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教育初探
张玉姣
《佛学研究》 2009年第18期
一、 日本佛教教育的历史概述
公元6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日本佛教在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710—784)。当时以天皇为首的统治者非常重视佛教,佛教被用来提高天皇的权威,巩固中央集权。佛寺担当了传教和教育、研究的双重职责,其教育与研究以佛教义理为主。平安初期(794—1192)的828年,日本空海和尚在京都创办了“以一切种智、了知一切法、培养菩提心”的“综艺种智院”。空海早年留学唐朝长安学习佛法,回日本后得到天皇的支持在日本宣传真言宗。他本人擅长诗文书画,是“日本三笔”②之一。空海的“综艺种智院”招请僧俗教师讲授佛教及儒道二教。而且,针对当时学校只面向贵族上流社会开放的教育制度,他提出无论道俗贵贱,都可以入学受教。③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给予他们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这对后世日本发展平民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在日本教育史上也占有特殊的位置。
镰仓时期(1185—1333),带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发展迅速,另外还从中国传入了禅宗的临济、曹洞二宗。随着禅宗的传入和发展,中国的程朱新儒学(理学)也传入日本,为以后日本儒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江户时期(1603—1867),幕府提倡僧人专心研究教义和修行。出师、僧阶升级、担任住持等都与修学的资历密切结合。因此,这一时期佛教各派都很重视兴办教育事业,以满足宣传教义,研究教理,培养人才的多种需要。各宗掀起了办学之风,有些宗派在大的寺院办学。各宗建立了许多名称不同的教学设施,如净土宗的“檀林”、真宗东、西本愿寺两派的“学寮”、“学黉”、日莲宗的“谈林”、曹洞宗的“栴檀林”等。各派都出了一些著名的学僧,对本派所奉的教义在理论上进行解释、论证、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化。各派对修学的内容、修学的顺序与阶段、修学的时间及所获得的学位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一些学校,在近代发展为大学。
另外,江户中期以后对人的尊重和人本身是平等的观念日益发展,平民教育得到提倡。此时,在寺院发展起来的寺子屋成为进行平民教育的主要教育设施。寺子屋发源于室町时代后期(15世纪),是寺院开办的专门为平民子弟开设的初等教育机构。当时,寺院已经开始实行一定的世俗教育,许多武士家庭和少数平民家庭把子弟送到寺院。到了江户时代,武士子弟纷纷前往学者的私塾和幕府或藩设立的学校就学,只有平民子弟仍在寺院学习。因当时的大寺院主要致力于培养僧侣,实施这种世俗教育的一般是一些小寺院。随着庶民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就学儿童大量增加,小寺院已经难以全部容纳。为此,一些武士、浪人、神官、医生和有能力的庶民等开设了实施初等教育的民间教育机构,这些民间教育机构也被称为寺子屋。教育内容重视实用,进行读、写、算的教育。儿童通常六七岁入学,学到十至十三岁开始当学徒,学习年限一般为四五年。寺子屋的学费是“随意”交纳,即没钱人家可以送一盒饼干或扇子聊表心意,农家也可以送自家栽培的新鲜蔬菜,有钱人家才包红包。学费一年仅收两次,这也是“随意”。当时的老师算是一种“义工”,老师的回馈是世人的“尊敬”。而平民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则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公益回应”,有钱人家多包一点的话,没钱人家就不用担心孩子将来会是个文盲了。寺子屋在日本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治维新后日本普及小学与幕府末期寺子屋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明治五年颁布学制,以后在很短的时期内能够在全国开设小学,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江户时代寺子屋(私塾)的普及。”④幕府末期全国共有1万5千余所寺子屋。在江户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儿童的就学率就很高,据统计,1848—1860年,江户的平民子弟就学率已经达到了86%,一般小商店店主以上的家庭,其子女几乎100%都上了学。⑤寺子屋实际上起到了某种社会教育工作的功能。⑥
