪P2

  ..续本文上一页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10]

  考诸众生于日夜所起一念心,必属于十法界中某一法界。若起杀生等嗔恚之心,造五逆十恶之罪业,是地狱界;若起愚痴贪欲之心,是畜生界;若起争胜嗔斗之心,是修罗界;若起纲常五戒之心,与人伦道德相应,是人间界;若起五戒十善之心,是天道界;若起厌苦入灭之心,是声闻界;若起因缘性空之心,是缘觉界;若起六度化人之心,是菩萨界;若起法界圆融无碍之心,与清净不思议性功德相应,是佛界。是故,一念与某界相应,此心即在某界。更且“此十法界,各各因果,不相混滥”。但十界又不是绝对对立的,它可由圆融之妙理互相转化。如饿鬼界的众生,通过修行可以转生成人,直至成佛等,其它九界也是这样。因其不是孤立的,故在一界必具十界,而成百界。此百界又具足十如是,即成千如。如《法华经

  方便品》云:“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11] 百界千如,再配以“五蕴、众生、国土”三种世间,即成三千世间。此三千世间具足于一念心中,“一念三千”即由此出。

  天台宗提出“一念三千”说,这是“性具实相”说的核心。这说明众生一念心中就具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宇宙万有本然具足于众生的一念心中。万有森然具备,无须另有本源。心就是一切现象,一切现象就是心。在介尔细心中,一念动处,便是宇宙全体。

  ㈢ 净土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净土宗从唯心理性方面来讲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净土宗教典《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12] 即佛者,一念心佛,是心是佛;众生者,一念心众生,是心是众生。所以阿难在楞严会上,因世尊开示而悟到五蕴、十八界了不可得,本如来藏,妙明真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后,就发愿说:“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13] “愿今得果”即上求佛道,“度恒沙众”即下化众生。“深心”即佛之本心。将此本心奉献给尘尘刹刹,利益和广度众生,同生净土,共成佛道。众生本来是未来诸佛,发心念佛,发愿往生,上求下化,即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清凉大师 [14] 曾为净土宗立五种念佛法门:

  1.缘想境界念佛:是要行人用能观的心(智),观想所念之佛(境),心观佛,佛照心。心感佛,佛应心。观照感应非前非后,平等一如。行人观前感佛之心,是众生心即佛心。而所感之佛是佛应众生。随感随应,心佛众生,本同一体。众生一心周遍法界,弥陀法身亦遍法界。阿弥陀佛居法身地,与法界众生心地不隔分毫。

  2.摄境唯心念佛:是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六凡四圣皆唯心造。心垢国土垢,心净国土净。心能作地狱,心亦能作佛。若心不净,不生净土,故《维摩诘所说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15]]

  3.心境无碍念佛:是心通佛。观念佛时,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观弥陀极乐世界功德庄严时,是心即阿弥陀佛净土庄严。这正是《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所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16]

  4.心境俱泯念佛:是心空寂契佛。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泯绝无寄,心佛具空,十方依正,色心凡圣等法,悉皆空寂。

  5.重重无尽念佛:是心法界妙理,无穷无尽。心佛众生等法,相摄相入,圆融无碍。十方诸佛无不摄在现前一念心内,一念之心无不遍入十方诸佛之心,心佛众生,互摄互入,无内无外,非大非小。众生是弥陀心中的众生,弥陀是众生心中的弥陀。以弥陀心中之众生,念众生心中之弥陀,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交融无间。阿弥陀佛,即无量光、无量寿。观佛光明,横遍十方。念佛寿命,竖穷三际。横竖交彻,重重无尽,即法界体。

  主张禅净双修的永明延寿大师亦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归结为:“总不出唯心净土,本性弥陀。”指出当下这心之作用之处——即心,就是真实圆满——即佛。当下心清净时,即是净土世界。故十方佛土,不出一心。若自心不清净,则西方净土远隔十万亿佛土,何期到达?若自心清净,则西方净土不隔毫端,举念即至。古德云:“念佛念心心念佛。”足见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是故“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此可知,净土宗修持的要旨,亦贵在于我们的一念之心。

  ㈣ 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释尊的一代教法,如来出世的本怀,无非是令众生离生死之爱缠,达涅槃之彼岸。由于众生机宜有异,所以佛陀敷衍的教法也就不能千篇一律。禅宗是佛陀为上根利智的众生所开的“不立文字,直指心性”、“不历僧祗获法身”的顿教法门。

