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略称《法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后秦鸠摩罗什(344-43,一说350-409)译。师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后归故国,王奉为师。前秦苻坚闻其德,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迎师。途中,吕光闻苻坚败没,遂于河西自立为王,罗什乃羁留凉州十六、七年。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始得东至长安,时为东晋隆安五年(40)。姚兴礼为国师,居于逍遥园,与僧叡、僧肇等从事译经工作。

  自后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罗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法华》、《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这些经典,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道生传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四论学派。此外,所译的《法华经》,肇启天台宗的端绪;《成实论》为成实学派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及《十住毘婆沙论》为净土宗所依的经论;《弥勒成佛经》促成了弥勒信仰的发达;《坐禅三昧经》的译出,带动了“菩萨禅”的流行;《梵网经》一出,中土依之而传大乘戒;《十诵律》则提供了研究律学的重要资料。

  本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以全经所说教法甚深微妙,所以称为妙法。莲花是用来比喻稀有无上的妙法。因为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妙法是本来清净的,如同入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又莲花是花与实同时俱有,因此以花果同时的莲花来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九界众生以迷为因,佛界以悟为果。据法华十界各具有十界的道理,佛界当中具有众生界,众生界当中具有佛界,从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生佛不二,因果同时,就像莲花的花果同时生出相似。由于莲花有此独特殊胜之义,因此以莲花喻妙法。

  《方便品》中说:“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华,时一现耳。”优昙□花,是天花,为世间所无,此花三千年开花一次,开时金轮王出世,是佛的瑞应。如来开显的妙法,就好像是这稀有的瑞花一现,难遭难遇。

  本经是佛陀晚年在王舍城东北耆闍崛山(灵鹫山)所说,内容共有二十八品,即《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授记品》、《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法师品》、《见宝塔品》、《提婆达多品》、《劝持品》、《安乐行品》、《从地踊出品》、《如来寿量品》、《分别功德品》、《随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如来神力品》、《嘱累品》、《药王菩萨本事品》、《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陀罗尼品》、《妙庄严王本事品》、《普贤菩萨劝发品》。主旨在“开权显实”,也就是区别小乘而显示大乘,经过这种区别,最终达到“会三归一”,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归于一佛乘,调和大小乘的各种说法,以为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二十八品的各品教义都很重要,为了便于说明,可大别为本门和□门二门。前十四品就是释尊垂□的一切,称为□门,以《方便品》为主,开三乘的权巧方便,而显一乘的真实义,这就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依释尊本地而说的本门,以《如来寿量品》为主,开伽耶始成佛的近□,而显久远成佛的本□,这就是“开□显本”。这都是佛陀出现于这娑婆世间所说的言教。

  又□门中的《方便品》和《安乐品》,本门中的《寿量品》和《普门品》,合称为《法华》四要品。天台宗湛然大师说:“《方便品》相当于发心,《安乐品》相当于修行,《寿量品》相当于菩提,《普门品》相当于涅槃。”从发心、修行,而至菩提的觉悟,再由现前的觉悟而至涅槃的《普门品》,由此可知《普门品》在《法华经》中地位的重要。

   一、佛陀讲说本经的因缘

  据吉藏大师的《法华游意》载,佛陀讲说《法华》有下列十缘:

  □欲为回小入大的菩萨说菩萨行:佛陀过去为利根菩萨说大乘经,这些利根菩萨已供养过去诸佛,种诸善根,如《踊出品》云:“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故知菩萨利根,先闻大道;声闻浅劣,后入佛慧。

  □欲受梵王请:过去佛陀亦曾受梵王请,说三乘教;今受其请,说一乘根本*轮。说明受请与往昔不同。

  □欲明十方三世诸佛权实二智互相资成:诸佛心未曾有权实的区分,也没有一三的差别,但是为了度化众生,强称权实,以互相资成。又“实”有起权之功,“权”有资实之用,因此《譬喻品》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执三乘教人,既丧于实,亦复失权;执一乘教人,既失其权,亦复丧实。这两种人都是失去如来权实二智,并住颠倒虚妄断常。佛陀欲破今昔互失之缘,令识如来权实二智互相资成,使入佛慧,同归一道。

  □欲说三净法门:诸佛菩萨为令垢重众生渐出,于是开三净之教,即:以五戒十善净于三途;说二乘以净三界;明一道以净二乘。以三途为重苦,三界为中苦,变易为下苦,而说三门以净其三垢;三垢既灭,则三净亦忘。

  □欲说三摄法门:佛陀说法教化众生有三门,即摄邪归正门、摄异归同门、摄因归果门。

  □欲说三种*轮:三种*轮是指根本*轮、枝末之教及摄末归本。其中根本*轮谓佛陀初成道华严之会,纯为菩萨开一因一果法门;枝末之教是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佛陀四十余年说三乘教陶练其心,至法华会上始得会三乘归于一道,是为摄末归本。

