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始終心要(明哲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不是跟睡覺了一樣嗎?不對,睡覺還做夢,有獨頭意識,怎麼能說無念呢?那是無想,是空。有人專修斷滅空,是空魔外道,是錯誤的。“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也。”沒念是沒什麼念?無邪念!可不能沒有正念。什麼是正念?正念就是沒有任何雜念妄想,正念是智慧般若,般若是真空。《六祖壇經》講的善惡都沒有才是原來的真心。善惡是相對的,有善念也是念,絕對的是無念。禅宗的修法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現出佛來不要,現出魔來不要,這都是幻相。但是你修行時觀佛相好,那是啓發,淨化你的心靈,不要想五欲之樂,這是方便。當真心顯現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正因爲什麼都沒有,才能顯現一切,不拘于一個事物,千萬不要入了空魔外道,那些參禅的老皮禅就容易出問題,大德罵他們“魔窟活計”入了魔窟去了,就停在那個地方,很危險。還不如念阿彌陀佛呢!念阿彌陀佛,你怎麼念?如果嘴裏念,心裏不念,叁業不相應也不行。法是好法你不會用也不行。要出之于口,聽之于耳,記之于心,明明朗朗。實相念佛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續”,把六根都收回來了,你還用嘴巴幹什麼?舌頭根都不要動了,那叫實相念佛。這個法能讓你證取上品上生。可是你要有大悲心,若沒有大悲心,不廣度衆生,僅你個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修不了上品上生。“無正念則有寂無照,何以爲覺,不幾類肉團之冥頑不靈乎?”有寂無照是錯誤的。成佛後法身常住常寂光淨土。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修禅定就從這裏下手,這就是修法。你明白這個道理,我也不要講經了,你也不要聽了,好好去修就夠了,掌握這一點,你修上十年、八年得了叁昧。佛法就叫你這樣子,不論是密宗還是顯宗,哪一個法門都是如此。這句話很重要,是無上的法,正知正覺離不開這個。有什麼根據嗎?《心經》明明講了 “無智亦無得”,能觀的智慧、所觀的境界兩個都不要,這是相對統一。“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把經典溶在心裏,這是多麼充足的理由,你還不相信嗎?!無念講的就是空觀般若。只強調空,沒有了,就壞了。般若是真空妙有,般若空中還顯妙有作用,顯大悲心。文殊菩薩代表般若智慧,觀音菩薩代表大悲心。光有文殊菩薩不夠,要悲智雙運,空有不二。觀音菩薩的大悲心是什麼?我解脫了、無礙了、自在了、證取法身了,可是還有許多衆生在那裏作夢,在夢中受罪。夢本來是假的,可是作夢的人在夢中又苦又痛,感受跟醒著時受苦一樣。觀音菩薩大悲心就是要喚醒夢中人。咱們這些人都是睜著眼作夢。如果你把真心了解了,當下就安靜。我遇到事情時時都提煉這個心。我們作夢時也要覺察,這是妄念。如果不覺就不一定跑到什麼地方去了。至人無夢,佛不作夢,動靜一如,覺寐一如。常寂光淨土還會象我們一樣睡大覺嗎?不會的!懂嗎?寂照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人人本有。虛空是頑空,而我們的靈性卻是空寂並且智慧光明。《起信論》上講:“如實空,如實不空”。空的是妄念,不空的是常樂我淨涅槃四德。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如果成佛了也跟空魔外道一樣,什麼都沒有了,像睡大覺似的那還有什麼意思?過去我在中國佛學院的時候,有個學生問我:“法師!如果學佛什麼都沒有了,那還不如現在呢。”現在吃東西有滋味,穿衣服感覺到舒服,什麼都沒有了跟木頭一樣,還有什麼意思?”我說:錯了,如果你修無想定,那就跟木頭似的,八萬大劫什麼都不知道,就跟睡了一樣。但是當你空想定力消失了,你的第七識有作用,它有我執,業境發現,照常墮落。所以不能修空魔外道。當年,釋迦牟尼佛修行,拜了兩個老師都是外道,能夠修到非非想處定,可是不究竟,所以他都放棄了。“須知無念而念,斯爲真念。真心本無住處,對生滅而假名爲住。不住善惡有無內外,只此不住一切處,即是真住處也。”《楞嚴經》中阿難尊者七處征心,最後說:“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爲心。” 阿難尊者想:我說了那麼多處都不對,那麼心一切處無著應該對了吧?也不對!佛告訴阿難“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尤爲法塵分別影事。”一切無著了,連見聞覺知都沒有了,僅有個幽閑的境界,這還是法塵,非打倒不可。如果搞不好,就走無想定上去了。在這個時候才打破阿難尊者的妄心,然後十番顯見,破妄顯真,處處顯真心。《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再另外有一個心,無所住本身就是真心,不生而生,生而不生的真心。如果住了就生不起真心,無所住就是圓明遍照。“須知無住而住,斯爲常住。圓明照寂常住。皆所以表現前一念之體用也。此現前一念心性,果非妄心,然亦不離妄心而別有真心。”