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女孩,貪欲者見了,就覺得她如天使般可愛而心生染著;修不淨觀的人見了,認爲她是一具行廁穢器,沒有一點清淨可愛;嫉妒心強的女子見了,不覺妒火中燒,嗔恨生起;漠不關心的人見了,猶如見普通人一樣,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這個女孩,如果確確實實是美麗漂亮的,那麼無論什麼人見了後,都應覺得淨妙可愛。反之,都應該認爲是醜陋不淨的。但事實卻不然,這就說明各人所見的好惡、美醜、淨穢、愛恨都是隨各人心識所現,沒有一個實在的外境。由此可以說:心識爲因,事物爲果,心與一切法有著因果不相離的關系。
㈡ 心是善惡行爲的決定者
行爲,是指我們對人、對事的一切活動。依佛法說,包括了身體、語言及內心的活動。身、語的動作,有善的,有惡的,有無所謂善惡的,叫做無記。如平常走路、吃飯、喝水這些動作,就是不可記別善惡的。在對人對事方面,有善與惡的差別。凡是對人有益的,受到國家獎勵、社會稱贊的,就是善的、道德的。反之,如與人有害的,則是惡的,不道德的。
行爲之所以成爲善惡,必由內心來影響它,正所謂:“言者心之生,行者心之發,審心而善惡自見。”有時,同是一句話,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惡。經善意或惡意的引發而出,聽來便有好與壞的不同感覺。所以善與惡,不僅僅在這些語言文字可以表現,主要還是在人善意與惡意的引發下,將字、語連成句子而表達出來,就成爲善的或惡的意思了。身體的動作也一樣,如打人,大家公認爲是不好的行爲,但慈母望子成龍,不得已而打他,實在是打在孩子身上,痛在母親心上。所以,以愛心爲出發點的管教,父母打孩子不能說他是惡的。又如不懂事的小孩子,模仿性很強,聽見別人罵,他也學著罵,但毫無惡意,也不能說他是惡的,故法律對未成年的童犯不加處罰,若處罰也是教育性的。
一切善惡行爲都由心決定。故意去作的善事,定得善報;故意去做的壞事,必定受到法律的製裁及來生的惡報。若無心作惡,雖有過失,受的懲罰也較輕;無心做的善事,道德價值也較低。所以,行爲從內心引發,一般要經過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審思慮”:當境界現前時,意識首先對其進行一番計度、思量、思考、衡量它的利害、得失,以及考慮處理的次序方法。第二階段是“決定思”:前審慮已定,對現前境界有了一定的了解,決定按籌量的方法進行。第叁階段爲“發動思”:既已決定,然後發爲動作——動身、動口或動筆去處理一切境界——或取、或舍,或避、或趨。一旦付諸于行動,便有善惡的價值。行爲的善惡,主要取決于心,所以,法律對于犯法者,必審查其動機爲預謀還是偶發,這與佛法的見解是一致的。
可見,善心成善事,惡心成惡事,善惡在一念之間。當貪心、嗔心、癡心生起,就會指導身、口去造殺、盜、淫、妄等十惡業。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生起,就會去作救苦、救難、利益衆生的事情。行爲之善惡由心決定,要挽救世道,勸人行善,就要教人學佛,從改造心地做起。故言:“和諧社會,從心開始。”
㈢ 認識“萬法唯心”的重要意義
“萬法唯心”——心爲一切法的主導者,說明在宇宙人生間的事事物物當中,心是占著主導地位的。
佛法講一切法都依心的關系而存在,特別是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心作主宰,被心牽引,受心支配的。我們常把心看作一位領導、一位國王,所以,心又有“心君”、“心王”之美稱。世界由心領導,心統領著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五官百駭。就好比一位帝王,統領著百官而君臨天下。好的心王能領導我們成就許多功德,若領導不當便會使我們走入岐途,造成禍害。比如今天我們國家賢明的領袖,領導全國人民過著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生活。而古代的殷纣王、秦始皇等一些暴君,由于領導不善,使得民不聊生,過著水深火熱般的苦日子。我們的心也一樣,若人以染汙、嗔恚心說話、身行,則苦就跟著其人,如車跟隨挽車牛一樣;若人以柔和、善軟心說話、身行,則安樂隨著其人。善惡果報,如影隨形,正是“作善降祥,作惡降殃,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又人心好比一個工廠,好的工廠出好的産品,壞的工廠則製造僞劣假冒産品,且冒黑煙,排髒水,汙染空氣,破壞自然環境。我們的心也一樣,有的人造慈悲喜舍、福慧雙修的善業;有的人卻造貪嗔邪見、嫉妒怨恨的染汙惡業。每個人心中開了一個什麼樣的工廠,製造什麼樣的産品,各自心中有數,不需要“檢驗局”來“檢驗”産品,因爲自己就是自己“檢驗局”的“局長”。所以,心是好的領導者,或是不好的領導者,對我們非常重要。人類如偏重于物質科學的發展,自然的駕馭,而忘卻對于本身、對于自心的征服、改造,那結果一定是物質科學的發展,反而成爲增加人類痛苦的因素。如近代原子彈、核子武器的發明,只能給人類帶來災難,使人們精神上受到威脅,若不圖挽救,則終成苦海。
