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害一人,待到果報成熟之時,千人中的每個人都會感受殺害一人之果報。而衆人共同交流佛學所造之善業功德也與此理相同。盡管這樣,卻仍有一部分人錯誤地認爲個人念誦功德較大,集體共修功德較小,這些見解都是對因果關系不十分信任所致。作爲一個修行者,我們理應相信佛陀的教言,特別是對因果要生起堅定的信解,值遇大型法會時,一定要積極參加,從而得到大家共修的善業功德,這同個人修持的利益相比,相差十分懸殊.
而依靠共修的緣起力量,方能大大增上其不可思議的功德。滴水入海,同海廣大,參加共修活動的每個同修,均可同時具足共修的功德利益。對于一般佛子,尤其對在家居士來說,是非常難得的增長福報,清淨業障與衆生結下清淨法緣的共修機會,獲得各種法益。以此種種善妙因緣,希望一切善緣大衆都能加入共修,攜手精進,共同積資淨障,成辦二利功德。
42、自製淨生活
自製淨生活:行克己簡樸之生活,修清淨梵行,斷絕與異性的非理糾纏。
清淨生活,廣義言之,指清淨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狹義而言,則指八關齋戒。是佛陀爲了在家弟子製定的、暫時的出家修行的戒律與齋法。因爲在家修行的人,家庭的、社會的種種事務很繁忙,要想修行,障礙也很多。佛陀悲憫在家弟子讓他們能夠過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的清淨生活,種出世的善因;又能夠適應在家人生活的特點,所以特別製定了在家人的出家戒,就是八關齋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非梵行、不妄語、不飲酒(包括不吸毒)、不非時食、不著香花曼(不歌舞倡伎)、不坐臥高廣大床
佛陀曾說,受持八戒,功德與阿羅漢等,與諸佛齊。但是,受持八戒必須“信念清淨”,才能獲得功德。《大毘婆沙論》記載:“有彼廚人,欲害生命,以擬充所食。彼便告曰:我今受戒,不得殺生,留待明天殺,以充所食。”如此的受持,雖有些微善因,終不獲大果報。因此,如能一日一夜清淨受持八關齋戒,身心與戒法相應,淨念相續,不僅所得功德無量無邊,更能令在家信衆植下出世善因,終得解脫證道。
43、領悟八正道
領悟八正道:參悟四聖谛、八正道;
四聖谛:一、苦谛:說明世間是苦果;二、集谛: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叁、滅谛:說明解脫與證果;四、道谛:說明離苦的道路。
佛教的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一、正見:(正確的見解)對于佛法,有正確的了解,遠離唯神、唯我、唯物等之荒謬妄見。
二、正思:(純正的思想)或稱正思維,即遠離邪妄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索。
叁、正語:(淨善的語言)即遠離虛言、粗言惡語、誹謗、妄語、戲論等等之言語。
四、正業:(正當的工作)即遵守國家法律,嚴持律義,有犯法之事勿作,不作走私販毒的工作,實行高尚而善良的生活。
五、正命:(合理的經濟)常存著道德、倫理觀念,以謀求正當職業,以維持生命。
六、正念:(真理的信仰)即正心誠意,遠離妄想顛倒不失正念。
七、正精進:(積極的精神)向正理方向努力前進,即勤修戒、定、慧叁學。
八、正定:(禅定的生活)身心注于一境,消除一切雜亂,以養成完滿的人格。
44、實證涅槃法
實證涅槃法:發起無上菩提心,實證于不生不滅的無上涅槃。
涅槃(巴利文:Nibbāna;梵文:Nirvāṇa),佛教用語,意義是指清涼寂靜,惱煩不現,衆苦永寂;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一異、生滅、常斷、俱不俱等等的中道體性意義。舊譯滅度。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叁種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
在大乘佛教中,涅槃即是我們通常說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思爲如來的法身。《勝鬘經》:“法身即如來大般涅槃之體。”大涅槃是諸佛的法界,是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樂我淨”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證。《法華經》:“惟如來證大菩提,究竟圓滿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大乘“涅槃”的中心思想,主要有叁:第一,如來常住;第二,涅槃“常樂我淨”;第叁,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大乘“涅槃”主張“真空妙有”。大乘“般若”明無我,講“真空”;大乘“涅槃”示真我,講“妙有”。由于此“有”不是對立的現象之有,故稱“妙有”。從大乘思想的發展看,大乘《涅槃經》出現在般若、法華、華嚴等大品類經之後,以對治認爲“涅槃”是永遠沈寂的消極涅槃觀。
45、八風不動心
