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略稱《法華經》。七卷二十八品。後秦鸠摩羅什(344-43,一說350-409)譯。師東晉龜茲國(新疆疏勒)人。我國四大譯經家之一。自幼聰敏,七歲從母入道,遊學天竺,遍參名宿,博聞強記,譽滿五天竺。後歸故國,王奉爲師。前秦苻堅聞其德,派遣骁騎將軍呂光率兵迎師。途中,呂光聞苻堅敗沒,遂于河西自立爲王,羅什乃羁留涼州十六、七年。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羅什始得東至長安,時爲東晉隆安五年(40)。姚興禮爲國師,居于逍遙園,與僧叡、僧肇等從事譯經工作。
自後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羅什先後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般若》、《法華》、《大智度論》、《阿彌陀經》、《維摩經》、《十誦律》等經論。這些經典,對我國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道生傳于南方,經僧朗、僧诠、法朗,至隋吉藏而集叁論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論》,而成四論學派。此外,所譯的《法華經》,肇啓天臺宗的端緒;《成實論》爲成實學派的根本要典;《阿彌陀經》及《十住毘婆沙論》爲淨土宗所依的經論;《彌勒成佛經》促成了彌勒信仰的發達;《坐禅叁昧經》的譯出,帶動了“菩薩禅”的流行;《梵網經》一出,中土依之而傳大乘戒;《十誦律》則提供了研究律學的重要資料。
本經是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以全經所說教法甚深微妙,所以稱爲妙法。蓮花是用來比喻稀有無上的妙法。因爲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妙法是本來清淨的,如同入汙泥而不染的蓮花。又蓮花是花與實同時俱有,因此以花果同時的蓮花來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九界衆生以迷爲因,佛界以悟爲果。據法華十界各具有十界的道理,佛界當中具有衆生界,衆生界當中具有佛界,從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生佛不二,因果同時,就像蓮花的花果同時生出相似。由于蓮花有此獨特殊勝之義,因此以蓮花喻妙法。
《方便品》中說:“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華,時一現耳。”優昙□花,是天花,爲世間所無,此花叁千年開花一次,開時金輪王出世,是佛的瑞應。如來開顯的妙法,就好像是這稀有的瑞花一現,難遭難遇。
本經是佛陀晚年在王舍城東北耆闍崛山(靈鹫山)所說,內容共有二十八品,即《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授記品》、《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記品》、《授學無學人記品》、《法師品》、《見寶塔品》、《提婆達多品》、《勸持品》、《安樂行品》、《從地踴出品》、《如來壽量品》、《分別功德品》、《隨喜功德品》、《法師功德品》、《常不輕菩薩品》、《如來神力品》、《囑累品》、《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陀羅尼品》、《妙莊嚴王本事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主旨在“開權顯實”,也就是區別小乘而顯示大乘,經過這種區別,最終達到“會叁歸一”,即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歸于一佛乘,調和大小乘的各種說法,以爲一切衆生皆能成佛。
二十八品的各品教義都很重要,爲了便于說明,可大別爲本門和□門二門。前十四品就是釋尊垂□的一切,稱爲□門,以《方便品》爲主,開叁乘的權巧方便,而顯一乘的真實義,這就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依釋尊本地而說的本門,以《如來壽量品》爲主,開伽耶始成佛的近□,而顯久遠成佛的本□,這就是“開□顯本”。這都是佛陀出現于這娑婆世間所說的言教。
又□門中的《方便品》和《安樂品》,本門中的《壽量品》和《普門品》,合稱爲《法華》四要品。天臺宗湛然大師說:“《方便品》相當于發心,《安樂品》相當于修行,《壽量品》相當于菩提,《普門品》相當于涅槃。”從發心、修行,而至菩提的覺悟,再由現前的覺悟而至涅槃的《普門品》,由此可知《普門品》在《法華經》中地位的重要。
一、佛陀講說本經的因緣
據吉藏大師的《法華遊意》載,佛陀講說《法華》有下列十緣:
□欲爲回小入大的菩薩說菩薩行:佛陀過去爲利根菩薩說大乘經,這些利根菩薩已供養過去諸佛,種諸善根,如《踴出品》雲:“此諸衆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慧。”故知菩薩利根,先聞大道;聲聞淺劣,後入佛慧。
