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10]
考諸衆生于日夜所起一念心,必屬于十法界中某一法界。若起殺生等嗔恚之心,造五逆十惡之罪業,是地獄界;若起愚癡貪欲之心,是畜生界;若起爭勝嗔鬥之心,是修羅界;若起綱常五戒之心,與人倫道德相應,是人間界;若起五戒十善之心,是天道界;若起厭苦入滅之心,是聲聞界;若起因緣性空之心,是緣覺界;若起六度化人之心,是菩薩界;若起法界圓融無礙之心,與清淨不思議性功德相應,是佛界。是故,一念與某界相應,此心即在某界。更且“此十法界,各各因果,不相混濫”。但十界又不是絕對對立的,它可由圓融之妙理互相轉化。如餓鬼界的衆生,通過修行可以轉生成人,直至成佛等,其它九界也是這樣。因其不是孤立的,故在一界必具十界,而成百界。此百界又具足十如是,即成千如。如《法華經
方便品》雲:“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11] 百界千如,再配以“五蘊、衆生、國土”叁種世間,即成叁千世間。此叁千世間具足于一念心中,“一念叁千”即由此出。
天臺宗提出“一念叁千”說,這是“性具實相”說的核心。這說明衆生一念心中就具有叁千性相、百界千如。宇宙萬有本然具足于衆生的一念心中。萬有森然具備,無須另有本源。心就是一切現象,一切現象就是心。在介爾細心中,一念動處,便是宇宙全體。
㈢ 淨土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淨土宗從唯心理性方面來講述“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如淨土宗教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12] 即佛者,一念心佛,是心是佛;衆生者,一念心衆生,是心是衆生。所以阿難在楞嚴會上,因世尊開示而悟到五蘊、十八界了不可得,本如來藏,妙明真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後,就發願說:“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13] “願今得果”即上求佛道,“度恒沙衆”即下化衆生。“深心”即佛之本心。將此本心奉獻給塵塵刹刹,利益和廣度衆生,同生淨土,共成佛道。衆生本來是未來諸佛,發心念佛,發願往生,上求下化,即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具體運用和體現。
清涼大師 [14] 曾爲淨土宗立五種念佛法門:
1.緣想境界念佛:是要行人用能觀的心(智),觀想所念之佛(境),心觀佛,佛照心。心感佛,佛應心。觀照感應非前非後,平等一如。行人觀前感佛之心,是衆生心即佛心。而所感之佛是佛應衆生。隨感隨應,心佛衆生,本同一體。衆生一心周遍法界,彌陀法身亦遍法界。阿彌陀佛居法身地,與法界衆生心地不隔分毫。
2.攝境唯心念佛:是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六凡四聖皆唯心造。心垢國土垢,心淨國土淨。心能作地獄,心亦能作佛。若心不淨,不生淨土,故《維摩诘所說經》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15]]
3.心境無礙念佛:是心通佛。觀念佛時,是心即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觀彌陀極樂世界功德莊嚴時,是心即阿彌陀佛淨土莊嚴。這正是《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所說:“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16]
4.心境俱泯念佛:是心空寂契佛。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泯絕無寄,心佛具空,十方依正,色心凡聖等法,悉皆空寂。
5.重重無盡念佛:是心法界妙理,無窮無盡。心佛衆生等法,相攝相入,圓融無礙。十方諸佛無不攝在現前一念心內,一念之心無不遍入十方諸佛之心,心佛衆生,互攝互入,無內無外,非大非小。衆生是彌陀心中的衆生,彌陀是衆生心中的彌陀。以彌陀心中之衆生,念衆生心中之彌陀,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交融無間。阿彌陀佛,即無量光、無量壽。觀佛光明,橫遍十方。念佛壽命,豎窮叁際。橫豎交徹,重重無盡,即法界體。
主張禅淨雙修的永明延壽大師亦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歸結爲:“總不出唯心淨土,本性彌陀。”指出當下這心之作用之處——即心,就是真實圓滿——即佛。當下心清淨時,即是淨土世界。故十方佛土,不出一心。若自心不清淨,則西方淨土遠隔十萬億佛土,何期到達?若自心清淨,則西方淨土不隔毫端,舉念即至。古德雲:“念佛念心心念佛。”足見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是故“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此可知,淨土宗修持的要旨,亦貴在于我們的一念之心。
㈣ 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釋尊的一代教法,如來出世的本懷,無非是令衆生離生死之愛纏,達涅槃之彼岸。由于衆生機宜有異,所以佛陀敷衍的教法也就不能千篇一律。禅宗是佛陀爲上根利智的衆生所開的“不立文字,直指心性”、“不曆僧祗獲法身”的頓教法門。
