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商培訓系列 擁抱吉祥▪P9

  ..續本文上一頁,擁有一顆寬容,忍讓的心,凡事以寬廣的胸懷去坦然面對,包容別人的失誤,改正自己的錯誤,生活才會更輕松。

  男人的美德是懂得管理國家,女人的美德是懂得管理家庭。世界上有數不清的美德,每個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美德。美德是獲得美好事物的希望和能力。正義是一種美德,誠實是一切美德的基礎,平和是一種美德平和是待人處事的一種態度,也是做人的一種美德。寬容是平和的外觀。平和的人厚德待物,雅量容人,推功攬過,能屈能伸。“原諒失敗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路”,處事方圓得體,待人寬嚴得宜。

  

  

36、恭敬與謙讓

  恭敬與謙讓:虔誠恭敬又謙遜;

  溫良恭謙讓是典範的標准,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做人要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是行爲規範是中國傳統美德的核心內容。溫良恭儉讓不是表面的東西,更不是能夠裝出來的,它反映著一個人的內在本質,一種道德境界,體現著他的最根本的人生價值觀,那就是對于別人的無私和愛。作爲文明的一種體現,溫良恭儉讓不是哪個人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學習的結果。是仁義禮智信的外在表象。

  民國弘一大師在一次演講中示現說:“到今年一九叁七年,我在閩南居住,算起來首尾已是十年了。回想這十年之中,我在閩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卻是很少很少,殘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反省自己,覺得自己的德行實在十分欠缺!因此,近來我爲自己起了一個名字,叫“二一老人”。什麼叫“二一老人”呢?這有我自己的根據。記得古人有句詩:“一事無成人漸老”,清初吳梅村臨終的絕命詞:“一錢不值何消說”,這兩句詩的開頭都是“一”字,所以我用來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大師的恭敬和謙卑。

  

  

37、知足並感恩

  知足並感恩:知足且常懷感恩心;

  知足,謂自知滿足,不作過分的企求。《道德經》認爲“禍莫大于不知足”,不知滿足,進而追求,定招災禍。知其足,不追求,安于所得,無爲無德,反而常常滿足。知足才能避免災禍,才能全生保身。

  感恩,是人生基本的准則,是一種人生質量的體現,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礎。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們的積極、健康、陽光的良好心態。懷有感恩之情,對別人、對環境就會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賞和感激。感恩,是一種美好的情感,是人生道義的淨化劑、事業上的原動力和內驅力,是人的高貴之所在。感恩將使你的心和你所企盼的事物聯系得更緊,感恩將使你對生活、對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從而一生被美好的事物包圍。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夠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這個世界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我們的人生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報四重恩:一、感念佛陀攝受我以正法之恩;二、感念父母生養撫育我之恩;叁、感念師長啓我懵懂,導我入真理之恩;四、感念施主供養滋潤我色身之恩。我們感念衆生曠劫供我所需之恩,感念自然界,太陽供我光明與熱能,空氣供我呼吸,花草樹木供我賞悅。

  

  

38、及時聞教法

  及時聞教法:隨時地聽聞正法。

  《涅槃經》雲:“法是佛母,佛從法生,叁世如來皆供養法也。”聞法能令我等達究竟之覺悟,于此世間再無更勝之事。如是思惟後,每次聞法時相續中定會充滿歡喜,無需強迫,自會以大歡喜心聞受。是故如是思惟甚佳,能建立正確的聞法心態:恭敬正法、恭敬法師、不輕正法、不輕法師。

  第一、極爲敬重正法:應作是念:“依此正法,能得大利益,此法極爲殊勝。我今有此善根,悉爲佛法所賜。”如是敬重正法,視其爲無上對境。

  第二、極爲敬重法師:應作是念:“父母養我色身,法師育我法身,法傳自師處,生生世世利益我,此恩德無量無邊。”有此感恩之心,遂會敬重法師。即使法師功德與己相等,或不如己,亦不輕慢,極爲敬重。

  第叁、于法不生輕蔑:即不輕視正法。所謂輕蔑,即作是念:“此法甚是粗淺,乃對初學者所宣之法,于我上根者而言,聞此種法無何意義。”或想:“此法我早已了知,無必要對我重複宣說。”

  第四、于法師不生輕蔑:即不輕視法師。所謂輕蔑,即作是念:“此人水平尚不如我,如何能講法。”或想:“此人種性低劣,能力甚差。”此等皆爲輕蔑之心,應當斷除。

  

  

39、忍耐與順從

  忍耐與順從:忍辱,和藹,包容。

  忍辱波羅蜜多的圓滿,唯一是由自心滅除嗔恚、怯弱、不解無其樂欲等修習圓滿,並非觀待令一切有情全都遠離暴惡,因爲此事無法成辦,而且以調伏自心便能達成目的的緣故。

  上述理由有二:

  一、不可能讓一切有情全都遠離暴惡

  如果觀待一切有情全都遠離暴惡,才能安立圓滿忍辱度,則應成諸佛都未圓滿忍辱度,因爲如今世間仍然遍滿了惡人。

  二、調伏自心便能達成目的

  此處“目的”,是指消除一切敵人和所有對立面。若想從外境上消滅所有敵人,根本無法辦到;而向內調伏自己的心,便能滅一切敵。因爲“敵人”、“對立面”都是以心假立的,一旦調伏自心,一切敵對自然消失,因此若想“天下無敵”,就應降伏自心,而不是一一去降伏外敵,“心中無敵”即“天下無敵”。

