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教育初探
張玉姣
《佛學研究》 2009年第18期
一、 日本佛教教育的曆史概述
公元6世紀,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對日本的曆史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①日本佛教在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追溯到奈良時代(710—784)。當時以天皇爲首的統治者非常重視佛教,佛教被用來提高天皇的權威,鞏固中央集權。佛寺擔當了傳教和教育、研究的雙重職責,其教育與研究以佛教義理爲主。平安初期(794—1192)的828年,日本空海和尚在京都創辦了“以一切種智、了知一切法、培養菩提心”的“綜藝種智院”。空海早年留學唐朝長安學習佛法,回日本後得到天皇的支持在日本宣傳真言宗。他本人擅長詩文書畫,是“日本叁筆”②之一。空海的“綜藝種智院”招請僧俗教師講授佛教及儒道二教。而且,針對當時學校只面向貴族上流社會開放的教育製度,他提出無論道俗貴賤,都可以入學受教。③招收平民子弟入學,給予他們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機會。這對後世日本發展平民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在日本教育史上也占有特殊的位置。
鐮倉時期(1185—1333),帶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發展迅速,另外還從中國傳入了禅宗的臨濟、曹洞二宗。隨著禅宗的傳入和發展,中國的程朱新儒學(理學)也傳入日本,爲以後日本儒學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江戶時期(1603—1867),幕府提倡僧人專心研究教義和修行。出師、僧階升級、擔任住持等都與修學的資曆密切結合。因此,這一時期佛教各派都很重視興辦教育事業,以滿足宣傳教義,研究教理,培養人才的多種需要。各宗掀起了辦學之風,有些宗派在大的寺院辦學。各宗建立了許多名稱不同的教學設施,如淨土宗的“檀林”、真宗東、西本願寺兩派的“學寮”、“學黉”、日蓮宗的“談林”、曹洞宗的“栴檀林”等。各派都出了一些著名的學僧,對本派所奉的教義在理論上進行解釋、論證、使之進一步系統化和深化。各派對修學的內容、修學的順序與階段、修學的時間及所獲得的學位都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其中一些學校,在近代發展爲大學。
另外,江戶中期以後對人的尊重和人本身是平等的觀念日益發展,平民教育得到提倡。此時,在寺院發展起來的寺子屋成爲進行平民教育的主要教育設施。寺子屋發源于室町時代後期(15世紀),是寺院開辦的專門爲平民子弟開設的初等教育機構。當時,寺院已經開始實行一定的世俗教育,許多武士家庭和少數平民家庭把子弟送到寺院。到了江戶時代,武士子弟紛紛前往學者的私塾和幕府或藩設立的學校就學,只有平民子弟仍在寺院學習。因當時的大寺院主要致力于培養僧侶,實施這種世俗教育的一般是一些小寺院。隨著庶民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就學兒童大量增加,小寺院已經難以全部容納。爲此,一些武士、浪人、神官、醫生和有能力的庶民等開設了實施初等教育的民間教育機構,這些民間教育機構也被稱爲寺子屋。教育內容重視實用,進行讀、寫、算的教育。兒童通常六七歲入學,學到十至十叁歲開始當學徒,學習年限一般爲四五年。寺子屋的學費是“隨意”交納,即沒錢人家可以送一盒餅幹或扇子聊表心意,農家也可以送自家栽培的新鮮蔬菜,有錢人家才包紅包。學費一年僅收兩次,這也是“隨意”。當時的老師算是一種“義工”,老師的回饋是世人的“尊敬”。而平民對孩子的教育觀念則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公益回應”,有錢人家多包一點的話,沒錢人家就不用擔心孩子將來會是個文盲了。寺子屋在日本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治維新後日本普及小學與幕府末期寺子屋的繁榮發展密不可分。“明治五年頒布學製,以後在很短的時期內能夠在全國開設小學,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江戶時代寺子屋(私塾)的普及。”④幕府末期全國共有1萬5千余所寺子屋。在江戶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區,兒童的就學率就很高,據統計,1848—1860年,江戶的平民子弟就學率已經達到了86%,一般小商店店主以上的家庭,其子女幾乎100%都上了學。⑤寺子屋實際上起到了某種社會教育工作的功能。⑥
