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叁因,悟後呢?就要修。修什麼呢?修叁止叁觀(叁止: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叁觀:空觀、假觀、中道觀)。修到一定程度那就要證啦。證之爲叁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也),最後成之爲叁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也)。所以迷叁谛爲叁惑,悟叁谛爲叁因,修之爲叁止叁觀,證之爲叁智,成之爲叁德。這個道理一定要牢記。從這看來,解題的內容十分豐富,沒學過《唯識》和《起信論》的,不容易懂。叁、始終二字如何理解呢?“始終”二字,赅六即,通迷悟,含修證,收因果也。以迷悟言,理即始;以修證言,名字即爲始;以因果言,觀行即爲始。皆以究竟即爲終也。六即: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這個次第,前後順序,絕不能搞錯。從名字上講,先解心,後解要。從迷悟上來說,什麼是始?六即佛,第一理即佛爲始。芸芸衆生就在這個位置上,徘徊不定,不知道六即佛是什麼?不知道個人的佛性,什麼是佛性?更不清楚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不知道佛性的不生不滅,也不知道理即佛不生不滅,只是從第六識向外追求。追求吃得好,穿得好。春來秋去,風花雪月,無盡的享受、享樂。自己造了多少業不知道,連生命也保不住,最後下地獄去啦!多麼恐怖、可怕呀!從迷悟上講,理即開始,從修證上說,名字即開始,知道佛的名字,以及佛名的重要性,還知人皆有佛性。從因果上講,修行證果,叁止叁觀是因,在果上證得叁智叁德,觀行開始,究竟爲終。從始至終都離不開佛性,這就是即。即就是離不開。六即前五即是屬于始的過程,終點是究竟即,是成佛。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六即不離佛。全身心修行,始終一貫。從事上講有六,從即上講是一,一到佛性上去。關于解題目就補充到這。今天講正文:“夫叁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統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舉一即叁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叁谛:真谛,俗谛,中道谛。叁谛是沒有次第的,舉一即叁非前後也。正因爲沒次第,是同時的,所以一心叁谛,一心叁觀,一境叁智。是一而叁,叁而一的問題。這叁谛是我們每個人天然本具的,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外在的,而是稱性功德。這個性指本有的性,是我們的本覺性,就是佛性也,具足叁谛的功德。說是叁谛,實際上恒河沙無量的功德,叁谛都概括了。而俗谛真谛是相對的,中谛是統一的,這就是辯證法。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天臺宗講得最徹底,這就是哲學。真谛講真空,泯一切法。俗谛講有,立一切法,空與有是相對的。在我們的心中也會産生這樣的想法,到底這邊是真,還是那邊是真,怎麼分辨呢?所以必須有個中道谛來統一,是相對的統一。這就是我們的本性。悟到這一點來修行,我們的心當下一念,也能成爲法身,也能成爲報身,也能成化身。也能成爲一切智,也能成爲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一切全都在于我們這一心。這個心不是妄心,是圓明寂照常住真心。所以中國的天臺宗第一代祖師慧文大師讀《大智度論》悟了叁智從一心中得而創立叁觀,這就是最根本的問題。是最簡單、最直接的,一點也不複雜。爲什麼?因爲是真理。真理是最簡單的。真正的天臺宗沒有離開始終心要。所以要求我們每個人要好好學習,認真讀,逐字逐句地學習研究,多下點工夫,才會有大收獲。這裏面的含義太深妙啦!真是百講不厭、百聽不厭、百看不厭呀!你不多下苦功,是理解探索不到其深理的。“首句標,夫發語之端也。叁谛真、俗、中也。次句歎,謂稱性功德,具足河沙之多。雖迷不減,悟亦不增。不假修有,何待證成。故如天之自然受用。吾人日用自不知耳。”叁谛就在我們心中,我們整天生活卻不知道啊!法寶、寶珠就在我們身上,而我們呢?還向外去乞討,這不是舍近求遠嗎?!雖然是修行成佛了,但也沒增加;衆生迷而不覺也沒有減少。即不增又不減。這根本只有一個道理,“叁藏十二部”都是在講這個道理。只不過方式不同,有的講深般若,有的講廣般若,有講次第,有講方便等。歸根結底,都是講的一個問題。要明白這個道理,修行是發現而不是新造。書上講含生本具,含生就是有生命力的。“本諸天然,應物無方,具足衆德。聖凡判乎迷悟。”迷即凡夫,悟即聖人。迷什麼呢?迷叁德。悟什麼呢?悟叁德。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叁乘教各種法門都有,最直接地都歸到這一點上。“不假修有,因修而顯;不待證成,須證方知”。修呢?就要把本有開發出來。像地下有礦藏、石油等,這是本有的。把它挖出來開發出來。所以我們要先聞法,聽道,開發自身的如來寶藏。若開發出來就與佛一樣了。開發就是聞、思、修(叁慧),這就是方法。先聽、聞,聽後思維、觀想、修行、實踐再修。在這個過程中,要打破妄念,不要胡思亂想,由此産生智慧,開悟智慧。你不聞怎麼會産生智慧呢?