  總之,因爲無法讓外有情全都遠離暴惡,故忍辱度圓滿並非觀待有情離惡而安立。又因調伏自心即能滅除一切怨敵,所以忍辱度的圓滿,唯一是由自心滅除嗔等修到最圓滿而安立。

  《六波羅蜜多經》:“複次,若諸有情爲彼叁十六俱胝天魔、鬼神、藥叉、羅剎而來侵害,菩薩唯將安忍波羅蜜多能破彼軍,乃至八萬四千煩惱怨賊,欲摧伏者,亦以安忍而除滅之。非唯如是,天魔大軍煩惱怨賊,乃至極下微小怨賊,亦以安忍而調伏之。是名安忍波羅蜜多。”

  

  

40、得見衆沙門

  得見衆沙門:樂于親近賢聖沙門們。

  修學佛法,應當時時親近叁寶和善知識。蔣山元禅師是慈明禅師的侍者,在《景德傳燈錄》中雲:“二十年中運水搬柴,不畏寒暑,凡事親力而爲,如是求道。”有些學子心不平等,他們眼中地位高、名聲大者,方認可爲善知識;若無眷屬、名聲不大、地位不高者,遂不認可爲善知識。此輩與佛法相應之功德一分亦不可能生起。親近善知識當具正確心態:

  “觀過不成就”之公案:往昔,世尊胞弟善星比丘,二十四年中作世尊侍者,隨佛左右。善星比丘極爲聰穎,精通叁藏十二部,且能不參閱經文而講經說法。然其不具清淨心,見世尊一切行爲皆爲欺诳,認爲:“除佛有一尋光之外,悉皆與我相同,根本無超勝處。”且說:“二十四年爲汝仆,除身具有一尋光,芝麻許德吾未見,知法我勝莫爲仆。”因此離開世尊。時阿難爲世尊侍者,其問世尊善星比丘轉生之處,佛告之:“善星僅有七日壽命,死後將于花園中轉爲餓鬼。”七天後,善星比丘轉生爲一具九種醜相之餓鬼,下場極爲悲慘。善星比丘雖承侍佛陀二十四年,結果亦唯自趣毀滅而已。是故以觀察過失之心依止上師,過患極其嚴重。

  《雜寶藏經》中一則“觀德獲成就”之公案:昔日有一女子,頗具智慧,亦誠信叁寶。一次,有老比丘至其家中,此比丘年歲已高,頗爲糊塗。此女供養飲食後,至誠祈請老比丘說法,敷設法座後,女子閉目靜坐,恭候聞法。老比丘于座上甚急,因其對講經說法一竅不通,故趁女子閉著雙目時,悄悄逃回寺院。然此女子認爲老比丘在爲其示現無常苦空之理,因此得大法益,當其至心思惟有爲法無常、苦、空、不得自在諸法理時,即證初果,故甚是感激老比丘說法之恩。實際老比丘根本無說法功德,然此女子以清淨心觀想,如是而獲大利益。

  由以上二則公案,可知以我等如何觀視善知識,將直接決定所獲之果。對同一位善知識觀察過失與功德將獲截然不同之果。此亦悉由我等之心,自己如是觀想而如是顯現。誠如同一座雪山,山之南面充滿陽光,山之北面冰雪覆蓋。若以清淨心觀察功德,當下即在加持陽光之照射中;若以染汙心觀察過失,則心已在罪業冰雪之覆蓋下,此皆是我等自變自緣而已。烏鴉食毒遂會死去,孔雀食毒反而更加豔麗,不善用心與善用心之結果,亦複如是。

  

  

41、適時論信仰

  適時論信仰:隨時地參加正法的討論和共修。

  當我們遇到疑惑,必須向善知識請教有關佛法的問題,由此獲得知識,爲最吉祥。既然佛法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我們必須真誠地去明了,然後實行于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時常和那些對佛法有認知及實踐者互相討論和研究,這將更容易了解佛法。我們應該在適當的時間討論佛法。不管個人有任何不方便,我們絕不能錯過和那些聰明、智慧,有經驗者討論佛法。當一個人的心被汙穢(煩惱)困擾時,面對家庭問題或種種苦惱時,這正是討論佛法的適當時機。

  對大多數在家修行的佛子,由世俗瑣事牽累,很難有機緣念修足量的聖號和心咒,甚至很多居士沒有早晚功課的習慣。組織各種共修和佛學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居士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建立修行的習慣,對一些簡單易行而又非常殊勝的日常修法重視起來。如供香、水、花、燈、果、茶、念佛、誦咒、誦經等等方式。

  經論中指出,衆人共修之功德是各人所修功德的總和,也就是說,如果一萬人同時參加共修,每個人于共修期間所造善業都將增長一萬倍。事實上,無論善業抑或惡業,若衆人共同協商、參與,每人都將得到一份相應的功德或罪業。例如一千人同時密謀殺…

《佛商培訓系列 擁抱吉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