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拥有一颗宽容,忍让的心,凡事以宽广的胸怀去坦然面对,包容别人的失误,改正自己的错误,生活才会更轻松。
男人的美德是懂得管理国家,女人的美德是懂得管理家庭。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美德,每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美德。美德是获得美好事物的希望和能力。正义是一种美德,诚实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平和是一种美德平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宽容是平和的外观。平和的人厚德待物,雅量容人,推功揽过,能屈能伸。“原谅失败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路”,处事方圆得体,待人宽严得宜。
36、恭敬与谦让
恭敬与谦让:虔诚恭敬又谦逊;
温良恭谦让是典范的标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做人要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是行为规范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温良恭俭让不是表面的东西,更不是能够装出来的,它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一种道德境界,体现着他的最根本的人生价值观,那就是对于别人的无私和爱。作为文明的一种体现,温良恭俭让不是哪个人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仁义礼智信的外在表象。
民国弘一大师在一次演讲中示现说:“到今年一九三七年,我在闽南居住,算起来首尾已是十年了。回想这十年之中,我在闽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却是很少很少,残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反省自己,觉得自己的德行实在十分欠缺!因此,近来我为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二一老人”。什么叫“二一老人”呢?这有我自己的根据。记得古人有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清初吴梅村临终的绝命词:“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两句诗的开头都是“一”字,所以我用来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大师的恭敬和谦卑。
37、知足并感恩
知足并感恩:知足且常怀感恩心;
知足,谓自知满足,不作过分的企求。《道德经》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满足,进而追求,定招灾祸。知其足,不追求,安于所得,无为无德,反而常常满足。知足才能避免灾祸,才能全生保身。
感恩,是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们的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怀有感恩之情,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和感激。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生道义的净化剂、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感恩将使你的心和你所企盼的事物联系得更紧,感恩将使你对生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从而一生被美好的事物包围。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报四重恩:一、感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二、感念父母生养抚育我之恩;三、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四、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我们感念众生旷劫供我所需之恩,感念自然界,太阳供我光明与热能,空气供我呼吸,花草树木供我赏悦。
38、及时闻教法
及时闻教法:随时地听闻正法。
《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也。”闻法能令我等达究竟之觉悟,于此世间再无更胜之事。如是思惟后,每次闻法时相续中定会充满欢喜,无需强迫,自会以大欢喜心闻受。是故如是思惟甚佳,能建立正确的闻法心态:恭敬正法、恭敬法师、不轻正法、不轻法师。
第一、极为敬重正法:应作是念:“依此正法,能得大利益,此法极为殊胜。我今有此善根,悉为佛法所赐。”如是敬重正法,视其为无上对境。
第二、极为敬重法师:应作是念:“父母养我色身,法师育我法身,法传自师处,生生世世利益我,此恩德无量无边。”有此感恩之心,遂会敬重法师。即使法师功德与己相等,或不如己,亦不轻慢,极为敬重。
