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述“万法唯心”(慧雪)▪P3

  ..续本文上一页的女孩,贪欲者见了,就觉得她如天使般可爱而心生染着;修不净观的人见了,认为她是一具行厕秽器,没有一点清净可爱;嫉妒心强的女子见了,不觉妒火中烧,嗔恨生起;漠不关心的人见了,犹如见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个女孩,如果确确实实是美丽漂亮的,那么无论什么人见了后,都应觉得净妙可爱。反之,都应该认为是丑陋不净的。但事实却不然,这就说明各人所见的好恶、美丑、净秽、爱恨都是随各人心识所现,没有一个实在的外境。由此可以说:心识为因,事物为果,心与一切法有着因果不相离的关系。

  ㈡ 心是善恶行为的决定者

  行为,是指我们对人、对事的一切活动。依佛法说,包括了身体、语言及内心的活动。身、语的动作,有善的,有恶的,有无所谓善恶的,叫做无记。如平常走路、吃饭、喝水这些动作,就是不可记别善恶的。在对人对事方面,有善与恶的差别。凡是对人有益的,受到国家奖励、社会称赞的,就是善的、道德的。反之,如与人有害的,则是恶的,不道德的。

  行为之所以成为善恶,必由内心来影响它,正所谓:“言者心之生,行者心之发,审心而善恶自见。”有时,同是一句话,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恶。经善意或恶意的引发而出,听来便有好与坏的不同感觉。所以善与恶,不仅仅在这些语言文字可以表现,主要还是在人善意与恶意的引发下,将字、语连成句子而表达出来,就成为善的或恶的意思了。身体的动作也一样,如打人,大家公认为是不好的行为,但慈母望子成龙,不得已而打他,实在是打在孩子身上,痛在母亲心上。所以,以爱心为出发点的管教,父母打孩子不能说他是恶的。又如不懂事的小孩子,模仿性很强,听见别人骂,他也学着骂,但毫无恶意,也不能说他是恶的,故法律对未成年的童犯不加处罚,若处罚也是教育性的。

  一切善恶行为都由心决定。故意去作的善事,定得善报;故意去做的坏事,必定受到法律的制裁及来生的恶报。若无心作恶,虽有过失,受的惩罚也较轻;无心做的善事,道德价值也较低。所以,行为从内心引发,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审思虑”:当境界现前时,意识首先对其进行一番计度、思量、思考、衡量它的利害、得失,以及考虑处理的次序方法。第二阶段是“决定思”:前审虑已定,对现前境界有了一定的了解,决定按筹量的方法进行。第三阶段为“发动思”:既已决定,然后发为动作——动身、动口或动笔去处理一切境界——或取、或舍,或避、或趋。一旦付诸于行动,便有善恶的价值。行为的善恶,主要取决于心,所以,法律对于犯法者,必审查其动机为预谋还是偶发,这与佛法的见解是一致的。

  可见,善心成善事,恶心成恶事,善恶在一念之间。当贪心、嗔心、痴心生起,就会指导身、口去造杀、盗、淫、妄等十恶业。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生起,就会去作救苦、救难、利益众生的事情。行为之善恶由心决定,要挽救世道,劝人行善,就要教人学佛,从改造心地做起。故言:“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㈢ 认识“万法唯心”的重要意义

  “万法唯心”——心为一切法的主导者,说明在宇宙人生间的事事物物当中,心是占着主导地位的。

  佛法讲一切法都依心的关系而存在,特别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心作主宰,被心牵引,受心支配的。我们常把心看作一位领导、一位国王,所以,心又有“心君”、“心王”之美称。世界由心领导,心统领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五官百骇。就好比一位帝王,统领着百官而君临天下。好的心王能领导我们成就许多功德,若领导不当便会使我们走入岐途,造成祸害。比如今天我们国家贤明的领袖,领导全国人民过着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而古代的殷纣王、秦始皇等一些暴君,由于领导不善,使得民不聊生,过着水深火热般的苦日子。我们的心也一样,若人以染污、嗔恚心说话、身行,则苦就跟着其人,如车跟随挽车牛一样;若人以柔和、善软心说话、身行,则安乐随着其人。善恶果报,如影随形,正是“作善降祥,作恶降殃,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又人心好比一个工厂,好的工厂出好的产品,坏的工厂则制造伪劣假冒产品,且冒黑烟,排脏水,污染空气,破坏自然环境。我们的心也一样,有的人造慈悲喜舍、福慧双修的善业;有的人却造贪嗔邪见、嫉妒怨恨的染污恶业。每个人心中开了一个什么样的工厂,制造什么样的产品,各自心中有数,不需要“检验局”来“检验”产品,因为自己就是自己“检验局”的“局长”。所以,心是好的领导者,或是不好的领导者,对我们非常重要。人类如偏重于物质科学的发展,自然的驾驭,而忘却对于本身、对于自心的征服、改造,那结果一定是物质科学的发展,反而成为增加人类痛苦的因素。如近代原子弹、核子武器的发明,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使人们精神上受到威胁,若不图挽救,则终成苦海。

