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三因,悟后呢?就要修。修什么呢?修三止三观(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三观:空观、假观、中道观)。修到一定程度那就要证啦。证之为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最后成之为三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也)。所以迷三谛为三惑,悟三谛为三因,修之为三止三观,证之为三智,成之为三德。这个道理一定要牢记。从这看来,解题的内容十分丰富,没学过《唯识》和《起信论》的,不容易懂。三、始终二字如何理解呢?“始终”二字,赅六即,通迷悟,含修证,收因果也。以迷悟言,理即始;以修证言,名字即为始;以因果言,观行即为始。皆以究竟即为终也。六即: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这个次第,前后顺序,绝不能搞错。从名字上讲,先解心,后解要。从迷悟上来说,什么是始?六即佛,第一理即佛为始。芸芸众生就在这个位置上,徘徊不定,不知道六即佛是什么?不知道个人的佛性,什么是佛性?更不清楚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不知道佛性的不生不灭,也不知道理即佛不生不灭,只是从第六识向外追求。追求吃得好,穿得好。春来秋去,风花雪月,无尽的享受、享乐。自己造了多少业不知道,连生命也保不住,最后下地狱去啦!多么恐怖、可怕呀!从迷悟上讲,理即开始,从修证上说,名字即开始,知道佛的名字,以及佛名的重要性,还知人皆有佛性。从因果上讲,修行证果,三止三观是因,在果上证得三智三德,观行开始,究竟为终。从始至终都离不开佛性,这就是即。即就是离不开。六即前五即是属于始的过程,终点是究竟即,是成佛。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六即不离佛。全身心修行,始终一贯。从事上讲有六,从即上讲是一,一到佛性上去。关于解题目就补充到这。今天讲正文:“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三谛:真谛,俗谛,中道谛。三谛是没有次第的,举一即三非前后也。正因为没次第,是同时的,所以一心三谛,一心三观,一境三智。是一而三,三而一的问题。这三谛是我们每个人天然本具的,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外在的,而是称性功德。这个性指本有的性,是我们的本觉性,就是佛性也,具足三谛的功德。说是三谛,实际上恒河沙无量的功德,三谛都概括了。而俗谛真谛是相对的,中谛是统一的,这就是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天台宗讲得最彻底,这就是哲学。真谛讲真空,泯一切法。俗谛讲有,立一切法,空与有是相对的。在我们的心中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到底这边是真,还是那边是真,怎么分辨呢?所以必须有个中道谛来统一,是相对的统一。这就是我们的本性。悟到这一点来修行,我们的心当下一念,也能成为法身,也能成为报身,也能成化身。也能成为一切智,也能成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一切全都在于我们这一心。这个心不是妄心,是圆明寂照常住真心。所以中国的天台宗第一代祖师慧文大师读《大智度论》悟了三智从一心中得而创立三观,这就是最根本的问题。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点也不复杂。为什么?因为是真理。真理是最简单的。真正的天台宗没有离开始终心要。所以要求我们每个人要好好学习,认真读,逐字逐句地学习研究,多下点工夫,才会有大收获。这里面的含义太深妙啦!真是百讲不厌、百听不厌、百看不厌呀!你不多下苦功,是理解探索不到其深理的。“首句标,夫发语之端也。三谛真、俗、中也。次句叹,谓称性功德,具足河沙之多。虽迷不减,悟亦不增。不假修有,何待证成。故如天之自然受用。吾人日用自不知耳。”三谛就在我们心中,我们整天生活却不知道啊!法宝、宝珠就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呢?还向外去乞讨,这不是舍近求远吗?!虽然是修行成佛了,但也没增加;众生迷而不觉也没有减少。即不增又不减。这根本只有一个道理,“三藏十二部”都是在讲这个道理。只不过方式不同,有的讲深般若,有的讲广般若,有讲次第,有讲方便等。归根结底,都是讲的一个问题。要明白这个道理,修行是发现而不是新造。书上讲含生本具,含生就是有生命力的。“本诸天然,应物无方,具足众德。圣凡判乎迷悟。”迷即凡夫,悟即圣人。迷什么呢?迷三德。悟什么呢?悟三德。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三乘教各种法门都有,最直接地都归到这一点上。“不假修有,因修而显;不待证成,须证方知”。修呢?就要把本有开发出来。像地下有矿藏、石油等,这是本有的。把它挖出来开发出来。所以我们要先闻法,听道,开发自身的如来宝藏。若开发出来就与佛一样了。开发就是闻、思、修(三慧),这就是方法。先听、闻,听后思维、观想、修行、实践再修。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妄念,不要胡思乱想,由此产生智慧,开悟智慧。你不闻怎么会产生智慧呢?因此说不学习,是不知道其理的,不学习是产不出智慧的。