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P2

  ..續本文上一頁的門又很狹窄,孩子們幼稚,缺乏見識,不知道處境的危險,仍然戀著嬉戲的地方,可能會困在火宅之內,被火燒傷,我當告訴他們處境的危險可怕,應當趕快出去,免遭大火傷害。”想到這裏,立即告訴孩子們趕快離開。雖然父親善巧誘導,而孩子們卻只顧耽著于嬉戲,不肯相信父親的話,沒有驚惶畏懼的形色,更沒有出離火宅的意思,也不知道甚麼叫做火,甚麼叫做屋舍,什麼叫做損失,仍相互東西追逐,嬉戲笑鬧。

  這時長者心想,這舍宅已起火燃燒,我和孩子們如果不即時逃出,必定會被火燒死。于是對孩子們說:“你們所喜好的玩具,世間少有,很不容易得到,你們如果不馬上去拿,將來一定要後悔的。這些難得的東西如羊車、鹿車、牛車等,現正放在門外,可以任你們遊戲,你們趕快從火宅出去,依你們各人所喜歡的,我都給你們。”

  孩子們聽父親說有羊車、鹿車、牛車等好玩的東西,正是他們希望得到的,于是迫不及待的向外奔跑,你推我擠,惟恐落後,爭著沖出火宅。這時長者見孩子們已經安然脫離火宅,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席地而坐,再也沒有任何障礙,于是心裏泰然,不勝歡喜。這時孩子們各自對父親索求說:“父親先前答應給我們的東西,羊車、鹿車、牛車等物,希望現在就賜給我們。”

  這時長者滿心歡喜,各賜他們一輛同樣的大車,每車都高大寬廣,並以各種珍寶裝飾。拉車的是肥壯的白牛,顔色潔白光亮,形體姝好,筋強力大,行時腳步平穩,且快如疾風。又有衆多的奴仆隨從侍候、衛護。

  本則譬喻中,火宅比喻叁界,叁界爲五濁、八苦等苦惱所聚,無法安住;諸子比喻衆生,謂衆生貪著叁界,耽于享樂的生活,不知處境的危險;長者比喻佛陀,羊車比喻聲聞乘,鹿車比喻緣覺乘,牛車比喻菩薩乘,大白牛車比喻一佛乘。意思是說佛陀見衆生遭煩惱之火所逼迫而不知苦,于是以種種智慧、方便,爲叁界衆生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如彼長者以叁車誘引諸子。待衆生出叁界苦,再以佛乘開示衆生。即法唯一乘,本無二叁,但因衆生根機不同,于一佛乘,方便說叁。

   □窮子喻(卷二.《信解品》)

  有一人,在他幼年的時候,就背棄他的父親離家出走,流浪外國,直至五十歲,年齡既大,氣力日衰,也就更加窮困,于是四方奔走,以謀求衣食,漸漸遊行,不知不覺走向本國。

  先是,長者四處尋子不著,只好在一城中住下。家中財富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珠寶等,難以計數。僮仆、臣佐、吏民衆多,象、馬、牛羊、車輛等無數,金錢出入,遍及各國,商估賈客,往來亦多。

  此時這貧窮的兒子到處流浪,遊走于各村落,曆經大城小鎮,不經意的來到他父親居住的城中。父親與子離別已經五十多年,雖常思念,但從不曾向人提及。自念已經老朽,住世的日子不長,這麼多的財物,金銀珍寶,滿倉滿庫,可是沒有子息,一旦命終,無人繼承守護,所以每日更加殷切的想念出走的兒子。又想,我如果找回兒子,將財産交給他,就能坦然快樂,再也沒有什麼可憂愁挂慮的了。

  這時流浪的兒子因爲貧窮困苦,無依無靠,展轉受人雇傭,來到了父親的門側,遠遠望見父親坐在獅子床座上,足踏寶幾,身上佩戴著價值百千萬的真珠璎珞,許多的婆羅門、刹利王族、居士等皆恭敬的圍繞著他。有吏民、僮仆手執白拂,左右侍立,床座覆以寶帳,帳沿垂挂著花幡,並以香水灑地,散布各種名貴鮮花,羅列各種寶物,出納取與,威德巍嚴,顯得特別尊貴。

  窮子眼見父親有這樣大的勢力,心中感到恐懼,後悔不該來到這樣的人家。心裏揣測,這可能是位國王,或是與國王相當的大人物,不是我傭工謀食的地方,不如轉往較貧賤的地方,有較多出賣勞力的機會,容易獲得衣食所需。如果在這裏停留太久,可能受到逼迫,強令我工作。這樣一想,急忙拔腿就跑。

  當時大富長者在獅子座上,一眼就認出是自己的兒子,心裏非常歡喜,立即想到:“我的財物庫藏,現在有所付托了。我常思念的兒子,今天忽然回來,這豈不是天從人願麼?”于是立刻派人急追,將他帶回來。

  當時使者奉令,立即追趕捉拿,窮子驚恐愕然,不禁大喊冤枉,使者窮追不舍,還是將他押了回來。窮子心想,我既沒有犯什麼罪,卻要被囚禁,必定難以活命了。因此更感到驚惶恐怖,竟嚇得昏倒在地。

  他父親遠遠的看到這種情形,心生憐憫,告訴使者說:“我不須要這個人,不必強迫他回來了。不要再和他說什麼,讓他走吧!”