八風不動心:雖然身涉此世間法,但心卻不爲所動。
八風,又叫“世八法”。指塵世間煽惑人心的八件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詳見《釋氏要覽·澡靜》。
唐王維《能禅師碑》:“不著叁界,徒勞八風。”宋範成大《偶箴》:“情知萬法本來空,猶複將心奉八風。”
1. 稱:各種稱贊,各種說好,人前人後爲你宣揚,隨時隨地對你擁護,給你贊美,給你歡喜。
2. 譏:冷嘲熱諷,厭惡譏嫌,專說無中生有的行爲,隨便議論你的長短,給你生氣,給你煩惱。
3. 毀:言蜚語,毀謗中傷,使你信用蒙受損失,把你的爲人說得一文不值,給你打擊,給你阻難。
4. 譽:說你功德,揚你貢獻,贊你是菩薩再來,稱你是聖賢再世,給你捧場,給你得意。
5. 利:金錢物質,各項利益,有的當供養送來,有的作禮品贈到,給你受利,給你利益。
6. 衰:減損所有,破壞所得,將成的事業忽然垮臺,已有的資用忽然失去,給你貧困,給你衰微。
7. 苦:身遭侵害,心遭惱亂,惡的因緣困擾生活,惡的境界折磨身心,給你艱難,給你逼迫。
8. 樂:隨心所欲,順適安樂,物資上的享受,感情上的滿足,給你歡欣,給你快樂。
宋朝蘇東坡,號東坡居士,自小與佛印禅師是好朋友。一日,東坡出關後做了一首詩偈洋洋得意,立刻叫書童乘船從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給金山寺的佛印禅師觀賞,偈雲:“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禅師看後,即批“放屁”二字,囑書童攜回。東坡一見大怒,立即過江責問佛印禅師:“你不誇我也就算了,何必如此譏諷與我?”禅師回敬道:“從詩偈中看,你修養很高,既已八風吹不動,怎又會一屁打過江?”東坡一聽,默然無語。
46、無憂無汙染
無憂無汙染:無憂,無垢,離貪,無染。
人是須要生活、須要工作的,而且還要盡一定義務的,如何在這些行動中使身心安定,無憂無染呢?當知法由心生,道由心悟,初祖達磨對此曾提出報怨、隨緣、無所求和稱法四行。首應笃信業報,忍苦耐勞,淡泊自甘。次應通達諸法無我,得失隨緣,而不以物累心。再次常宜精神內安,不希名利,不貪享樂,亦不向外求玄。更重要的是,一切行動都要隨順正理,契合中道,即所謂“稱法行”。
《五燈會元》卷四載:趙州從谂問南泉普願:“什麼是道!”南泉說:“平常心是道。”其實平常心之說,蘊含于《六祖壇經》而公開倡導于馬祖道一。禅錄載,馬祖一日示衆雲:“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何爲染汙
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染汙。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爲平常心
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平凡無聖。”此中所說的平常心,究竟是什麼心
據馬祖所說,它是不染汙的,與有造作趨向的生死心相反。從正面講,它是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直了真聖義谛的無分別智。但它不名智而以心爲名,因它是恢複了心的本來面目,而直接就是本心了。但它又不名本心,因爲本心是術語,爲破文字障,避免名相化,故不名本心,而從通常慣語的平常心命名,以便與實際生活水乳無間。其實它就是“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所以說平常心是道。
47、甯靜無煩惱
甯靜無煩惱:身心淡泊,解脫自在。
一個人若能保持平靜心毫無動搖,保持淡泊輕安和解脫自在,于一切行動是最吉祥。持有這種心境的人是很特別的,遠離煩惱,驅除和滅盡欲望。此時只有輕安和甯靜,沒有瘋狂的愛欲和迂回曲折的憂愁。他內心安穩,看清不斷改變的世間,苦惱的人生圍繞在身邊,而不被牽連其中。
淡泊是一種從容,是對人生和世界深徹領悟後的一種超越。鄭板橋“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而顔回“一箪食,一瓢飲,不改其樂”,這份淡泊,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而是把生活與世間的一切饋贈報以呼聲,即使清貧也當成歡樂,還原出人的本性與高尚。
淡泊人生,並非消極逃避,無所事事,也非看破紅塵,甘于沈淪。真正的淡泊要有非凡的勇氣,要堅韌不拔,要有一股持之與恒的毅力。淡泊存于慧心。多一份淡泊,少一份迷執。多一份淡泊,多一份明志。心中存有淡泊,午陽下可賞竺,鬧市中可安步,一切處吉祥。
48、依此行持者
依此行持者:精進行持上述諸吉祥事。
霞惹瓦雲:“未曾實行諸菩薩行,如看射箭,總覺甚易,全無怯弱。現在之法無完善者,故不致到怯弱自輕之地;若善圓滿,恐必多起怯懼自輕。”
霞惹瓦祖師說:沒有實踐過菩薩行的人,就像在一旁觀看射箭,總覺得很容易,心裏一點也不怯弱。現在所學的法還不完善,所以不至于到怯弱自輕的地步;如果法完善圓滿,多數人恐怕會生起怯弱、自輕的心。
佛法如果只是泛泛而談,或者只…
《佛商培訓系列 擁抱吉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