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院教學課時得不到有效保證。
由于上述問題之存在,致使佛學院學僧的學曆一直得不到政府有關教育部門及社會的承認,自然是情理中事。
因此,要改變中國僧伽教育的不合理現象,應從“教材製訂”和“師資訓練”兩方面著眼。組織力量,慎重選擇教材的內容,可從戒律、禅學、中觀、唯識、外學等加以設計。如此設計的理由,是考慮到佛教教義涉及面廣,思想深奧,通盤的全面了解,以便日後一門深入,成爲某一宗(或某一專題)的行家。至于外學的選擇,在老一輩的法師看來,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其實,曆史上的高僧有幾個不是內外皆通的。否則,怎麼接引社會各界名流
現代社會分工日趨細密,隔行如隔山,已習以爲常,也不可能再出現象唐代一行那樣既是密教高僧,又是天文學家,或如外國的達•芬奇一樣,不僅是美術大師,又是科學家的人物。然而,對于未來僧伽來說,盡可能多涉獵一些社會科學文化知識,不獨有接引上的方便,避免出現“聾子的對話”,影響傳播教義的效果,更基于佛教自立于社會的長遠目的。除此之外,各級佛學院還要配合相應的考試和考查標准,讓學僧借以評定個人的學習成績和課程的實際內容,形成督促機製。師資的培訓,可以由中國佛教協會統一規劃安排,做到經常化和製度化。如此,上上下下共同努力,始能培養出真正的弘揚佛法的龍象之才,以續佛慧命,造福社會。這樣,佛教對社會的影響也隨之增強,只有佛教的吸引力增大了,人才才會源源而來。在人才的培養上,應根據僧伽基本素質的差異,正確處理“弘法人才”與“學術人才”的平衡。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更應注重學術人才的選拔與造就。不過,無論修行也好,管理寺院也好,學術研究也好,均須彼此尊重互助,共同促進佛教的繁榮。總之,人才的吸收與培養是維持正法久住的決定性因素,絕不能掉以輕心。還有,在人才的接引、培養和出路上也要細心留意,否則極易造成人才流失,功虧一篑。
中國僧伽素質的提高,有賴于佛教教育事業的興旺發達,而僧伽教育的騰飛,則需要雄厚的經濟投入爲後盾。令人痛心的是,當今僧伽教育落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普遍的經濟投入不足。全國各級佛學院(除中國佛學院外)皆附屬(或實際附屬)于某一寺廟。寺廟是教育經費的根本來源。那麼,是不是寺廟經濟狀況不佳,無力斥資辦教育
事實證明,並非如此,而是寺院一些人的思想有偏見。在他們看來,如古代梁武帝所想的那樣,振興佛教的關鍵在于建寺度僧,所以熱衷于修繕輝煌的殿宇、菩薩裝金開光、方丈升座之類,排場越搞越大,動辄數萬之巨,盲目攀比,實在有奢糜之嫌。雖說建寺度僧、莊嚴佛像確是佛教的正事,應盡力去做,但不宜過濫,更不能以犧牲僧伽教育爲代價。從深層次上分析,對僧伽教育的不重視,是佛教界相當一部分人的傳統。前文提到,近代以來僧伽教育倉促上馬,是出于佛教自救的需要,是不得已的,並非心甘情願地拿出錢來辦教育。當時象太虛大師那樣真正熱心于此事業者,確如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不過是裝裝門面而已,目的在于保住寺産免于被社會勢力(或社會集團)所鯨吞。因而一旦風聲過後,一所所佛學院由于經濟問題紛紛停辦,卻又不是因爲寺院缺乏資金。這就是近代以來佛學院多半中途夭折或難以爲繼現象發生的真正內因。現在辦僧伽教育雖不是爲了保護寺産,而裝潢門面則是一脈相承的。何況,幾張桌椅,隨便請幾位法師(或居士)作教員,便稱其爲佛學院了,美其名曰:培養僧才。有時,還能得到海外佛教信徒的熱心幫助。正因爲如此,使不少有志的青年比丘深感佛教前途渺茫,沒有奔頭,所以心灰意冷地離開寺院,走向社會。至于極少數純粹出于斂財目的出家者,自然嫌讀書爲累贅,不如一味以經忏爲業,趁早賺錢來得省事而實惠。凡此種種,將給佛教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此是關心佛教前途的有識之士業已逐漸形成的共識。
由上可知,中國僧伽教育的中心問題是缺乏經濟支持而不是其它。任何美好藍圖的設計、遠大理想的實現,均須以此爲基礎,要不然,都將淪于空談,無法進行實際操作。眼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將僧伽教育視爲未來佛教生死存亡的關鍵,應具“如救頭然”的緊迫感,將其提高到一切寺務的首要地位來抓,立即給各級佛學院注入強大的經濟能量,以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具體做法可以按照社會辦學的方式,每年在寺院總的經濟收入中按5%~14%的比例提成作爲教育基金。並當作一項永久的製度確定下來。這樣,即可免去佛學院每年(甚至每學期)向常住“討經費”的窘況。同時,開展製訂發展僧伽教育的近期、中期和遠期戰略規劃,切實加以執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花大力氣去培養,佛教界自然不會從天上掉下高素質的“法門龍象”,來住持正法,匡正祛邪。這是任何稍有頭腦的人都懂得的起碼道理。叢林裏有一句名言,叫做“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假如佛教界能將僧伽教育當成“眼中珠”一樣來看待,倍加關心和愛護,不惜代價,不計時間,朝斯夕斯,不敢懈怠,那麼,在不久的將來,就一定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僧才,其中不乏“禅河香象,法海義龍”,如此則僧伽幸甚,佛教幸甚!
《提高僧伽素質的當務之急(夏金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