  □欲释声闻菩萨二种疑:声闻二种疑:□旧疑,如舍利弗云:“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又云:“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四十余年常怀此疑。□新疑,如云:“初闻佛所说,心中大疑。”菩萨二种疑:□旧疑,昔禀三乘之教,既执道理有三,或疑退堕二乘地,或疑进成佛道。□今疑,疑佛所说今昔相违,昔说有三,今不应明一;今辨有一,昔不应说三。

  □欲说中道法:中道即是妙法,但禀教之徒堕在诸边,如求人天乘者堕生死边,求声闻缘觉乘者堕涅槃边,学摩诃衍者堕大边,闻一乘作一乘解者堕一边。今为破此诸边,令心无所著,而说此经。

  □欲显诸菩萨念佛三昧:凡夫二乘及始行菩萨犹未识佛,因此,不解念佛,亦不解礼佛。如来为示三种教门,即:普集分身,示本一□多;次开塔并坐,生灭互显,多宝灭既不灭,则显释迦虽生不生,不生不灭,名为法身;次明过去久远成佛,未来不灭,称为法身,燃灯授记,伽耶成道,为方便身。若能识此三义,即能识佛,增益念佛三昧。

  □欲为现在未来十方众生如实分别罪福果报:如一言毁法及谤持经人,则获广大罪报;一念随喜,则招无边之福。

   二、十奇特事

  本经有十事奇特,为众经所无:

  □化主不可思议:一般经典或佛陀自说,或四佛共说,而《法华》则是十方三世诸佛并会鹫山,不受时空拘碍,这是其他经典所没有的。

  □徒众不可思议:十方世界,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诸佛侍者遍满其中,又下方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从地踊出,遍满十方虚空,乃至沙竭龙宫不可思议大士云集灵鹫山,即使是鹿园禀道之众,鹄树闻经之宾,也没有如此的盛况。

  □国土不可思议:佛陀欲容受分身诸佛,各变八方六万亿那由他国土,同为净土。乃至《如来神力品》云:“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说余经时,或有变土,或不变土,未有如斯庄严事。

  □教门不可思议:如《华严》、《大般若》等,各十万偈,尚以为多;大通智胜佛说恒河沙偈,威音王佛说二十千万亿那由他偈,欲显其义广,此是教门不可思议。

  □时节不可思议:日月灯明佛说此经六十小劫,妙光菩萨八十小劫,大通智胜佛八千劫,十六沙弥八万四千劫,佛陀说此经时,踊出大士,问讯之间,五十小劫,说经之时当不可思量。

  □神力不可思议:佛陀及十方分身共现七种神力,满百千岁,然后摄之,其余经典虽现神力,或但一佛,或但一时,未有如斯之事。

  □利益不可思议:如《分别功德品》叙述闻经得十二种利益,始自无量恒河沙菩萨悟无生忍,终则八方世界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诸余经教悟道者未有如斯之例。

  □功德不可思议:从初至后,叹法美人功德无量,如《随喜功德品》说,第五十人闻一偈,随喜转教,胜布施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六趣众生一切乐具,及令得阿罗汉道。

  □明乘权乘实不可思议:如三藏等教唯辨小乘,般若诸经但明大乘,未若《法华》说实归本,泯寂异途,开会一三,融释大小,使羊鹿无息驾之累,白牛有直进之功。

  □身权身实不可思议:多宝踊现,示真常应灭;分身向集,表示本一□多。并开近显远,囊括古今,使知长短无二,令菩提心力坚固猛利,念佛三昧倍复增益。

   三、法华七譬喻

  佛陀所说教法,为使大众易于理解,因此,多取譬喻而宣说教义。本经的譬喻,古来就有所谓“法华七喻”,今略述如下:

   □火宅喻(卷二.《譬喻品》)

  国内某大村庄中,有一位大富长者,年老力衰,财富无量,僮仆成群,住宅宽广,但只有一道进出的门。由于大宅年久失修,堂阁腐朽,墙壁斑剥,柱基败坏,梁栋倾危。一天,大宅忽然四面起火,长者的孩子们都在这旧宅中玩乐嬉戏。

  长者眼见大火四起,蔓延迅速,非常惊惶恐怖,心想:“我虽然能安然冲出火宅,而我的孩子们却仍在火宅内耽着嬉戏,根本不知道危险恐惧,也没有求出的意思。”

  长者心想:“我身手有力,当可用衣□,或以几案掩护而出火宅。”可是又想:“这舍宅只有一道门,而这唯一…

《《妙法莲华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