世上一切都是学而知之的,没有生而知之的。即便是生而知之的也要靠外缘,靠引导的。我们观看世界上一切的无常现象:春看明月,秋观菊黄。春华秋实,斗转星移,甚至生老病死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常。大自然是缘起法。缘起无自性,因缘结合才能悟出这个道理,要悟出真空。“中谛者统一切法。”先讲中谛:“中”不偏不倚也。“谛”真实不虚也。谛:真理。真实不虚。实实在在的真理,永远不坏的,永远不生不灭的。也就是说真理不灭,乃无为法。有为法九十四种,都是缘起法。无为法呢?六种。离因缘造作之法也。无为,无造作。“略则根尘识界,广则百界千如,处中而言,即五位百法也。此等诸法,原无别体,故以中谛而总统之,即自性之体大也。”“《大智度论》曰: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天亲菩萨因世尊谓一切法无我,一言而造论,建立百法。其中色法十一,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不相应法二十四。此九十四法皆从众生心中造作而出,概属有为。后立无为法六,寂寞空虚,湛然长住,随顺法性,无所造作,故属无为,合之成百法。”这个法只可神会,不可言说,开口便错。有为无为,起心动念就错。这就是根本法,你不开悟,学不了这法。你要打破我执,就有说不出的滋味。例如:吃过苹果,苹果是什么滋味?可能有的人会说甜的,也可能有的人会说酸的,还可能有的人会说甜不甜、酸不酸的等等。说的感觉再多,还是白说。感觉有说不出来之意,有为无为不可说,只可神会,这才是根本法门。无为无所造作,真心无法形容,不可思议。因为有“我”无明不觉,所以常常白日做梦。梦里冥冥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都是水中月、镜中花。我们必须破我执,到人空了就不一样。正由于我们不明白,没有修观,没有回光返照,没有般若观不自在,所以住在无明里。故一一法都非真常。必无我方显灵性,即回归性灵上。故一一法皆妙谛。”性灵就是本性,灵知灵觉。本性开悟一切都是妙谛。翠竹黄花皆是真如,青山绿水无非般若。处处皆是华藏界,崇教何处不毗卢。开悟思想的质变啦,好象原先带有色眼镜看世界,现在把色镜去掉了,看得清楚了。“由是会八识成一识。复化一识为八识。分之合之。皆是二空妙境。全显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华严宗的语言。会八识归一识,这一识是白净识——第九庵摩罗识。打破第八识,第八识转过来了。第八识本身是真妄合和的,就是见相二分。见分是“我”的根本,相分是“我” 的妄境。现代讲客观、主观,讲到根本上一个质点就是个人的一个动性——妄动,见分就是妄动,它有一个对象就是相分,见相二分没离开我们第八阿赖耶识本体,不是外来的,都是自心,见分就发展成我执,相分从内心世界变成外在的世界。这个问题要学《唯识》和《起信论》才能讲清楚。怎么成佛?成佛就是转八识成四智。转五种感官为成所做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境智。这是转妄归真、转本还原、转染还净。主要是破我法二执。人们吃亏就是吃自己的亏,就是有“我”。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学说跟当时印度的九十六家学说不一样,他们都谈有我,释迦牟尼佛讲“无我论”。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都是缘起法,合起来是一个妄识、执着。不修真空观不能破我执。以上所述,百法分为五位,其中以八种心法为主。五十一个心所法,是以心所起,为心家本有法,离心不能独生。十一个色法,为心之影像。心生则生,心灭则灭,亦非心外之物。二十四不相应法,皆是心境互相交涉所成之假相。宇宙万有都没离开我们的妄心。二十四不相应怎么讲?怎么是不相应?不与心法相应,不与色法相应,但又离不开心法、色法。在这之间产生一种概念,有时间,有空间,色法也不住,心法也不住,都是不相应这一个概念,心境互相交涉所成。心识中含有染净二分。六无为法乃是净分所显,亦为心家固有之法。虽开百法,实为八法,而心体圆明,本无可表。所表唯识,由是立为八识。八识以阿赖耶识为主,发之于外,而因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而显。但六识依根而生,接尘而起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故以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以此十八种类,各有界限不同作用也。界虽十八,实为六识。而六识实为一识,一识仍不出一心。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成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是念九界。不念三乘,便是念六凡。不念人天,便是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凡是有心,不能无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者。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故每起一念即为一受生之缘。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
《始终心要(明哲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