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述“萬法唯心”(慧雪)▪P4

  ..續本文上一頁望造出什麼來。俗語也有“精誠所至,金石爲開”的說法。縱觀人類文明史上,無論文學、科學、建築、醫學、教育、法律、音樂、工藝、美術……等等,哪一樣成果不是人類經過悠長歲月的心志力量所累積而成的呢?

  外界存在的一切,看來是外物,似乎與心無關,可是研究起來,都是由于人心的需要。人心需要什麼,心志力量就向那方面深入、鑽研,就可以把它創造出來。從原始人的鑽木取火,製造簡單的勞動工具,到今天的原子武器、人造衛星、電子科學、宇宙飛船,無不是由于人心的要求才創造發明的。假若離開人心,曆史將是一片空白。而且依于心理的不同要求,就會展開不同方面的知識與見解。我們同看一本書,就往往所見不一。如魯迅研究《紅樓夢》時說:“經學家見《易》,道學家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者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闱秘事。”同樣的,我們佛教經典,無神論者看來是迷信,是鴉片;佛弟子認爲是真理,是聖言。良由認識不一,心境不同,所見各異。說明了由于各人心的欲求不同,于同樣的事情會引發不同的反應,得出不同的效果。

  在《列子

  說符》卷八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丟了一把斧子,懷疑鄰人的兒子偷去了。察看鄰人的走路、語言、行動、表情……,無一不象偷斧子的樣子。不久他從山谷裏撿回了所丟的斧子,再看鄰人的動作、語言等,一點也不象偷斧子的人了。

  又如我們在適意時,所見到的一切,無不是美好圓滿、充滿生機的;但心境不悅時,所見的到景象都覺得暗淡無光,不期然地産生淒涼之感。同看一輪明月,有人歡喜贊歎、喜氣洋洋;有人滿目蕭然,感極悲涼。還有“歡樂感日短,憂愁歎日長”等等,這些不都是物隨心轉的有力證明嗎?

  以上實例,都說明了物隨心轉,如果心起了變化,外境也就起了變化了。所以,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苦樂,世界的治亂與安危,都依心力而造,隨心力而轉。假使大家人心向善良、向智慧、向慈悲、向光明、向和平、重道德、守法令,便會引道行爲向善道走,世界就會轉成和樂、清淨、美好的世界。反之,若大家向惡,不重道德、不守法令,世界便會變成暴戾穢惡的世界。所以,我們的心力,不但能使身體起變化,也能轉變身外之物,甚至使整個世界完全改觀。

  ㈢ 根身與器界隨禅定心而轉

  前面說的是一般人的心力對自身及外物的影響,現在從禅定方面來說明心對根身及器界的主宰力。

  我們的身體動作,都是由心意的引發而使之動作的,但對于人體的呼吸、體內的血脈流通,內髒及內部的筋肉來說,卻是一般心力所無能爲力的,只有順其自然而已。但是禅定功夫很好的人,就有能力來控製它。用什麼方法呢?不外乎把心力集中起來。心力就象散射的光線,當它們集中時,就會發出強光。心力高度集中,便會使我們的身心發出超強的力量,連我們的身體,包括內部都可由心力來控製它。這正如一壺開水,若把壺蓋打開,讓蒸汽四散,那便毫無力量。若蒸汽不散,力量集中,水汽便會産生巨大的力量,把壺蓋沖脫,蒸汽機的發明,就是應用這一原理的。通常我們的心,不是散亂,便是昏沈,所以心力小,有時連普通的道理都聽不懂、記不住。如果能以定力集中心力,不昏沈、不散亂,便會産生無比的智慧和力量。

  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廣欽上人等,他們的禅定功夫極深,一念便可入定,一入禅定可幾個月不起于座。這禅定的功夫是以心力來影響生理。呼吸雖然停頓了,脈搏或溫度都沒有了,卻並不會死。或有人懷疑:呼吸、脈搏都停止了,人都冷了,哪有不死之理?其實不足爲奇。據科學實驗,把人突然放到極冷的地方,全身凍僵了,與死人一樣,可是取回放到暖處,慢慢使他溫暖起來,仍可恢複生機。可見,呼吸及脈搏的停止,不一定是死了。只要內部沒有破壞,即只要“識”(第八識)不離身,人仍然是活著的。象外道的修精煉氣,也不外乎心力集中,引起身心的變化。

  這些奇異的事實從禅定生,還有種種事例可舉,但這些在佛法中估價並不高,佛教並不推崇神通,因爲神通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亦具五通。無論禅定修到怎樣深,僅僅有定、有神通是不能了脫生死的,唯有定慧均等,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所以,依修定而引發智慧,就非常重要了。