第三、于法不生轻蔑:即不轻视正法。所谓轻蔑,即作是念:“此法甚是粗浅,乃对初学者所宣之法,于我上根者而言,闻此种法无何意义。”或想:“此法我早已了知,无必要对我重复宣说。”
第四、于法师不生轻蔑:即不轻视法师。所谓轻蔑,即作是念:“此人水平尚不如我,如何能讲法。”或想:“此人种性低劣,能力甚差。”此等皆为轻蔑之心,应当断除。
39、忍耐与顺从
忍耐与顺从:忍辱,和蔼,包容。
忍辱波罗蜜多的圆满,唯一是由自心灭除嗔恚、怯弱、不解无其乐欲等修习圆满,并非观待令一切有情全都远离暴恶,因为此事无法成办,而且以调伏自心便能达成目的的缘故。
上述理由有二:
一、不可能让一切有情全都远离暴恶
如果观待一切有情全都远离暴恶,才能安立圆满忍辱度,则应成诸佛都未圆满忍辱度,因为如今世间仍然遍满了恶人。
二、调伏自心便能达成目的
此处“目的”,是指消除一切敌人和所有对立面。若想从外境上消灭所有敌人,根本无法办到;而向内调伏自己的心,便能灭一切敌。因为“敌人”、“对立面”都是以心假立的,一旦调伏自心,一切敌对自然消失,因此若想“天下无敌”,就应降伏自心,而不是一一去降伏外敌,“心中无敌”即“天下无敌”。
总之,因为无法让外有情全都远离暴恶,故忍辱度圆满并非观待有情离恶而安立。又因调伏自心即能灭除一切怨敌,所以忍辱度的圆满,唯一是由自心灭除嗔等修到最圆满而安立。
《六波罗蜜多经》:“复次,若诸有情为彼三十六俱胝天魔、鬼神、药叉、罗剎而来侵害,菩萨唯将安忍波罗蜜多能破彼军,乃至八万四千烦恼怨贼,欲摧伏者,亦以安忍而除灭之。非唯如是,天魔大军烦恼怨贼,乃至极下微小怨贼,亦以安忍而调伏之。是名安忍波罗蜜多。”
40、得见众沙门
得见众沙门:乐于亲近贤圣沙门们。
修学佛法,应当时时亲近三宝和善知识。蒋山元禅师是慈明禅师的侍者,在《景德传灯录》中云:“二十年中运水搬柴,不畏寒暑,凡事亲力而为,如是求道。”有些学子心不平等,他们眼中地位高、名声大者,方认可为善知识;若无眷属、名声不大、地位不高者,遂不认可为善知识。此辈与佛法相应之功德一分亦不可能生起。亲近善知识当具正确心态:
“观过不成就”之公案:往昔,世尊胞弟善星比丘,二十四年中作世尊侍者,随佛左右。善星比丘极为聪颖,精通三藏十二部,且能不参阅经文而讲经说法。然其不具清净心,见世尊一切行为皆为欺诳,认为:“除佛有一寻光之外,悉皆与我相同,根本无超胜处。”且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莫为仆。”因此离开世尊。时阿难为世尊侍者,其问世尊善星比丘转生之处,佛告之:“善星仅有七日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转为饿鬼。”七天后,善星比丘转生为一具九种丑相之饿鬼,下场极为悲惨。善星比丘虽承侍佛陀二十四年,结果亦唯自趣毁灭而已。是故以观察过失之心依止上师,过患极其严重。
《杂宝藏经》中一则“观德获成就”之公案:昔日有一女子,颇具智慧,亦诚信三宝。一次,有老比丘至其家中,此比丘年岁已高,颇为糊涂。此女供养饮食后,至诚祈请老比丘说法,敷设法座后,女子闭目静坐,恭候闻法。老比丘于座上甚急,因其对讲经说法一窍不通,故趁女子闭着双目时,悄悄逃回寺院。然此女子认为老比丘在为其示现无常苦空之理,因此得大法益,当其至心思惟有为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诸法理时,即证初果,故甚是感激老比丘说法之恩。实际老比丘根本无说法功德,然此女子以清净心观想,如是而获大利益。
由以上二则公案,可知以我等如何观视善知识,将直接决定所获之果。对同一位善知识观察过失与功德将获截然不同之果。此亦悉由我等之心,自己如是观想而如是显现。诚如同一座雪山,山之南面充满阳光,山之北面冰雪覆盖。若以清净心观察功德,当下即在加持阳光之照射中;若以染污心观察过失,则心已在罪业冰雪之覆盖下,此皆是我等自变自缘而已。乌鸦食毒遂会死去,孔雀食毒反而更加艳丽,不善用心与善用心之结果,亦复如是。
41、适时论信仰
适时论信仰:随时地参加正法的讨论和共修。
当我们遇到疑惑,必须向善知识请教有关佛法的问题,由此获得知识,为最吉祥。既然佛法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我们必须真诚地去明了,然后实行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常和那些对佛法有认知及实践者互相讨论和研究,这将更容易了解佛法。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间讨论佛法。不管个人有任何不方便,我们绝不能错过和那些聪明、智慧,有经验者讨论佛法。当一个人的心被污秽(烦恼)困扰时,面对家庭问题或种种苦恼时,这正是讨论佛法的适当时机。
对大多数在家修行的佛子,由世俗琐事牵累,很难有机缘念修足量的圣号和心咒,甚至很多居士没有早晚功课的习惯。组织各种共修和佛学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居士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建立修行的习惯,对一些简单易行而又非常殊胜的日常修法重视起来。如供香、水、花、灯、果、茶、念佛、诵咒、诵经等等方式。
经论中指出,众人共修之功德是各人所修功德的总和,也就是说,如果一万人同时参加共修,每个人于共修期间所造善业都将增长一万倍。事实上,无论善业抑或恶业,若众人共同协商、参与,每人都将得到一份相应的功德或罪业。例如一千人同时密谋杀…
《佛商培训系列 拥抱吉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