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提高僧伽素质的当务之急(夏金华)▪P2

  ..续本文上一页学院教学课时得不到有效保证。

  由于上述问题之存在,致使佛学院学僧的学历一直得不到政府有关教育部门及社会的承认,自然是情理中事。

  因此,要改变中国僧伽教育的不合理现象,应从“教材制订”和“师资训练”两方面着眼。组织力量,慎重选择教材的内容,可从戒律、禅学、中观、唯识、外学等加以设计。如此设计的理由,是考虑到佛教教义涉及面广,思想深奥,通盘的全面了解,以便日后一门深入,成为某一宗(或某一专题)的行家。至于外学的选择,在老一辈的法师看来,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其实,历史上的高僧有几个不是内外皆通的。否则,怎么接引社会各界名流

  现代社会分工日趋细密,隔行如隔山,已习以为常,也不可能再出现象唐代一行那样既是密教高僧,又是天文学家,或如外国的达•芬奇一样,不仅是美术大师,又是科学家的人物。然而,对于未来僧伽来说,尽可能多涉猎一些社会科学文化知识,不独有接引上的方便,避免出现“聋子的对话”,影响传播教义的效果,更基于佛教自立于社会的长远目的。除此之外,各级佛学院还要配合相应的考试和考查标准,让学僧借以评定个人的学习成绩和课程的实际内容,形成督促机制。师资的培训,可以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规划安排,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如此,上上下下共同努力,始能培养出真正的弘扬佛法的龙象之才,以续佛慧命,造福社会。这样,佛教对社会的影响也随之增强,只有佛教的吸引力增大了,人才才会源源而来。在人才的培养上,应根据僧伽基本素质的差异,正确处理“弘法人才”与“学术人才”的平衡。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更应注重学术人才的选拔与造就。不过,无论修行也好,管理寺院也好,学术研究也好,均须彼此尊重互助,共同促进佛教的繁荣。总之,人才的吸收与培养是维持正法久住的决定性因素,绝不能掉以轻心。还有,在人才的接引、培养和出路上也要细心留意,否则极易造成人才流失,功亏一篑。

  中国僧伽素质的提高,有赖于佛教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而僧伽教育的腾飞,则需要雄厚的经济投入为后盾。令人痛心的是,当今僧伽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普遍的经济投入不足。全国各级佛学院(除中国佛学院外)皆附属(或实际附属)于某一寺庙。寺庙是教育经费的根本来源。那么,是不是寺庙经济状况不佳,无力斥资办教育

  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而是寺院一些人的思想有偏见。在他们看来,如古代梁武帝所想的那样,振兴佛教的关键在于建寺度僧,所以热衷于修缮辉煌的殿宇、菩萨装金开光、方丈升座之类,排场越搞越大,动辄数万之巨,盲目攀比,实在有奢糜之嫌。虽说建寺度僧、庄严佛像确是佛教的正事,应尽力去做,但不宜过滥,更不能以牺牲僧伽教育为代价。从深层次上分析,对僧伽教育的不重视,是佛教界相当一部分人的传统。前文提到,近代以来僧伽教育仓促上马,是出于佛教自救的需要,是不得已的,并非心甘情愿地拿出钱来办教育。当时象太虚大师那样真正热心于此事业者,确如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不过是装装门面而已,目的在于保住寺产免于被社会势力(或社会集团)所鲸吞。因而一旦风声过后,一所所佛学院由于经济问题纷纷停办,却又不是因为寺院缺乏资金。这就是近代以来佛学院多半中途夭折或难以为继现象发生的真正内因。现在办僧伽教育虽不是为了保护寺产,而装潢门面则是一脉相承的。何况,几张桌椅,随便请几位法师(或居士)作教员,便称其为佛学院了,美其名曰:培养僧才。有时,还能得到海外佛教信徒的热心帮助。正因为如此,使不少有志的青年比丘深感佛教前途渺茫,没有奔头,所以心灰意冷地离开寺院,走向社会。至于极少数纯粹出于敛财目的出家者,自然嫌读书为累赘,不如一味以经忏为业,趁早赚钱来得省事而实惠。凡此种种,将给佛教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此是关心佛教前途的有识之士业已逐渐形成的共识。

  由上可知,中国僧伽教育的中心问题是缺乏经济支持而不是其它。任何美好蓝图的设计、远大理想的实现,均须以此为基础,要不然,都将沦于空谈,无法进行实际操作。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将僧伽教育视为未来佛教生死存亡的关键,应具“如救头然”的紧迫感,将其提高到一切寺务的首要地位来抓,立即给各级佛学院注入强大的经济能量,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可以按照社会办学的方式,每年在寺院总的经济收入中按5%~14%的比例提成作为教育基金。并当作一项永久的制度确定下来。这样,即可免去佛学院每年(甚至每学期)向常住“讨经费”的窘况。同时,开展制订发展僧伽教育的近期、中期和远期战略规划,切实加以执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花大力气去培养,佛教界自然不会从天上掉下高素质的“法门龙象”,来住持正法,匡正祛邪。这是任何稍有头脑的人都懂得的起码道理。丛林里有一句名言,叫做“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假如佛教界能将僧伽教育当成“眼中珠”一样来看待,倍加关心和爱护,不惜代价,不计时间,朝斯夕斯,不敢懈怠,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僧才,其中不乏“禅河香象,法海义龙”,如此则僧伽幸甚,佛教幸甚!

  

  

《提高僧伽素质的当务之急(夏金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