  禅宗以“传佛心印为宗”,又名“佛心宗”,本宗对“万法唯心”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中峰禅师语录》曰:“禅者何物?即吾心之异名也;心物者何?即禅之体也。”这样的“禅”是纯一绝对心的名称,是属于自证的境界,是不落任何言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门的宗旨,宗师们指示学人就是直指心性,单刀直入。如《宗镜录》卷九十八云:

  “有檀越问:“和尚是南宗北宗?”答云:“我非南宗北宗,心为宗。”又问:“和尚曾看教不?”答云:“我不曾看教,若识心,一切教看竟。””[17]

  马祖道一禅师也说:“凡所见色,皆是见心。”[18] 可见,禅门修法,下手即在心念上用功,毫无迂回游移之地。若学人顿悟自心,举足便入如来宝所。

  所谓“直指“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妙明真心,因不悟此心当体是佛,背觉合尘,迷而不返,故“非众生”而成众生。若彻见此心虽万劫轮回,而本有之天然佛性从未损益,即可立地成佛也。故经云:“彼非众生。”众生与佛唯是一心,所差别者只是迷悟而已。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指此心体。此心是传法之根本,是众生迷悟之根本;故佛佛唯传一心,祖师亦尔。悟是此心,不悟还是此心,十法界皆由心造,除一心之外更无余法。如《六祖坛经》云:“一切诸法尽在自心中。”直示此心乃佛陀出世之一大事因缘。正如永明延寿禅师说:“释迦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开众生心中佛之知见。达磨西来,唯以心传心。今但悟心,自觉觉他,已谐本愿。”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无非劝化众生都要悟入此一心。一切经教所谓的最上乘、第一义、般若、中道、真如、法性、诸法实相、一真法界、乃至无上菩提、楞严三昧、以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等,皆是一心之异名,为化众生强立名字耳。

  众生由于不识自心,因此没有勇气承担此“心”即是佛之事实,于心外求法,如是纵经累劫,永无见道之日。如《宗镜录》卷十九引:“如禅要经云,佛言,善男子!若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得。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9] 因为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道一体,当下契悟本心,不用求法,不用修道,不用成佛,而一切本自圆成,本自具有。此心乃十方诸佛共修共证,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行、住、坐、卧亦都是用此心。众生一切行为之善恶都不离此一心。此心能上天堂,能下地狱,能成佛,能作祖。我们在修行当中,若能当下悟此一心,顿见真如本性,刹那间即可横超三界,竖遍十方,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正如五祖宏忍禅师谓六祖惠大师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20] 六祖惠能大师亦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21] 是故禅宗一法,不假方便,直指单传,直示心源,但明自心,见自本性而成佛、而生西方。

  从以上各家对“万法唯心”的阐述,显而易见:佛法虽广,总归一心;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恒沙妙德,总在心源。故一切修法,参禅打坐、持戒念佛、诵经持咒、礼拜供养,以及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修心。若离自心,则学显学密、谈性谈相,皆属客尘影事。反之,则无量法门,如自藏家珍,取用不竭。依之而修,必能断烦恼,了生死,趣向菩提。

  三、从理论认识上探讨唯心

  ㈠ 心与一切法的关系

  现在,把一切法与心的含义先作简单的解说:“一切法”,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事理,一切事物,以及事事物物的法则、条理。凡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都是我们所可了解到的一切。如器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报体的眼、耳、鼻、舌、身、意诸根,以及心、心所法等,总名一切法。什么叫“心”呢?佛法中,心也叫“意”,也叫“识”。三者的作用,如《俱舍论》说:“集起为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心与一切法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肯定地说:心与一切法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没有心,就没有一切法。

  佛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的。因缘就是原因、条件或关系。世间万事万物,依于各种因素关系才能现起和存在。随观任何事物,决无脱离了因缘而能成立的。而在这众因缘中,有一特别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心”。如一座房子,必依砖瓦木石等众因缘才能建立。但房子从下地基到完工等一系列的设施,建筑过程,都是由心作决定的。又如我们的身体,若无心识执持就会变坏,而不成为活人了。再如眼见色,必依眼识等因缘才能成为认识。由此推知:大如宇宙、星球,小如一沙、一尘,都依不同的因缘而得成立,都未离开心识。换句话说,一切法不离心的作用,缺了心识的因素,一切法将无从安立。

  一切法依心识而安立,因众生的心识不同,所见到的外在世界也各个别异。如《大智度论》譬喻说:有个美丽…

《试述“万法唯心”(慧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