因此說不學習,是不知道其理的,不學習是産不出智慧的。世上一切都是學而知之的,沒有生而知之的。即便是生而知之的也要靠外緣,靠引導的。我們觀看世界上一切的無常現象:春看明月,秋觀菊黃。春華秋實,鬥轉星移,甚至生老病死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無常。大自然是緣起法。緣起無自性,因緣結合才能悟出這個道理,要悟出真空。“中谛者統一切法。”先講中谛:“中”不偏不倚也。“谛”真實不虛也。谛:真理。真實不虛。實實在在的真理,永遠不壞的,永遠不生不滅的。也就是說真理不滅,乃無爲法。有爲法九十四種,都是緣起法。無爲法呢?六種。離因緣造作之法也。無爲,無造作。“略則根塵識界,廣則百界千如,處中而言,即五位百法也。此等諸法,原無別體,故以中谛而總統之,即自性之體大也。”“《大智度論》曰:一切法,略說有叁種,一者有爲法,二者無爲法,叁者不可說法。天親菩薩因世尊謂一切法無我,一言而造論,建立百法。其中色法十一,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不相應法二十四。此九十四法皆從衆生心中造作而出,概屬有爲。後立無爲法六,寂寞空虛,湛然長住,隨順法性,無所造作,故屬無爲,合之成百法。”這個法只可神會,不可言說,開口便錯。有爲無爲,起心動念就錯。這就是根本法,你不開悟,學不了這法。你要打破我執,就有說不出的滋味。例如:吃過蘋果,蘋果是什麼滋味?可能有的人會說甜的,也可能有的人會說酸的,還可能有的人會說甜不甜、酸不酸的等等。說的感覺再多,還是白說。感覺有說不出來之意,有爲無爲不可說,只可神會,這才是根本法門。無爲無所造作,真心無法形容,不可思議。因爲有“我”無明不覺,所以常常白日做夢。夢裏冥冥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都是水中月、鏡中花。我們必須破我執,到人空了就不一樣。正由于我們不明白,沒有修觀,沒有回光返照,沒有般若觀不自在,所以住在無明裏。故一一法都非真常。必無我方顯靈性,即回歸性靈上。故一一法皆妙谛。”性靈就是本性,靈知靈覺。本性開悟一切都是妙谛。翠竹黃花皆是真如,青山綠水無非般若。處處皆是華藏界,崇教何處不毗盧。開悟思想的質變啦,好象原先帶有色眼鏡看世界,現在把色鏡去掉了,看得清楚了。“由是會八識成一識。複化一識爲八識。分之合之。皆是二空妙境。全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華嚴宗的語言。會八識歸一識,這一識是白淨識——第九庵摩羅識。打破第八識,第八識轉過來了。第八識本身是真妄合和的,就是見相二分。見分是“我”的根本,相分是“我” 的妄境。現代講客觀、主觀,講到根本上一個質點就是個人的一個動性——妄動,見分就是妄動,它有一個對象就是相分,見相二分沒離開我們第八阿賴耶識本體,不是外來的,都是自心,見分就發展成我執,相分從內心世界變成外在的世界。這個問題要學《唯識》和《起信論》才能講清楚。怎麼成佛?成佛就是轉八識成四智。轉五種感官爲成所做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圓境智。這是轉妄歸真、轉本還原、轉染還淨。主要是破我法二執。人們吃虧就是吃自己的虧,就是有“我”。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學說跟當時印度的九十六家學說不一樣,他們都談有我,釋迦牟尼佛講“無我論”。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都是緣起法,合起來是一個妄識、執著。不修真空觀不能破我執。以上所述,百法分爲五位,其中以八種心法爲主。五十一個心所法,是以心所起,爲心家本有法,離心不能獨生。十一個色法,爲心之影像。心生則生,心滅則滅,亦非心外之物。二十四不相應法,皆是心境互相交涉所成之假相。宇宙萬有都沒離開我們的妄心。二十四不相應怎麼講?怎麼是不相應?不與心法相應,不與色法相應,但又離不開心法、色法。在這之間産生一種概念,有時間,有空間,色法也不住,心法也不住,都是不相應這一個概念,心境互相交涉所成。心識中含有染淨二分。六無爲法乃是淨分所顯,亦爲心家固有之法。雖開百法,實爲八法,而心體圓明,本無可表。所表唯識,由是立爲八識。八識以阿賴耶識爲主,發之于外,而因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而顯。但六識依根而生,接塵而起色聲香味觸法爲六塵。故以六根六塵六識爲十八界。以此十八種類,各有界限不同作用也。界雖十八,實爲六識。而六識實爲一識,一識仍不出一心。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成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是念九界。不念叁乘,便是念六凡。不念人天,便是念叁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凡是有心,不能無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者。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故每起一念即爲一受生之緣。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以無我心…
《始終心要(明哲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