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心要
明哲法師
我以前給五明佛學研修班的居士講過《始終心要》。現在爲了配合佛學院的課程,再講《始終心要》,它對于佛學院大專班第二學期的同學來講,還是比較深了一點,爲的是作爲一個入門的引導,使得同學們聽後能夠更深入地研究。如果你從文字方面理解了,那麼對它的意義是否透入了呢?有沒有起觀行?聞法後有沒有實修?佛法跟世間法的知識不一樣,它既有次第,又有圓融的,它是心地法門。必須靜下心來,排除雜念妄想,去分析、研究、體會才能嘗到法味。當你嘗到法味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法喜充滿,其樂無窮。如果你理解了《始終心要》,你就把握了天臺宗的體系、宗旨,也可以說,了解了成佛之道,這是核心。我們先講《始終心要》的題目。《大涅槃經》講:“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中求”。我們要解脫,要從凡夫成佛,怎麼成?離開衆生,你向哪裏求?不要心外求法。佛也是從凡夫成的。誰說現在的具縛凡夫,不能用觀照自見自心成佛呢?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在華嚴法會上說:“我觀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無明、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就是說:“整個宇宙的衆生都具有如來同等的福德智慧。既然同等爲何不能呈現呢?只因爲我們在迷誤之中、執著、被煩惱汙染了我們光明的心靈不能證得。如來寶藏就在我們心中,要打開這個寶藏必須聽聞正法、聽聞上一乘法。《無量壽經》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生西方極樂世界,若一日至若七日,念佛一心不亂,阿彌陀佛來接引。重要的還在心,念佛、念心,用心念佛。身口意叁業相應了就是清淨心,身口意叁業不相應就是妄想心,口念心不念與佛不相應就是妄想心。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的當下就是成佛的因素,可是我們不能持久,得不了念佛叁昧,若得念佛叁昧便可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西方極樂世界,十方世界都可以去。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到十方世界。知道嗎?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從開始說《華嚴》到最後說《涅槃經》。《涅槃經》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佛性皆可成佛”佛從始至終沒有離開衆生的心,心佛不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真心就是覺,覺就是佛。凡夫心中有佛,如果沒有佛,你念佛能成佛嗎?有因才有果。有佛性皆可成佛,釋迦牟尼佛這樣講的,我們堅信不移,銘記在心。要自信、自尊、自強,不要自暴自棄。發起成佛的心來,願成佛度衆生。先是自覺,然後覺他,這是行菩薩道。咱們講過《發菩提心論》,它是講佛的心髓,走的是捷徑,不是一般的經典。即使不懂也要多聽、多看、多思維,佛法難聞,尤其是無上正法太難聞了。釋迦牟尼佛始終都在談衆生的心,這是啓發、開導衆生心中有佛性,不要空過人生,學佛法,要成佛,目的是脫離六道輪回之苦,了生脫死,轉凡成聖,得大自在解脫了,回頭再度衆生.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發明創造層出不窮,人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同時高科技發展也帶來了更大的危險,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核武器給世界帶來更多不安定因素,這些東西是用來威懾打擊別人的.可是佛法卻不然,佛法是用真理降服自己內心的煩惱魔,把自己內心的強盜消滅掉了,當下就是淨土。釋迦牟尼成道後,在印度降伏了九十六家學說,沒有一兵一槍,靠的是什麼?靠的都是真理。真理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佛弟子要掌握真理,佛弟子的責任就是續佛慧命,弘揚正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始終心要》:始,就是開始;終,就是最後。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就是講的心。從哲學分析來看,唯有佛教將這個心講透了,五種感官、第六思維、第七識是末那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現代心理學也只是把第六識差不多講透了。但第六識轉識成智它不明白,只能講第六識的功能。一代時教始終沒有離開心。沒離開什麼心?真心!分析是妄心,妄心本空,真心本有。真心雖然本有,卻被妄心封閉了顯現不出來。《楞嚴經》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就是顯現真心。阿難尊者開悟說“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祗獲法身。”最後發大願“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我們每天念,要理解這個道理。“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虛空壞了,我的心不壞。阿難尊者就體會這個真心了,他才能發大願。佛法要聞思修證。只聞不修是不行的。