明治时期除寺子屋向近代的小学校转变以外,在幼儿教育领域还出现了“佛教保育”。在幼儿园和保育所里进行佛教教育,统称为“佛保园”,其教育称作“佛教保育”。1879年(明治12年)6月东京成立的福田会育儿院是日本佛保园的开端。此后,各地逐渐设佛保园。1929年,全国佛保园的联络机关“佛教保育协会”成立。战时一度瘫痪,1950年重建“日本佛教保育协会”。现有佛教系保育所2560所,幼儿园1696所,总计4256所。仅真宗本愿寺派承办的佛保园就达1000余所,曹洞宗、净土宗、真宗大谷派也均在500所以上。在现代的佛教宗立大学中还专门设有佛教保育专业。另外,明治后期开始创立的星期日学校是佛教教育机制的另一形式。1905年(明治38年)正式出版教材《佛教修身课本》。1911年(明治44年)高楠顺次郎编出《统一佛教星期日学校教案》。1931年至1935年是佛教星期日学校的大发展时期,战时蒙受很大损失,战后重有起色。1962年“全国青少年教化协议会”成立,着力于星期日学校的复兴、发展工作。日本佛教星期日学校已有2693所,较战前增长55%。⑦其中真宗本愿寺派名列榜首,有794座。
纵观日本历史可以发现佛教界办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而且佛教教育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寺院的出家人,而是广泛深入世俗社会,乃至大力推进了平民的教育。日本现代的佛教宗立大学多数都能找到其在古代的根源,可见佛教界办学对日本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日本当代佛教教育的特点
(一)办学历史悠久,宗派一脉相承
如上所述日本佛教界自古就有兴办教育的传统,而且各宗各派都比较热衷办学。追溯历史,现在很多佛教兴办的学校大都可以在古代找到它们的前身或源头。很多佛教宗派在古代创办的“学林”、“檀林”历经时代的变迁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学。
现在日本的佛教大学有31所,短期大学51所。佛教几大宗派都有自己的大学,其中真宗系大学共11所,居诸宗之首。另外还有各宗合办的大学。
真宗创办的大谷大学、龙谷大学历史都比较悠久。大谷大学位于京都,起源于1665年(宽文5年)东本愿寺子弟的修学道场“学寮”,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办学历史。1896年曾称“真宗大学”,1901年始采取文科大学的体制。1922年改称“大谷大学”。龙谷大学也是由真宗本愿寺派在京都创立的,最早始于1639年西本愿寺内的“学寮”。1875年正式成为本派的宗立学校。1922年发展为综合大学规模,称“龙谷大学”。
曹洞宗创办的驹泽大学地处东京,其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592年曹洞宗在江户骏河台设立的“学林”。1657年,中国的名僧陈道容曾将其命名为“施檀林”。1890年更名为“曹洞宗大学林”,1905年称“曹洞宗大学”。1913年校址迁至东京的驹泽地区,1925年更名为“驹泽大学”。该校以“信、诚、敬、爱”四纲为建校方针,贯穿着始祖道元“身心学道、行学一如”的观点。爱知学院大学地处名古屋,是曹洞宗于1934年初创办的专科学校。1950年发展为短期大学,1953年开格为四年制综合大学,主要传授禅家理论。
位于京都的花园大学起源于1872年临济宗妙心寺派创办的“般若林”。1894年为妙心寺派的普通学林高等部。1934年为临济学院专门学校。1898年在京都市右京区花园木什北町建筑新校舍。1903年,普通学林改称花园学林。1907年花园学林改称花园学院,设置高等部。1911年,花园学院高等部改称临济宗大学。1934年,临济宗大学改称临济学院专门学校。1949年升格为花园大学,并设置佛教学部(系)佛教科,1964年又设置佛教福祉学科。1966年,佛教学部(系)扩展为文学部(系),其中包括了佛教学、社会福祉、史学、国文等多门学科。1986年,专门开设了国际禅学研究所。
日莲宗系的立正大学位于东京。起源于1580年创设的“檀林”,后几经扩建,至1904年发展为日莲宗大学,1924年改称立正大学。现设佛教、文学、经济和经营4个学部,包括宗教学、佛教学、哲学、史学,英文、国文、社会、地理、经济、经营10个学科。学校的新生入学式和毕业结业式都举行法会。毕业会之后,佛教部学生还要举行向佛祖报告毕业的仪式。逢宗祖创宗纪念日、佛诞日、涅磐日、法难日时,佛教部学生要停课参加法会,其他学科的学生可自由参加。
净土宗系的佛教大学位于京都,其建学历史可追溯到日本江户时代于增上寺开设的“净土宗檀林”。1898年扩大为净土宗专门学院。1949年据新教育法令,改称佛教大学,由2个学部6个学科组成。文学部有佛教学、国文、英文、教育等四个学科;社会学部有社会福利、社会学两个学科。
真言宗系的高野山大学设在和歌山县高野山金刚峰寺,由高野山真言宗创立。1926年为高野山大学,1952年设大学院(研究生院)。单一学部文学部设密教学科、佛教学科和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又分为哲学、社会学、国文学、英文等四部分。其研究机构是密教文化研究所。
828年,日本空海和尚在京都创办的“综艺种智院”也发展成为现在的“种智院大学”。办学方针秉承了“综艺种智院”的宗旨,1898年为真言宗的高等中学校,后发展为真言宗京都大学,1949年改称“种智院大学”。是单学科大学,佛教学部佛教学科只设佛教学和密教…
《日本佛教教育初探(张玉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