禅宗以“傳佛心印爲宗”,又名“佛心宗”,本宗對“萬法唯心”發揮得淋漓盡致。如《中峰禅師語錄》曰:“禅者何物?即吾心之異名也;心物者何?即禅之體也。”這樣的“禅”是純一絕對心的名稱,是屬于自證的境界,是不落任何言诠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禅門的宗旨,宗師們指示學人就是直指心性,單刀直入。如《宗鏡錄》卷九十八雲:
“有檀越問:“和尚是南宗北宗?”答雲:“我非南宗北宗,心爲宗。”又問:“和尚曾看教不?”答雲:“我不曾看教,若識心,一切教看竟。””[17]
馬祖道一禅師也說:“凡所見色,皆是見心。”[18] 可見,禅門修法,下手即在心念上用功,毫無迂回遊移之地。若學人頓悟自心,舉足便入如來寶所。
所謂“直指“者,謂一切衆生皆有妙明真心,因不悟此心當體是佛,背覺合塵,迷而不返,故“非衆生”而成衆生。若徹見此心雖萬劫輪回,而本有之天然佛性從未損益,即可立地成佛也。故經雲:“彼非衆生。”衆生與佛唯是一心,所差別者只是迷悟而已。佛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就是指此心體。此心是傳法之根本,是衆生迷悟之根本;故佛佛唯傳一心,祖師亦爾。悟是此心,不悟還是此心,十法界皆由心造,除一心之外更無余法。如《六祖壇經》雲:“一切諸法盡在自心中。”直示此心乃佛陀出世之一大事因緣。正如永明延壽禅師說:“釋迦出世,爲一大事因緣,開衆生心中佛之知見。達磨西來,唯以心傳心。今但悟心,自覺覺他,已諧本願。”諸佛菩薩,曆代祖師無非勸化衆生都要悟入此一心。一切經教所謂的最上乘、第一義、般若、中道、真如、法性、諸法實相、一真法界、乃至無上菩提、楞嚴叁昧、以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等,皆是一心之異名,爲化衆生強立名字耳。
衆生由于不識自心,因此沒有勇氣承擔此“心”即是佛之事實,于心外求法,如是縱經累劫,永無見道之日。如《宗鏡錄》卷十九引:“如禅要經雲,佛言,善男子!若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得。于內覺觀,如一念頃,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19] 因爲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道一體,當下契悟本心,不用求法,不用修道,不用成佛,而一切本自圓成,本自具有。此心乃十方諸佛共修共證,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行、住、坐、臥亦都是用此心。衆生一切行爲之善惡都不離此一心。此心能上天堂,能下地獄,能成佛,能作祖。我們在修行當中,若能當下悟此一心,頓見真如本性,刹那間即可橫超叁界,豎遍十方,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正如五祖宏忍禅師謂六祖惠大師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20] 六祖惠能大師亦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21] 是故禅宗一法,不假方便,直指單傳,直示心源,但明自心,見自本性而成佛、而生西方。
從以上各家對“萬法唯心”的闡述,顯而易見:佛法雖廣,總歸一心;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恒沙妙德,總在心源。故一切修法,參禅打坐、持戒念佛、誦經持咒、禮拜供養,以及叁千威儀、八萬細行,都是修心。若離自心,則學顯學密、談性談相,皆屬客塵影事。反之,則無量法門,如自藏家珍,取用不竭。依之而修,必能斷煩惱,了生死,趣向菩提。
叁、從理論認識上探討唯心
㈠ 心與一切法的關系
現在,把一切法與心的含義先作簡單的解說:“一切法”,簡而言之,就是一切事理,一切事物,以及事事物物的法則、條理。凡成爲我們的認識對象,都是我們所可了解到的一切。如器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報體的眼、耳、鼻、舌、身、意諸根,以及心、心所法等,總名一切法。什麼叫“心”呢?佛法中,心也叫“意”,也叫“識”。叁者的作用,如《俱舍論》說:“集起爲心,思量爲意,了別爲識。”心與一切法到底有什麼關系呢?可以肯定地說:心與一切法有極其密切的關系,沒有心,就沒有一切法。
佛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因緣就是原因、條件或關系。世間萬事萬物,依于各種因素關系才能現起和存在。隨觀任何事物,決無脫離了因緣而能成立的。而在這衆因緣中,有一特別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心”。如一座房子,必依磚瓦木石等衆因緣才能建立。但房子從下地基到完工等一系列的設施,建築過程,都是由心作決定的。又如我們的身體,若無心識執持就會變壞,而不成爲活人了。再如眼見色,必依眼識等因緣才能成爲認識。由此推知:大如宇宙、星球,小如一沙、一塵,都依不同的因緣而得成立,都未離開心識。換句話說,一切法不離心的作用,缺了心識的因素,一切法將無從安立。
一切法依心識而安立,因衆生的心識不同,所見到的外在世界也各個別異。如《大智度論》譬喻說:有個美麗…
《試述“萬法唯心”(慧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