要知道:世間不論什麼東西,只要善于運用,無一不是好的。不但一般所知道的好東西是有用的,甚至人們認爲沒有價值的東西,如一根毒草,一片枯葉,實際上都是有用的。可是,如果不能善于運用,一切都可成爲有害于我們的東西。“心”便是運用這一些的主導者。人類如果但求外物的發展,不從主宰事物的心識方面求改造,不能善用外物,必然沒有好結果。這不是說不要物質的進步,而是說要我們善觀自心,使心能善于用物。只有這樣,才能不被物質現象界的浮光掠影所迷惑,才能得到解脫。故《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八說:“善男子!叁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22]
由上可知:一切善惡因果之源,皆由心念。念善作善,念惡作惡,念凡即凡,念聖即聖。所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爲善惡,果報還如此。”但需徹底淨心,方能了生脫死。如是心與一切法的關系,心在宇宙人生中的主宰性及其重要意義,我們就應該有一定的認識。
四、舉實例證明唯心
“萬法唯心”在道理上可以盡情地發揮,但怎樣去證明呢?任何一條真理,都不是單憑口說就可令人信服的。記得我剛出家時就有人問:你們佛教講“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可我認爲不合理。我們講唯物的,一定要拿出證據才相信。既然你們說一切唯心造,那你用事實從心中變出一個實物來證明。這可把我難住了。其實,那時我自己又何嘗不在迷惑不解中呢?通過這幾年在閩院的學習、熏陶,漸漸明白了佛教所說的“萬法唯心”,非如幻師魔術,說變就變,說有就有。佛法是從緣起的角度建立萬法唯心的理論。宇宙間的每一法:無論是善的、惡的,美的、醜的,大的、小的,抽象的、具體的,都需要衆多的因緣條件方能生起。但在衆因緣中,心起著主導的作用,主宰著一切因緣。有心的功能作用,然後才能認識和改變物質世界。所謂一切唯心造,心外無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現舉一些實例,加以證明。
㈠ 相隨心轉
我們現在的身體、相貌,是由前生的業力所招感的。出世以後,受父母的撫育,飲食的滋養,長大而成熟。在這一生中,我們的報體,可能在業力的局限內,起著很大的變化,這就有隨心識的變化而變化的成份。就拿相貌來說吧,每個人的面孔長得不一樣,是因爲每個人的思想不一樣,正所謂“心者,貌之根也”。俗語也有“心能修(補)相”、“面如其心”等說法,此話實有道理。我們如果細心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可以發現:各人的形象都是隨著心理的變化而變化,並非一成不變。且看下列實例。
有位西洋畫家,想畫耶稣相,要找一位相貌頂好的,生得慈祥、高貴、剛強、堅毅、公正、純潔,能表現耶稣美德的模特。後來居然找到了一位相貌非常莊嚴的青年,畫家達到了目的。過了幾年,那位畫家又要畫一副魔王相,魔王的相貌自然是醜惡、凶暴、使人見而生畏的。于是,他到死囚牢中去找一位這樣相貌的人做模特,但是他驚訝地發現,這個人竟然就是當年那位耶稣模特。同是一個人,相貌怎麼變得如此天壤之別呢?原來,這個人上次當模特賺了錢後,便奢侈浪費、花天酒地、無所不爲,因此漸漸墮落了。錢用完了,便淪爲流氓、土匪,被捕又越獄,作惡又被捕,叁番幾次,他的心變得凶狠、險惡、殘暴,相貌也跟著完全改變了。
我國也有很多這類“相隨心轉”的故事。據說曆史上著名書法家、畫家趙子昂,爲了畫一匹仰臥的馬,日思夜想,有一天在中午睡覺的時候,他的夫了進來,竟然看到一匹馬仰臥在床上,把他的夫人嚇了一大跳。原來他想馬想得入神,形相也就變成一匹馬了。
又如女子越劇團,女子飾老人或小生,因爲她心想自己是男角色,日日如此,她的男子之相就漸漸顯現出來。又如京劇男子飾旦角,他的聲音、動作學的都是女人腔調,久而久之,他的女子之相也就顯出來了。
以上活生生的事實,說明身體、相貌,隨各人心思的不同而在不斷轉變。世間愛美容的太太小姐們應明白:不發脾氣,內心和悅,笑顔常開,比什麼美容方法都有效。反之,常發脾氣、瞪眼睛,或憂郁悲傷,由于內心惡化,影響面部表情,久而久之,什麼美容術都等于零。所以,與其美容,不如美化心靈。內在心靈之美,是永久的美。美化心靈,才是最有效的美容方法。
㈡ 物隨心轉
上面所說的“相隨心轉”,是心對于根身的影響力,著重在有情的組織方面。現在要說的“物隨心轉”,是心對身外事物的主宰力。如寺院的建築,周圍馬路的設施,都市計劃等,都依人的心力來決定。“譬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23] 心就象藝術家,藝術家可以畫出世間種種的山水人物,樓臺殿閣,水榭山槎,蒼茫雲海,驚濤海浪……只要存乎于心,任他千態萬狀,都能得心應手。可以說,心若想做什麼,便有希…
《試述“萬法唯心”(慧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