  使者等他清醒之後,告訴他說:“你不要怕,我現在放你去,你願到那裏就去那裏,不會再有人捉拿了。”

  窮子聽了非常歡喜,忙從地上爬起,逃往貧窮裏巷而去,以求衣食。

  長者眼見兒子離去,不得不另想辦法誘引他回來,于是秘密派遣兩位形容憔悴,無有威儀德望的人,吩咐他們說:“你二人到那窮子那兒去,慢慢的接近他,說這裏有工資比別處高出一倍的工作可做。窮子如果願意來工作,你們就帶他來,若是問你是什麼樣的工作,就說是雇他清除糞便,你們也和他一起工作。”

  二人即時出發尋找窮子,並依照長者的話,一一說給他聽。窮子果然同意來做清除糞便的工作,而且先取得應得的工資,然後才爲主人除糞。

  父親見兒子樂于粗穢的工作,心生憐憫,也怪兒子爲何這樣狹劣。數月之後,于窗戶中,遠看兒子身體瘦弱,形容憔悴,滿身是糞土灰塵,肮髒不堪,心中甚是不忍,立刻脫去身上佩戴的璎珞、細軟的衣服及珍貴的飾物,換上破舊的粗布衣服,灰塵著身,右手拿著清除糞便的器具,來到窮子工作的地方,並對工作的大衆說:“你們要勤奮工作,不得偷懶怠惰。”以這樣的方便,才得以接近自己的兒子。之後,又對他的兒子說:“你以後就常在這裏工作好了,不要再到別處去,我會加你的工資。生活上各項所需物品若有匮乏,只管向我說,我會給你,你安心的在這裏工作,我就像你的父親一樣,你不必再有憂慮。我已年老,而你正是少壯,你平時工作很勤勞,沒有欺瞞怠惰的行爲,也不見你有瞋恨怨言,不像其他的工人有任何過惡。從現在起,你就如同我親生的兒子一般。”當時長者更爲他取名爲兒。

  這時窮子雖然感到欣喜,但是仍覺得自己不過是一個暫時受雇的微賤工人,因爲這個緣故,二十年來都做除糞的工作。二十年後,心逐漸開通,相貌改變,體力增強,自信心也增加了,對金銀財寶的管理出納,也沒有困難,然而他仍住于簡陋的工寮。

  那時長者已患有疾病,自知將不久于人世,因此對窮子說:“我現有各倉庫都堆滿了金銀財寶,其中多少數目,所應該收入或付出的,你都很清楚,我這樣的用心,你當體會我的意思。我現在將所有一切,付與你掌管,我的就是你的一樣,應盡心管理,不要讓這些財物耗散了。”

  窮子依長者的教誨和咐囑,領管衆多的財物,以及金銀珍寶等庫藏,而沒有希求取得一餐的意志,他休歇的地方,依然是在粗陋的工寮,自卑的心理,並沒有完全消失。又經過了一段時日,父親知道窮子的心意已漸漸通達而安泰,成就了大志,並鄙視自己先前的心量。因此在臨終之前,特命其子通知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等皆來家中聚會,當著親族等大衆宣告說:“這人就是我親生的兒子,從前在某城,舍離我而出走,孤苦零丁,在外辛苦了五十多年,他本來的名字叫某某,我就是某甲,從前來到本城,懷著憂急的心情,探尋我兒的下落,數十年來,找不到他的□迹,現在忽然在這裏相會,失而複得,他確實是我的兒子。現在我所有的一切財物,都由我兒繼承。”

  這時,窮子聽了父親這樣的宣告,實在太歡喜了,心裏想:我本無心,也不敢希求這樣龐大的財富,現在這樣多的寶藏,竟自然而得。

  本則所喻大富長者就是佛陀,二乘人(聲聞)無有大乘法財莊嚴,猶如貧窮之子缺乏衣食,以資活命,佛陀施設種種方便,令除煩惱糞,淨五蘊舍,增上其心,然後教以大智,即以佛道化度聲聞,令回小向大。

   □藥草喻(卷叁.《藥草喻品》)

  又作雲雨喻、叁草二木譬。譬如叁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上生長有各色各類的花卉樹木、森林以及藥草等。由于濃雲密布,籠罩叁千大千世界,一時普降甘霖,遍灑大地一切花卉樹木、森林及諸藥草,不論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大小樹木,隨上中下叁等,都能各自吸收適量的水份。一雲所雨,各種植物隨其種性而獲滋潤,皆得生長,枝葉茂盛,各自開花結果。雖是一地所生,一雨所得,一雨所潤,但花卉樹木,各有差別。

  佛陀說法,如同雲雨普潤衆生,然因衆生的根性不同,受益亦有差別。以小藥草喻人天乘,中藥草爲二乘,上藥草爲菩薩乘。又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者爲小樹,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百千億衆生的菩薩爲大樹。佛陀平等說法,如一味雨,隨衆生性,所受不同,如同草木受雨有異。

   □化城喻(卷二.《化城喻品》)

  譬如有一條五百由旬遠的險惡道,沿途盡是荒山曠野,絕無人迹,充滿恐怖;適有衆多的人,欲通過這條險惡道路,前往富藏珍寶的地方,這時有位導師,智慧高超,事理通達,經驗豐富,對于沿途通衢艱險情況,非常清楚,將引導大衆越過這段險惡的裏程。

  走到半途,大衆起了懈怠後退的念頭,因而向導師要求說:“我們現在已經疲憊不堪,又加上恐怖,實在很難再向前行,況且路途還很遙遠,如今只想退回。”

  導師知道了他們有退回去的意思,心想:“他們太可憐了,爲什麼要舍棄獲得大珍寶的機會,中途退回呢?”想到這裏,于是施設方便,在險道上,過叁百由旬的地方,化了一座城市,告訴衆人說:“你們不要恐懼,也不要退還,現在前面有座大城,我們可以到城中休息,進入…

《《妙法蓮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