  要知道:世间不论什么东西,只要善于运用,无一不是好的。不但一般所知道的好东西是有用的,甚至人们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如一根毒草,一片枯叶,实际上都是有用的。可是,如果不能善于运用,一切都可成为有害于我们的东西。“心”便是运用这一些的主导者。人类如果但求外物的发展,不从主宰事物的心识方面求改造,不能善用外物,必然没有好结果。这不是说不要物质的进步,而是说要我们善观自心,使心能善于用物。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物质现象界的浮光掠影所迷惑,才能得到解脱。故《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八说:“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沈沦。”[22]

  由上可知:一切善恶因果之源,皆由心念。念善作善,念恶作恶,念凡即凡,念圣即圣。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但需彻底净心,方能了生脱死。如是心与一切法的关系,心在宇宙人生中的主宰性及其重要意义,我们就应该有一定的认识。

  四、举实例证明唯心

  “万法唯心”在道理上可以尽情地发挥,但怎样去证明呢?任何一条真理,都不是单凭口说就可令人信服的。记得我刚出家时就有人问:你们佛教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可我认为不合理。我们讲唯物的,一定要拿出证据才相信。既然你们说一切唯心造,那你用事实从心中变出一个实物来证明。这可把我难住了。其实,那时我自己又何尝不在迷惑不解中呢?通过这几年在闽院的学习、熏陶,渐渐明白了佛教所说的“万法唯心”,非如幻师魔术,说变就变,说有就有。佛法是从缘起的角度建立万法唯心的理论。宇宙间的每一法:无论是善的、恶的,美的、丑的,大的、小的,抽象的、具体的,都需要众多的因缘条件方能生起。但在众因缘中,心起着主导的作用,主宰着一切因缘。有心的功能作用,然后才能认识和改变物质世界。所谓一切唯心造,心外无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举一些实例,加以证明。

  ㈠ 相随心转

  我们现在的身体、相貌,是由前生的业力所招感的。出世以后,受父母的抚育,饮食的滋养,长大而成熟。在这一生中,我们的报体,可能在业力的局限内,起着很大的变化,这就有随心识的变化而变化的成份。就拿相貌来说吧,每个人的面孔长得不一样,是因为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正所谓“心者,貌之根也”。俗语也有“心能修(补)相”、“面如其心”等说法,此话实有道理。我们如果细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可以发现:各人的形象都是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且看下列实例。

  有位西洋画家,想画耶稣相,要找一位相貌顶好的,生得慈祥、高贵、刚强、坚毅、公正、纯洁,能表现耶稣美德的模特。后来居然找到了一位相貌非常庄严的青年,画家达到了目的。过了几年,那位画家又要画一副魔王相,魔王的相貌自然是丑恶、凶暴、使人见而生畏的。于是,他到死囚牢中去找一位这样相貌的人做模特,但是他惊讶地发现,这个人竟然就是当年那位耶稣模特。同是一个人,相貌怎么变得如此天壤之别呢?原来,这个人上次当模特赚了钱后,便奢侈浪费、花天酒地、无所不为,因此渐渐堕落了。钱用完了,便沦为流氓、土匪,被捕又越狱,作恶又被捕,三番几次,他的心变得凶狠、险恶、残暴,相貌也跟着完全改变了。

  我国也有很多这类“相随心转”的故事。据说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画家赵子昂,为了画一匹仰卧的马,日思夜想,有一天在中午睡觉的时候,他的夫了进来,竟然看到一匹马仰卧在床上,把他的夫人吓了一大跳。原来他想马想得入神,形相也就变成一匹马了。

  又如女子越剧团,女子饰老人或小生,因为她心想自己是男角色,日日如此,她的男子之相就渐渐显现出来。又如京剧男子饰旦角,他的声音、动作学的都是女人腔调,久而久之,他的女子之相也就显出来了。

  以上活生生的事实,说明身体、相貌,随各人心思的不同而在不断转变。世间爱美容的太太小姐们应明白:不发脾气,内心和悦,笑颜常开,比什么美容方法都有效。反之,常发脾气、瞪眼睛,或忧郁悲伤,由于内心恶化,影响面部表情,久而久之,什么美容术都等于零。所以,与其美容,不如美化心灵。内在心灵之美,是永久的美。美化心灵,才是最有效的美容方法。

  ㈡ 物随心转

  上面所说的“相随心转”,是心对于根身的影响力,着重在有情的组织方面。现在要说的“物随心转”,是心对身外事物的主宰力。如寺院的建筑,周围马路的设施,都市计划等,都依人的心力来决定。“譬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23] 心就象艺术家,艺术家可以画出世间种种的山水人物,楼台殿阁,水榭山槎,苍茫云海,惊涛海浪……只要存乎于心,任他千态万状,都能得心应手。可以说,心若想做什么,便有希…

《试述“万法唯心”(慧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