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始终心要(明哲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不是跟睡觉了一样吗?不对,睡觉还做梦,有独头意识,怎么能说无念呢?那是无想,是空。有人专修断灭空,是空魔外道,是错误的。“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也。”没念是没什么念?无邪念!可不能没有正念。什么是正念?正念就是没有任何杂念妄想,正念是智慧般若,般若是真空。《六祖坛经》讲的善恶都没有才是原来的真心。善恶是相对的,有善念也是念,绝对的是无念。禅宗的修法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现出佛来不要,现出魔来不要,这都是幻相。但是你修行时观佛相好,那是启发,净化你的心灵,不要想五欲之乐,这是方便。当真心显现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正因为什么都没有,才能显现一切,不拘于一个事物,千万不要入了空魔外道,那些参禅的老皮禅就容易出问题,大德骂他们“魔窟活计”入了魔窟去了,就停在那个地方,很危险。还不如念阿弥陀佛呢!念阿弥陀佛,你怎么念?如果嘴里念,心里不念,三业不相应也不行。法是好法你不会用也不行。要出之于口,听之于耳,记之于心,明明朗朗。实相念佛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续”,把六根都收回来了,你还用嘴巴干什么?舌头根都不要动了,那叫实相念佛。这个法能让你证取上品上生。可是你要有大悲心,若没有大悲心,不广度众生,仅你个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修不了上品上生。“无正念则有寂无照,何以为觉,不几类肉团之冥顽不灵乎?”有寂无照是错误的。成佛后法身常住常寂光净土。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修禅定就从这里下手,这就是修法。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也不要讲经了,你也不要听了,好好去修就够了,掌握这一点,你修上十年、八年得了三昧。佛法就叫你这样子,不论是密宗还是显宗,哪一个法门都是如此。这句话很重要,是无上的法,正知正觉离不开这个。有什么根据吗?《心经》明明讲了 “无智亦无得”,能观的智慧、所观的境界两个都不要,这是相对统一。“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把经典溶在心里,这是多么充足的理由,你还不相信吗?!无念讲的就是空观般若。只强调空,没有了,就坏了。般若是真空妙有,般若空中还显妙有作用,显大悲心。文殊菩萨代表般若智慧,观音菩萨代表大悲心。光有文殊菩萨不够,要悲智双运,空有不二。观音菩萨的大悲心是什么?我解脱了、无碍了、自在了、证取法身了,可是还有许多众生在那里作梦,在梦中受罪。梦本来是假的,可是作梦的人在梦中又苦又痛,感受跟醒着时受苦一样。观音菩萨大悲心就是要唤醒梦中人。咱们这些人都是睁着眼作梦。如果你把真心了解了,当下就安静。我遇到事情时时都提炼这个心。我们作梦时也要觉察,这是妄念。如果不觉就不一定跑到什么地方去了。至人无梦,佛不作梦,动静一如,觉寐一如。常寂光净土还会象我们一样睡大觉吗?不会的!懂吗?寂照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人人本有。虚空是顽空,而我们的灵性却是空寂并且智慧光明。《起信论》上讲:“如实空,如实不空”。空的是妄念,不空的是常乐我净涅槃四德。涅槃就是不生不灭。如果成佛了也跟空魔外道一样,什么都没有了,像睡大觉似的那还有什么意思?过去我在中国佛学院的时候,有个学生问我:“法师!如果学佛什么都没有了,那还不如现在呢。”现在吃东西有滋味,穿衣服感觉到舒服,什么都没有了跟木头一样,还有什么意思?”我说:错了,如果你修无想定,那就跟木头似的,八万大劫什么都不知道,就跟睡了一样。但是当你空想定力消失了,你的第七识有作用,它有我执,业境发现,照常堕落。所以不能修空魔外道。当年,释迦牟尼佛修行,拜了两个老师都是外道,能够修到非非想处定,可是不究竟,所以他都放弃了。“须知无念而念,斯为真念。真心本无住处,对生灭而假名为住。不住善恶有无内外,只此不住一切处,即是真住处也。”《楞严经》中阿难尊者七处征心,最后说:“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 阿难尊者想:我说了那么多处都不对,那么心一切处无着应该对了吧?也不对!佛告诉阿难“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尤为法尘分别影事。”一切无着了,连见闻觉知都没有了,仅有个幽闲的境界,这还是法尘,非打倒不可。如果搞不好,就走无想定上去了。在这个时候才打破阿难尊者的妄心,然后十番显见,破妄显真,处处显真心。《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再另外有一个心,无所住本身就是真心,不生而生,生而不生的真心。如果住了就生不起真心,无所住就是圆明遍照。“须知无住而住,斯为常住。圆明照寂常住。皆所以表现前一念之体用也。此现前一念心性,果非妄心,然亦不离妄心而别有真心。”真心跟妄心有什么区别?黑暗与光明怎么分开?