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心要
明哲法师
我以前给五明佛学研修班的居士讲过《始终心要》。现在为了配合佛学院的课程,再讲《始终心要》,它对于佛学院大专班第二学期的同学来讲,还是比较深了一点,为的是作为一个入门的引导,使得同学们听后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如果你从文字方面理解了,那么对它的意义是否透入了呢?有没有起观行?闻法后有没有实修?佛法跟世间法的知识不一样,它既有次第,又有圆融的,它是心地法门。必须静下心来,排除杂念妄想,去分析、研究、体会才能尝到法味。当你尝到法味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法喜充满,其乐无穷。如果你理解了《始终心要》,你就把握了天台宗的体系、宗旨,也可以说,了解了成佛之道,这是核心。我们先讲《始终心要》的题目。《大涅槃经》讲:“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中求”。我们要解脱,要从凡夫成佛,怎么成?离开众生,你向哪里求?不要心外求法。佛也是从凡夫成的。谁说现在的具缚凡夫,不能用观照自见自心成佛呢?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在华严法会上说:“我观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无明、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就是说:“整个宇宙的众生都具有如来同等的福德智慧。既然同等为何不能呈现呢?只因为我们在迷误之中、执着、被烦恼污染了我们光明的心灵不能证得。如来宝藏就在我们心中,要打开这个宝藏必须听闻正法、听闻上一乘法。《无量寿经》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生西方极乐世界,若一日至若七日,念佛一心不乱,阿弥陀佛来接引。重要的还在心,念佛、念心,用心念佛。身口意三业相应了就是清净心,身口意三业不相应就是妄想心,口念心不念与佛不相应就是妄想心。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的当下就是成佛的因素,可是我们不能持久,得不了念佛三昧,若得念佛三昧便可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但西方极乐世界,十方世界都可以去。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到十方世界。知道吗?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从开始说《华严》到最后说《涅槃经》。《涅槃经》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皆可成佛”佛从始至终没有离开众生的心,心佛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真心就是觉,觉就是佛。凡夫心中有佛,如果没有佛,你念佛能成佛吗?有因才有果。有佛性皆可成佛,释迦牟尼佛这样讲的,我们坚信不移,铭记在心。要自信、自尊、自强,不要自暴自弃。发起成佛的心来,愿成佛度众生。先是自觉,然后觉他,这是行菩萨道。咱们讲过《发菩提心论》,它是讲佛的心髓,走的是捷径,不是一般的经典。即使不懂也要多听、多看、多思维,佛法难闻,尤其是无上正法太难闻了。释迦牟尼佛始终都在谈众生的心,这是启发、开导众生心中有佛性,不要空过人生,学佛法,要成佛,目的是脱离六道轮回之苦,了生脱死,转凡成圣,得大自在解脱了,回头再度众生.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发明创造层出不穷,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同时高科技发展也带来了更大的危险,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核武器给世界带来更多不安定因素,这些东西是用来威慑打击别人的.可是佛法却不然,佛法是用真理降服自己内心的烦恼魔,把自己内心的强盗消灭掉了,当下就是净土。释迦牟尼成道后,在印度降伏了九十六家学说,没有一兵一枪,靠的是什么?靠的都是真理。真理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佛弟子要掌握真理,佛弟子的责任就是续佛慧命,弘扬正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始终心要》:始,就是开始;终,就是最后。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就是讲的心。从哲学分析来看,唯有佛教将这个心讲透了,五种感官、第六思维、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现代心理学也只是把第六识差不多讲透了。但第六识转识成智它不明白,只能讲第六识的功能。一代时教始终没有离开心。没离开什么心?真心!分析是妄心,妄心本空,真心本有。真心虽然本有,却被妄心封闭了显现不出来。《楞严经》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就是显现真心。阿难尊者开悟说“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最后发大愿“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我们每天念,要理解这个道理。“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虚空坏了,我的心不坏。阿难尊者就体会这个真心了,他才能发大愿。佛法要闻思修证。只闻不修是不行的。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正因为只闻不修,他才堕入淫室,被摩登伽女的引诱要堕落。释迦牟尼佛宣说楞严神咒,让文殊师利菩萨带着这个神咒去救他。