  又我們一般能了解的心力,要通過我們身體手足才能改變環境,但修行功夫深,心力達到更高階段的人,也可以不用手足勞動,只要念力便可以直接改變環境,甚至可以去殺人,乃至毀滅世界。《中阿含

  優婆離經》中記載:“若有沙門、梵志來,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心得自在。彼作是說,我以發一瞋念,令此一切那難陀內燒使成灰。”[24]可見,心的威力、作用多麼不可思議。因此,世尊于叁業之中,施設意業爲最重。

  在《唯識二十論》中也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古印度,有一位國王得罪了仙人,仙人生起了嗔恨心,一怒之下,就把國王的城市給毀滅了。這個仙人靠的是什麼力量呢?是心力。他用心的力量下了一場大冰雹,結果把整個城市給毀滅了。

  可見,意念具有傷害的力量。故說:“甯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修行人更不可起心動念去傷害別人,即使對怨家仇敵也應用佛家的慈悲心、感恩心、予樂拔苦心、以德報怨心來感化他。

  諸佛菩薩,依正二報,任運自在,隨衆生機,千百億應化,于十方國土,遊化無礙。如《法華經

  授記品》第六雲:

  釋迦牟尼佛,爲諸佛當來坐故。複于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爲地,寶樹莊嚴。[25

  《阿毗達磨大乘經》說菩薩有叁種勝智隨轉妙智:一、得心自在菩薩,即八地以上菩薩,能隨他的增上勝解力,使諸境顯現,如變大地爲黃金,攬長河爲酥酪,變火爲水,變水爲火,隨心所想,所變皆成。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隨其所觀苦、空、無常,青、白、赤、黃,不淨、清淨都能顯現。叁、得無分別智者,在無分別智現前時,一切境相都不顯現。諸佛菩薩應化無方,變化無礙,那麼自由自在,是靠什麼力量呢?毫無疑問,是靠他們無比清淨的心力。

  《指月錄》中記載的高僧佚事中,有觀身成水,有觀火而火燒的真人真事。即使是傳說中達磨祖師的一葦渡江,也是完全可能的事——“萬法唯心”,事在心爲而已。

  ㈣ 舉譬喻顯示唯心

  “萬法唯心”的道理,不僅從理論、認識上可以論證,而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體驗到,現不妨用譬喻來說明:

  1.夢喻。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做夢,誰都知道夢境是不實的。可是,對于每一個進入夢鄉的人,卻會把夢當成真實的境界。譬如有人在夢中去春遊,迎著明媚的陽光,和煦的春風,心曠神怡,醒來時內心依然充滿喜悅;如果夢到戰爭,聽到隆隆的炮聲、飛機的轟炸、人馬的嘶叫;或夢到老虎、毒蛇迎面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往往會被嚇得驚叫,醒了還會惶惶不安、汗流浃背。不實的夢境,在夢中卻是那樣的逼真,醒後才知道虛妄不實。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白天胡思亂想所致,假而不真。我們現在所緣的一切境界也和夢境一樣,是我們虛妄心所變現的,是不真實的。

  既然外在的一切如夢不真,衆生爲什麼還要認假爲真呢?因爲衆生正處在無明的大夢中,無始以來從未醒悟,所見到的一切都錯誤地執爲實有。假使我們從無明大夢中清醒,證得無分別智時,自然通達外境是虛假不實的。

  2.不妨再以電影爲例來說明。從電影影片的製造到放映,期間有幾個程序:首先,要製造某種影片,必須先選擇特定的自然環境和安排好的人爲環境,一些演員在這環境中用種種語言、種種動作乃至各方面的表情活動,來演出某一故事的各段情節,同時用攝影機和錄音機把這些環境和表演攝錄下來作爲底片。這就好象前七轉識,特別是第六意識用名想分別取種種我相、法相進行熏習,積集成種一樣。其次,電影影片製造廠將底片進行加工製作,製造出可以放映的成功影片。這就好象第八阿賴耶識,將其中受熏所成的種子加以受持,使之變異成熟,能爲生起現法的因緣一樣。再次,廠內將製好了的影片給放映工作者,用電光照射影片使之映現在銀幕上,便會有種種似實的環境,似實的人和似實人的種種語言動作,完全逼真地展現,而使觀衆陶醉,根據劇情時啼時笑,執爲真人真事,而忘記爲虛構的現象。這就象第八阿賴耶識將其中所執受變異而成熟的諸法種子,得現境爲緣的引發而變現出種種極似客觀實有的外境,可以令人迷惑,執爲真實而于中起惑造業一樣。這些就是由識變過程所形成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正如《大乘入楞伽經》卷第六所說:“如愚所分別,外境實非有,習氣擾濁心,似外境而轉。”[26] 又如《楞伽經》雲:“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27] 此二經語,恰是此中所說——“萬法唯心”義理的高度概括。以上二喻也顯示了唯心無境的真理。