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正因爲只聞不修,他才墮入淫室,被摩登伽女的引誘要墮落。釋迦牟尼佛宣說楞嚴神咒,讓文殊師利菩薩帶著這個神咒去救他。我們天天念楞嚴咒也是修行。此是咒中之王。現在有的人到這裏學密法,到那裏學密法,明明有現成的你都不學,楞嚴咒你學會了就是個加行,知道嗎?“心即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大家看看,我們當下的一念心。不要想前也不要想後,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來,現在呢?就看看現在的一念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當下看看一念心是什麼?心就是指的這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不是我們這個肉團心,也不是做夢的心。善念惡念無記念都不要,不思善、不思惡、還要不落無記,你看看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你若明白這個道理,那就是金剛般若、金剛智現前。你能將心空下去,能空就是智慧,妄想自生自滅。金剛智一提起來,不管你什麼妄想都消滅了。這不是肉團心,不是緣影,不是胡思亂想的心。那是什麼心!“心乃指圓明寂照,常住真心”一念心是覺性。什麼是覺性?“緣起無性,不爲境轉”,這才是覺性。看到好的顔色你被吸引住了,聽到好的音樂你跟著跑了,這都不是覺性,這是妄覺、幻覺。“體用周遍,自在無礙曰圓。”用《華嚴經》的思想來講這個圓,圓到什麼程度?體遍法界,體充滿宇宙,無邊無際。《楞嚴經》講得好:“心包太虛”。虛空跟真心相比,猶如片雲點太清,虛空就象一片雲彩在太空當中。你看心大不大?這個心是覺心,覺即佛,佛就是覺。“心佛不二”,心有知覺、感覺,可是這個心指的是正覺,不是幻覺。“佛者覺也 ”,這個正體遍法界。這樣就把我們的心、我們的靈性擴大了,怎麼可以局限在肉體當中?當然,我們的五種感官、大腦起點作用,但畢竟是物質的,是工具,要利用它,超越它,就如電燈中的鎢絲,電力通過鎢絲發光照到十方,要這樣去體會。“自在無礙”?它的作用遍照。這不是孫悟空的心猿意馬第六感,孫悟空一個跟鬥十萬八千裏,是象征人的妄念,如果變成正念何止十萬八千裏,一念淨心體遍法界。覺性的光明遍照嘛。“應物隨情,淨虛不滯曰明。”應物隨情,可以說心起的作用,體遍到每一個事物上去,體遍法界,內裏還有森羅萬象,宇宙萬有。宇宙萬有,每一個事物都有它的光明,圓明嘛。佛光普照,只有佛光才可以稱爲普照。陽光只能是照耀。如果把一只碗扣過來,它裏面就是黑的,陽光照不進去。可是我們的覺光卻什麼都可以透過,自在無礙,不滯就是沒有阻礙。“唯其緣起無性,淨虛不滯故曰寂。”緣起自無性就是空寂。淨虛不滯是清靜的虛空,不論什麼東西在其中都沒有阻礙。用虛空比喻我們的心量。禅定中有修空無邊處定。“唯其體用周遍,應物隨情故曰照”。這是作用。有體、有相、有用。《起信論》上講體相用叁大。用《華嚴經》來講,寂就是真空無相,沒有任何東西。爲什麼寂呢?一切法都是緣起無性的,都在生滅。華嚴宗的修法“真空絕相觀”就是寂。但不是真空相,空寂就算完了,你停在這裏就是入無想天了,成空魔外道了。還有什麼?“照”!“圓明寂照”,照就是光明,是體用的問題,也是體相的問題。圓是體,明就是相;寂是體,照就是用。如果沒有作用,釋迦牟尼佛能現千百億化身說法度衆生嗎?那現身是隨便來的嗎?都是釋迦牟尼佛的作用。這個作用是他證取了法身,法身是體,從法身能現出報化二身,報身是修因。釋迦牟尼佛萬德莊嚴的報身是因地上修十波羅密、六度萬行成就的。報身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是個人受法樂,別人感受不到。就象修禅定,由于每個人的功夫不同,你入了禅定,那個禅樂。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這是自受用。而你現出喜悅的形象,讓別人也感覺到心裏清涼、安靜,那叫他受用。沒有功夫就表現不出來。比方說,殺人犯總是一臉凶相,小偷的神態總是東張西望,而那些老修行卻都是慈眉善目,誠于中而形于外,內在的力量展示于外,好人壞人不用言語,不用人家宣揚,都是自己現出來的。那也是體用的問題。就僅僅講這一點,也能講出很多法,甚至連密宗的最高一乘法都能顯現出來,知道嗎?也可將我們的菩提心勝義、行願、叁摩地都能檢查、顯現出來。一法通了萬法通,道理圓融無礙。這個心指的是“圓明寂照” 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宇宙有成住壞空,物質性的東西壞空變化,可是真心不動,它不隨物質變化,它不生不滅,空劫現前也無損壞。所以,人生若達到佛的地位,才能徹底解決痛苦。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看一看社會現象,五濁惡世,的確苦多樂少。有人以苦爲樂,找到安身處,尋求的是感官刺激,他不懂佛法,不知道怎麼安身立命。我們找到真心了,我們就常住了,常住就不生不滅,肉體壞了沒有關系,靈性存在。不學佛法得不到轉化。人生有兩條路:一條是生死路,習貪、嗔、癡,享受五欲之樂;一條是菩提路,修戒、定、慧,轉凡成聖。生死路幾十年就過去了,菩提路是常樂我淨。“肉團具形色,故有內外方隅之判;影緣屬六塵,故有過現未來叁際生滅之相”。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有物質就有生滅,而時間是靠物質來體現的。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結合,它是緣起的。“且質礙即不能圓通周遍,有生滅即不能常住不動。心本無念,對無知而假名爲念。不念取舍、憎愛、苦樂,即是一切處無心。不生意著是爲無念。”見同沒見不起分別,這就是無念。有人會問:這樣…
《始終心要(明哲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