真心跟妄心有什麼區別?黑暗與光明怎麼分開?就象電燈開關,一打開空間就亮了,一關上就黑了。就在一個空間當中。真與妄就是覺與不覺的問題。覺則是佛,迷則是衆生《起信論》講得好“一念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覺則不動,動必有苦,不覺了,受無明支配就妄動。我們學佛就要修寂照。永嘉大師講“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密宗叫口訣,這才是無上的密決呢!這兩句話真管用。祖師開悟不得了,這是心地用功得出的經驗。“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他把心看得多麼細,每個人都要好好體會。《始終心要》我們這樣講,不但講了理論。而且還談了修法。如果你把這些體會到了,明白了,其他的就不要講了。“迷者爲妄,如水成冰。”你有妄念就像水結成冰,結成冰,水就不動了。菩提與煩惱的水性是一樣的,但煩惱如冰一樣不流動。識冰池而全水,借陽氣以消融。衆生的煩惱借智慧的觀照而成菩提。“悟者爲真,如冰還成水。”不是離開冰而另外有水,我們的靈光一照冰就化了,變成水了。當下妄心沒有了,就變成真心了。夢裏冥冥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了。“濕性是同,堅流似異。故曰:真妄同源,生佛不二”妄心和真心都沒離開佛性的本體。一個是凍結了,一個是融化了。凍結了就不通,覺悟了就自在了。我們衆生跟佛不二指的是什麼?是體!本體上佛性是同一,法身相同,性德一樣。但也有不同處,就是修德不同,比如鏡子光明都能照人,可你的鏡子是汙濁的,能照出人嗎?如果你擦幹淨了,光明是一樣的。“然理悟者暫,事迷者常。”有的人明白一個道理了,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開大悟了,其實差得遠。昨天有個青年跟我說他明心見性了。我告訴他:你明心見性了還得修,不修還是衆生。要知道“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浪尚湧,理現念就侵。”你看到一座高山,沒有一步步走過去,就不知道山裏的景色怎麼樣你只有如實地修行才得真正的證悟。你說悟了,在理上可以。禅宗要破叁關:破本參、透重關、打破牢關。破本參是見道了,見道後還要修。見道、修道、無學道。不學教不知道次第,未證言證,未得言得,是要犯大錯誤的。“不經大徹大悟,實在解脫以後,不能做如是和會,而廢功修。”不能一悟百了。有的學者理解很深,學透了,理論寫得很好,可是照常生煩惱,死的時候唉聲歎氣,沒有功夫不行。不能廢掉功修,性德有了,修德要跟上。“具縛凡夫,日處迷惑之中,而欲覓此一念心性。”具縛凡夫,指被煩惱繩索捆綁的衆生。整天在迷惑當中苦想尋覓當下的一念心性。“倘不依法修治”如果不依照佛教正法修治,天臺宗講不依空假中圓妙叁觀來修的話,“即使有得,亦非真心,以其不能離念也。”禅修不依正法也得不到真心,次第叁觀都不行,必須圓妙叁觀,即空即假即中。華嚴宗的叁觀是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這叁觀圓融起來是“事事無障礙法界。”有次第才有圓融。密宗也有生起次第,圓生次第。“從作意而知,是前塵分別虛妄想相。即上文所謂緣影心。于六塵境上屬法塵。”作意是分析、考慮的意思。我們過去所學的東西,記在腦子裏那個陰影叫法塵。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鼻子嗅不到,舌頭嘗不到、身體感不到,只有意識能感到的那個叫法塵。“于六根門頭屬意根,雖無生滅之相,而有生滅之影也。”看不到形象,可是刹那刹那陰影在變,就象腦子裏面的電影。“始終”講過了,“心”也講過了,“要”怎麼講?“要即叁谛也。”真谛、俗谛、中道谛。依《大乘起信論》表立叁義:“一如來藏如實空義。空即自心寂體,能泯一切法,此真谛理也。二如來藏如實不空義。不空即自心照體,能立一切法,即俗谛理也。叁如來藏如實空不空義。空不空即自心寂照不二,常住圓明,能統一切法,即中谛理也。”“迷之爲叁惑,見思、塵沙、無明也。”迷了叁谛就變成叁惑,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按《大乘起信論》中,“說染法本末五重。初唯一心爲本源。二依此一心開出二門:一心真如門,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二心生滅門,謂如來藏與生滅和合,名阿賴耶識。”真谛者泯一切法,泯一切法就是消除一切法,不存在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中道谛者統一切法。這就是辯證法的相對統一。空、有是相對的,空、假是相對的。而中道谛非空非有,非空非假即是中。《華嚴經》的大方廣是什麼?就是體,相,用。《起信論》體相用會講了。大方廣你也會講了。我再補充一下上節課的序言。解題:《始終心要》。第一解心,第二解要,第叁解始終。在原文中沒有具體的說明,我們要記住這幾點:一、“心”是什麼?心即圓明寂照常住真心。這點很重要。二、解“要”:要,即是叁谛也(真、俗、中道)。如果迷叁谛,叁谛就變爲叁惑(見思、塵沙、無明也)。若覺悟了,叁谛變爲叁因(正因、了因、緣因),也就是“悟之爲叁因”。既然迷成叁惑,悟…

《始終心要(明哲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