明治時期除寺子屋向近代的小學校轉變以外,在幼兒教育領域還出現了“佛教保育”。在幼兒園和保育所裏進行佛教教育,統稱爲“佛保園”,其教育稱作“佛教保育”。1879年(明治12年)6月東京成立的福田會育兒院是日本佛保園的開端。此後,各地逐漸設佛保園。1929年,全國佛保園的聯絡機關“佛教保育協會”成立。戰時一度癱瘓,1950年重建“日本佛教保育協會”。現有佛教系保育所2560所,幼兒園1696所,總計4256所。僅真宗本願寺派承辦的佛保園就達1000余所,曹洞宗、淨土宗、真宗大谷派也均在500所以上。在現代的佛教宗立大學中還專門設有佛教保育專業。另外,明治後期開始創立的星期日學校是佛教教育機製的另一形式。1905年(明治38年)正式出版教材《佛教修身課本》。1911年(明治44年)高楠順次郎編出《統一佛教星期日學校教案》。1931年至1935年是佛教星期日學校的大發展時期,戰時蒙受很大損失,戰後重有起色。1962年“全國青少年教化協議會”成立,著力于星期日學校的複興、發展工作。日本佛教星期日學校已有2693所,較戰前增長55%。⑦其中真宗本願寺派名列榜首,有794座。
縱觀日本曆史可以發現佛教界辦教育的傳統由來已久,而且佛教教育的範圍也不僅僅局限在寺院的出家人,而是廣泛深入世俗社會,乃至大力推進了平民的教育。日本現代的佛教宗立大學多數都能找到其在古代的根源,可見佛教界辦學對日本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二、 日本當代佛教教育的特點
(一)辦學曆史悠久,宗派一脈相承
如上所述日本佛教界自古就有興辦教育的傳統,而且各宗各派都比較熱衷辦學。追溯曆史,現在很多佛教興辦的學校大都可以在古代找到它們的前身或源頭。很多佛教宗派在古代創辦的“學林”、“檀林”曆經時代的變遷非但沒有消失反而發展成爲現代化的大學。
現在日本的佛教大學有31所,短期大學51所。佛教幾大宗派都有自己的大學,其中真宗系大學共11所,居諸宗之首。另外還有各宗合辦的大學。
真宗創辦的大谷大學、龍谷大學曆史都比較悠久。大谷大學位于京都,起源于1665年(寬文5年)東本願寺子弟的修學道場“學寮”,迄今已有300余年的辦學曆史。1896年曾稱“真宗大學”,1901年始采取文科大學的體製。1922年改稱“大谷大學”。龍谷大學也是由真宗本願寺派在京都創立的,最早始于1639年西本願寺內的“學寮”。1875年正式成爲本派的宗立學校。1922年發展爲綜合大學規模,稱“龍谷大學”。
曹洞宗創辦的駒澤大學地處東京,其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592年曹洞宗在江戶駿河臺設立的“學林”。1657年,中國的名僧陳道容曾將其命名爲“施檀林”。1890年更名爲“曹洞宗大學林”,1905年稱“曹洞宗大學”。1913年校址遷至東京的駒澤地區,1925年更名爲“駒澤大學”。該校以“信、誠、敬、愛”四綱爲建校方針,貫穿著始祖道元“身心學道、行學一如”的觀點。愛知學院大學地處名古屋,是曹洞宗于1934年初創辦的專科學校。1950年發展爲短期大學,1953年開格爲四年製綜合大學,主要傳授禅家理論。
位于京都的花園大學起源于1872年臨濟宗妙心寺派創辦的“般若林”。1894年爲妙心寺派的普通學林高等部。1934年爲臨濟學院專門學校。1898年在京都市右京區花園木什北町建築新校舍。1903年,普通學林改稱花園學林。1907年花園學林改稱花園學院,設置高等部。1911年,花園學院高等部改稱臨濟宗大學。1934年,臨濟宗大學改稱臨濟學院專門學校。1949年升格爲花園大學,並設置佛教學部(系)佛教科,1964年又設置佛教福祉學科。1966年,佛教學部(系)擴展爲文學部(系),其中包括了佛教學、社會福祉、史學、國文等多門學科。1986年,專門開設了國際禅學研究所。
日蓮宗系的立正大學位于東京。起源于1580年創設的“檀林”,後幾經擴建,至1904年發展爲日蓮宗大學,1924年改稱立正大學。現設佛教、文學、經濟和經營4個學部,包括宗教學、佛教學、哲學、史學,英文、國文、社會、地理、經濟、經營10個學科。學校的新生入學式和畢業結業式都舉行法會。畢業會之後,佛教部學生還要舉行向佛祖報告畢業的儀式。逢宗祖創宗紀念日、佛誕日、涅磐日、法難日時,佛教部學生要停課參加法會,其他學科的學生可自由參加。
淨土宗系的佛教大學位于京都,其建學曆史可追溯到日本江戶時代于增上寺開設的“淨土宗檀林”。1898年擴大爲淨土宗專門學院。1949年據新教育法令,改稱佛教大學,由2個學部6個學科組成。文學部有佛教學、國文、英文、教育等四個學科;社會學部有社會福利、社會學兩個學科。
真言宗系的高野山大學設在和歌山縣高野山金剛峰寺,由高野山真言宗創立。1926年爲高野山大學,1952年設大學院(研究生院)。單一學部文學部設密教學科、佛教學科和人文學科。人文學科又分爲哲學、社會學、國文學、英文等四部分。其研究機構是密教文化研究所。
828年,日本空海和尚在京都創辦的“綜藝種智院”也發展成爲現在的“種智院大學”。辦學方針秉承了“綜藝種智院”的宗旨,1898年爲真言宗的高等中學校,後發展爲真言宗京都大學,1949年改稱“種智院大學”。是單學科大學,佛教學部佛教學科只設佛教學和密教…
《日本佛教教育初探(張玉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