  結 語

  綜上所述,“萬法唯心”是整個佛法的核心思想。佛法從唯心這個角度,對于整個宇宙人生的原理、原則作了高度的概括,充分說明了萬有諸法都是唯心所現,離心之外無有少法可得。正所謂“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28] 佛法之所以建立唯心學說,是因爲凡夫衆生無始以來,執有心外的實我、實法。由我執而起煩惱障,依法執起所執障,由二障造作諸業,以致招感叁界輪回苦果。因此,佛說唯心所現的道理,引導衆生由通達緣起而證得我法二空,斷除煩惱障、所執障,從而圓成菩提涅槃之果。

  最後,將本文總結爲二點:一、人類追求的幸福生活在哪裏?在我們心裏。安樂清淨的世界在哪裏?在我們心裏。我們的心象大海,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寶藏;像太陽月亮,可照破無明黑暗;像田地,可滋長善根,種植功德;像明鏡,可洞察萬象,映現一切……。如果我們專向物質求進步、求滿足,不開發內心的寶蒇,絕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樂。二、“萬法唯心”的理論是真實不虛的,是如理如實的。因爲“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29]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從人們內心的淨化,引發行爲的清淨,影響報體,趨向人類的和平,世界的清淨。促使人生進入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領域。我們若能掌握這個中心,也就把握了淨化人生、改造世界、轉迷成悟、轉凡成聖的關鍵了。

  注釋

  [1] 《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第576頁上。

  [2]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九,《大正藏》第10冊,第102頁上、中。

  [3] 《解深密經》卷叁,《大正藏》第16冊,第698頁中。

  [4] 《十善業道經》,《大正藏》第15冊,第157頁。

  [5] 《四教義》卷十二,《大正藏》第46冊,第767頁下。

  [6] 《六祖壇經》,《大正藏》第48冊,第355頁上。

  [7] 《唯識叁十頌》,《大正藏》第31冊,第61頁上。

  [8] 《成唯識論》卷七,《大正藏》第31冊,第39頁下。

  [9] 《攝大乘論》卷下,《大正藏》第31冊,第148頁中。

  [10] 《摩诃止觀》卷五上,《大正藏》第46冊,第54頁上。

  [11] 《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藏》第9冊,第5頁下。

  [12]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第343頁上。

  [13] 《楞嚴經》卷四,《大正藏》第19冊,第119頁中。

  [14] 清涼澄觀大師,唐朝人,華嚴宗四祖;世稱清涼國師、華嚴疏主。十一歲依寶林寺霈禅師出家,一生廣泛參學律、禅、叁論、天臺、華嚴等各宗教義;嘗曆遊五臺、峨嵋諸山,後返居五臺山大華嚴寺。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應德宗之诏入長安,協助罽賓般若法師翻譯烏荼國王貢獻之《華嚴經》後分梵本,共四十卷,世稱《四十華嚴》;又奉诏于終南山草堂寺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世壽達一世紀余的清涼澄觀大師,身曆九朝,先後爲七帝講經,當時地位頗受尊崇,可謂曆史上絕無僅有。其弟子宗密、僧叡、法印、寂光稱爲門下四哲,繼承法統者爲宗密。師對華嚴的主要貢獻是記述華嚴諸師之言說,光大華嚴宗。講說《華嚴經》達五十遍,著作有《華嚴經疏》等書四百余卷。

  [15] 《維摩诘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第538頁下。

  [16] 《楞嚴經》卷六,《大正藏》第19冊,第128頁上、中。

  [17] 《宗鏡錄》卷九十八,《大正藏》第48冊,第944頁中。

  [18] 《宗鏡錄》卷一,《大正藏》第48冊,第418頁下。

  [19] 《宗鏡錄》卷十九,《大正藏》第48冊,第521頁下。

  [20] 《六祖壇經》《大正藏》第48冊,第394頁上。

  [21] 《六祖壇經》,《大正藏》第48冊第352頁下

  [22]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大正藏》第3冊,第327頁上。

  [23] 《華嚴經》卷十九,《大正藏》第10冊,第102頁上。

  [24] 《中阿含經》卷叁十,《大正藏》第1冊,第629頁下。

  [25] 《法華經》第六,《大正藏》第9冊,第167頁下。

  [26] 《大乘入楞伽經》卷六,《大正藏》第16冊,第627頁中。

  [27] 《宗鏡錄》卷四,《大正藏》第48冊,第438頁上。

  [28] 《景德傳燈錄》卷第叁十,《大正藏》第51冊,第465頁上。

  [2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第750頁中。

  

  

《試述“萬法唯心”(慧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