□欲受梵王請:過去佛陀亦曾受梵王請,說叁乘教;今受其請,說一乘根本*輪。說明受請與往昔不同。
□欲明十方叁世諸佛權實二智互相資成:諸佛心未曾有權實的區分,也沒有一叁的差別,但是爲了度化衆生,強稱權實,以互相資成。又“實”有起權之功,“權”有資實之用,因此《譬喻品》說:“于一佛乘,分別說叁。”執叁乘教人,既喪于實,亦複失權;執一乘教人,既失其權,亦複喪實。這兩種人都是失去如來權實二智,並住顛倒虛妄斷常。佛陀欲破今昔互失之緣,令識如來權實二智互相資成,使入佛慧,同歸一道。
□欲說叁淨法門:諸佛菩薩爲令垢重衆生漸出,于是開叁淨之教,即:以五戒十善淨于叁途;說二乘以淨叁界;明一道以淨二乘。以叁途爲重苦,叁界爲中苦,變易爲下苦,而說叁門以淨其叁垢;叁垢既滅,則叁淨亦忘。
□欲說叁攝法門:佛陀說法教化衆生有叁門,即攝邪歸正門、攝異歸同門、攝因歸果門。
□欲說叁種*輪:叁種*輪是指根本*輪、枝末之教及攝末歸本。其中根本*輪謂佛陀初成道華嚴之會,純爲菩薩開一因一果法門;枝末之教是于一佛乘分別說叁,佛陀四十余年說叁乘教陶練其心,至法華會上始得會叁乘歸于一道,是爲攝末歸本。
□欲釋聲聞菩薩二種疑:聲聞二種疑:□舊疑,如舍利弗雲:“我等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又雲:“欲以問世尊爲失?爲不失?四十余年常懷此疑。□新疑,如雲:“初聞佛所說,心中大疑。”菩薩二種疑:□舊疑,昔禀叁乘之教,既執道理有叁,或疑退墮二乘地,或疑進成佛道。□今疑,疑佛所說今昔相違,昔說有叁,今不應明一;今辨有一,昔不應說叁。
□欲說中道法:中道即是妙法,但禀教之徒墮在諸邊,如求人天乘者墮生死邊,求聲聞緣覺乘者墮涅槃邊,學摩诃衍者墮大邊,聞一乘作一乘解者墮一邊。今爲破此諸邊,令心無所著,而說此經。
□欲顯諸菩薩念佛叁昧:凡夫二乘及始行菩薩猶未識佛,因此,不解念佛,亦不解禮佛。如來爲示叁種教門,即:普集分身,示本一□多;次開塔並坐,生滅互顯,多寶滅既不滅,則顯釋迦雖生不生,不生不滅,名爲法身;次明過去久遠成佛,未來不滅,稱爲法身,燃燈授記,伽耶成道,爲方便身。若能識此叁義,即能識佛,增益念佛叁昧。
□欲爲現在未來十方衆生如實分別罪福果報:如一言毀法及謗持經人,則獲廣大罪報;一念隨喜,則招無邊之福。
二、十奇特事
本經有十事奇特,爲衆經所無:
□化主不可思議:一般經典或佛陀自說,或四佛共說,而《法華》則是十方叁世諸佛並會鹫山,不受時空拘礙,這是其他經典所沒有的。
□徒衆不可思議:十方世界,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諸佛侍者遍滿其中,又下方千世界微塵數菩薩從地踴出,遍滿十方虛空,乃至沙竭龍宮不可思議大士雲集靈鹫山,即使是鹿園禀道之衆,鹄樹聞經之賓,也沒有如此的盛況。
□國土不可思議:佛陀欲容受分身諸佛,各變八方六萬億那由他國土,同爲淨土。乃至《如來神力品》雲:“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說余經時,或有變土,或不變土,未有如斯莊嚴事。
□教門不可思議:如《華嚴》、《大般若》等,各十萬偈,尚以爲多;大通智勝佛說恒河沙偈,威音王佛說二十千萬億那由他偈,欲顯其義廣,此是教門不可思議。
□時節不可思議:日月燈明佛說此經六十小劫,妙光菩薩八十小劫,大通智勝佛八千劫,十六沙彌八萬四千劫,佛陀說此經時,踴出大士,問訊之間,五十小劫,說經之時當不可思量。
□神力不可思議:佛陀及十方分身共現七種神力,滿百千歲,然後攝之,其余經典雖現神力,或但一佛,或但一時,未有如斯之事。
□利益不可思議:如《分別功德品》敘述聞經得十二種利益,始自無量恒河沙菩薩悟無生忍,終則八方世界微塵數衆生發菩提心,諸余經教悟道者未有如斯之例。
□功德不可思議:從初至後,歎法美人功德無量,如《隨喜功德品》說,第五十人聞一偈,隨喜轉教,勝布施四百萬億阿僧只世界六趣衆生一切樂具,及令得阿羅漢道。
□明乘權乘實不可思議:如叁藏等教唯辨小乘,般若諸經但明大乘,未若《法華》說實歸本,泯寂異途,開會一叁,融釋大小,使羊鹿無息駕之累,白牛有直進之功。
□身權身實不可思議:多寶踴現,示真常應滅;分身向集,表示本一□多。並開近顯遠,囊括古今,使知長短無二,令菩提心力堅固猛利,念佛叁昧倍複增益。
叁、法華七譬喻
佛陀所說教法,爲使大衆易于理解,因此,多取譬喻而宣說教義。本經的譬喻,古來就有所謂“法華七喻”,今略述如下:
□火宅喻(卷二.《譬喻品》)
國內某大村莊中,有一位大富長者,年老力衰,財富無量,僮仆成群,住宅寬廣,但只有一道進出的門。由于大宅年久失修,堂閣腐朽,牆壁斑剝,柱基敗壞,梁棟傾危。一天,大宅忽然四面起火,長者的孩子們都在這舊宅中玩樂嬉戲。
長者眼見大火四起,蔓延迅速,非常驚惶恐怖,心想:“我雖然能安然沖出火宅,而我的孩子們卻仍在火宅內耽著嬉戲,根本不知道危險恐懼,也沒有求出的意思。”
長者心想:“我身手有力,當可用衣□,或以幾案掩護而出火宅。”可是又想:“這舍宅只有一道門,而這唯一…
《《妙法蓮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