我们天天念楞严咒也是修行。此是咒中之王。现在有的人到这里学密法,到那里学密法,明明有现成的你都不学,楞严咒你学会了就是个加行,知道吗?“心即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大家看看,我们当下的一念心。不要想前也不要想后,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来,现在呢?就看看现在的一念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当下看看一念心是什么?心就是指的这个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不是我们这个肉团心,也不是做梦的心。善念恶念无记念都不要,不思善、不思恶、还要不落无记,你看看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你若明白这个道理,那就是金刚般若、金刚智现前。你能将心空下去,能空就是智慧,妄想自生自灭。金刚智一提起来,不管你什么妄想都消灭了。这不是肉团心,不是缘影,不是胡思乱想的心。那是什么心!“心乃指圆明寂照,常住真心”一念心是觉性。什么是觉性?“缘起无性,不为境转”,这才是觉性。看到好的颜色你被吸引住了,听到好的音乐你跟着跑了,这都不是觉性,这是妄觉、幻觉。“体用周遍,自在无碍曰圆。”用《华严经》的思想来讲这个圆,圆到什么程度?体遍法界,体充满宇宙,无边无际。《楞严经》讲得好:“心包太虚”。虚空跟真心相比,犹如片云点太清,虚空就象一片云彩在太空当中。你看心大不大?这个心是觉心,觉即佛,佛就是觉。“心佛不二”,心有知觉、感觉,可是这个心指的是正觉,不是幻觉。“佛者觉也 ”,这个正体遍法界。这样就把我们的心、我们的灵性扩大了,怎么可以局限在肉体当中?当然,我们的五种感官、大脑起点作用,但毕竟是物质的,是工具,要利用它,超越它,就如电灯中的钨丝,电力通过钨丝发光照到十方,要这样去体会。“自在无碍”?它的作用遍照。这不是孙悟空的心猿意马第六感,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是象征人的妄念,如果变成正念何止十万八千里,一念净心体遍法界。觉性的光明遍照嘛。“应物随情,净虚不滞曰明。”应物随情,可以说心起的作用,体遍到每一个事物上去,体遍法界,内里还有森罗万象,宇宙万有。宇宙万有,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光明,圆明嘛。佛光普照,只有佛光才可以称为普照。阳光只能是照耀。如果把一只碗扣过来,它里面就是黑的,阳光照不进去。可是我们的觉光却什么都可以透过,自在无碍,不滞就是没有阻碍。“唯其缘起无性,净虚不滞故曰寂。”缘起自无性就是空寂。净虚不滞是清静的虚空,不论什么东西在其中都没有阻碍。用虚空比喻我们的心量。禅定中有修空无边处定。“唯其体用周遍,应物随情故曰照”。这是作用。有体、有相、有用。《起信论》上讲体相用三大。用《华严经》来讲,寂就是真空无相,没有任何东西。为什么寂呢?一切法都是缘起无性的,都在生灭。华严宗的修法“真空绝相观”就是寂。但不是真空相,空寂就算完了,你停在这里就是入无想天了,成空魔外道了。还有什么?“照”!“圆明寂照”,照就是光明,是体用的问题,也是体相的问题。圆是体,明就是相;寂是体,照就是用。如果没有作用,释迦牟尼佛能现千百亿化身说法度众生吗?那现身是随便来的吗?都是释迦牟尼佛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他证取了法身,法身是体,从法身能现出报化二身,报身是修因。释迦牟尼佛万德庄严的报身是因地上修十波罗密、六度万行成就的。报身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是个人受法乐,别人感受不到。就象修禅定,由于每个人的功夫不同,你入了禅定,那个禅乐。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这是自受用。而你现出喜悦的形象,让别人也感觉到心里清凉、安静,那叫他受用。没有功夫就表现不出来。比方说,杀人犯总是一脸凶相,小偷的神态总是东张西望,而那些老修行却都是慈眉善目,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在的力量展示于外,好人坏人不用言语,不用人家宣扬,都是自己现出来的。那也是体用的问题。就仅仅讲这一点,也能讲出很多法,甚至连密宗的最高一乘法都能显现出来,知道吗?也可将我们的菩提心胜义、行愿、三摩地都能检查、显现出来。一法通了万法通,道理圆融无碍。这个心指的是“圆明寂照” 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宇宙有成住坏空,物质性的东西坏空变化,可是真心不动,它不随物质变化,它不生不灭,空劫现前也无损坏。所以,人生若达到佛的地位,才能彻底解决痛苦。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看一看社会现象,五浊恶世,的确苦多乐少。有人以苦为乐,找到安身处,寻求的是感官刺激,他不懂佛法,不知道怎么安身立命。我们找到真心了,我们就常住了,常住就不生不灭,肉体坏了没有关系,灵性存在。不学佛法得不到转化。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生死路,习贪、嗔、痴,享受五欲之乐;一条是菩提路,修戒、定、慧,转凡成圣。生死路几十年就过去了,菩提路是常乐我净。“肉团具形色,故有内外方隅之判;影缘属六尘,故有过现未来三际生灭之相”。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有物质就有生灭,而时间是靠物质来体现的。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它是缘起的。“且质碍即不能圆通周遍,有生灭即不能常住不动。心本无念,对无知而假名为念。不念取舍、憎爱、苦乐,即是一切处无心。不生意着是为无念。”见同没见不起分别,这就是无念。有人会问:这样…
《始终心要(明哲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