就象电灯开关,一打开空间就亮了,一关上就黑了。就在一个空间当中。真与妄就是觉与不觉的问题。觉则是佛,迷则是众生《起信论》讲得好“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觉则不动,动必有苦,不觉了,受无明支配就妄动。我们学佛就要修寂照。永嘉大师讲“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密宗叫口诀,这才是无上的密决呢!这两句话真管用。祖师开悟不得了,这是心地用功得出的经验。“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他把心看得多么细,每个人都要好好体会。《始终心要》我们这样讲,不但讲了理论。而且还谈了修法。如果你把这些体会到了,明白了,其他的就不要讲了。“迷者为妄,如水成冰。”你有妄念就像水结成冰,结成冰,水就不动了。菩提与烦恼的水性是一样的,但烦恼如冰一样不流动。识冰池而全水,借阳气以消融。众生的烦恼借智慧的观照而成菩提。“悟者为真,如冰还成水。”不是离开冰而另外有水,我们的灵光一照冰就化了,变成水了。当下妄心没有了,就变成真心了。梦里冥冥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了。“湿性是同,坚流似异。故曰:真妄同源,生佛不二”妄心和真心都没离开佛性的本体。一个是冻结了,一个是融化了。冻结了就不通,觉悟了就自在了。我们众生跟佛不二指的是什么?是体!本体上佛性是同一,法身相同,性德一样。但也有不同处,就是修德不同,比如镜子光明都能照人,可你的镜子是污浊的,能照出人吗?如果你擦干净了,光明是一样的。“然理悟者暂,事迷者常。”有的人明白一个道理了,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开大悟了,其实差得远。昨天有个青年跟我说他明心见性了。我告诉他:你明心见性了还得修,不修还是众生。要知道“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浪尚涌,理现念就侵。”你看到一座高山,没有一步步走过去,就不知道山里的景色怎么样你只有如实地修行才得真正的证悟。你说悟了,在理上可以。禅宗要破三关:破本参、透重关、打破牢关。破本参是见道了,见道后还要修。见道、修道、无学道。不学教不知道次第,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要犯大错误的。“不经大彻大悟,实在解脱以后,不能做如是和会,而废功修。”不能一悟百了。有的学者理解很深,学透了,理论写得很好,可是照常生烦恼,死的时候唉声叹气,没有功夫不行。不能废掉功修,性德有了,修德要跟上。“具缚凡夫,日处迷惑之中,而欲觅此一念心性。”具缚凡夫,指被烦恼绳索捆绑的众生。整天在迷惑当中苦想寻觅当下的一念心性。“倘不依法修治”如果不依照佛教正法修治,天台宗讲不依空假中圆妙三观来修的话,“即使有得,亦非真心,以其不能离念也。”禅修不依正法也得不到真心,次第三观都不行,必须圆妙三观,即空即假即中。华严宗的三观是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这三观圆融起来是“事事无障碍法界。”有次第才有圆融。密宗也有生起次第,圆生次第。“从作意而知,是前尘分别虚妄想相。即上文所谓缘影心。于六尘境上属法尘。”作意是分析、考虑的意思。我们过去所学的东西,记在脑子里那个阴影叫法尘。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鼻子嗅不到,舌头尝不到、身体感不到,只有意识能感到的那个叫法尘。“于六根门头属意根,虽无生灭之相,而有生灭之影也。”看不到形象,可是刹那刹那阴影在变,就象脑子里面的电影。“始终”讲过了,“心”也讲过了,“要”怎么讲?“要即三谛也。”真谛、俗谛、中道谛。依《大乘起信论》表立三义:“一如来藏如实空义。空即自心寂体,能泯一切法,此真谛理也。二如来藏如实不空义。不空即自心照体,能立一切法,即俗谛理也。三如来藏如实空不空义。空不空即自心寂照不二,常住圆明,能统一切法,即中谛理也。”“迷之为三惑,见思、尘沙、无明也。”迷了三谛就变成三惑,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按《大乘起信论》中,“说染法本末五重。初唯一心为本源。二依此一心开出二门:一心真如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二心生灭门,谓如来藏与生灭和合,名阿赖耶识。”真谛者泯一切法,泯一切法就是消除一切法,不存在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中道谛者统一切法。这就是辩证法的相对统一。空、有是相对的,空、假是相对的。而中道谛非空非有,非空非假即是中。《华严经》的大方广是什么?就是体,相,用。《起信论》体相用会讲了。大方广你也会讲了。我再补充一下上节课的序言。解题:《始终心要》。第一解心,第二解要,第三解始终。在原文中没有具体的说明,我们要记住这几点:一、“心”是什么?心即圆明寂照常住真心。这点很重要。二、解“要”:要,即是三谛也(真、俗、中道)。如果迷三谛,三谛就变为三惑(见思、尘沙、无明也)。若觉悟了,三谛变为三因(正因、了因、缘因),也就是“悟之为三因”。既然迷成三惑,悟…

《始终心要(明哲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