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課程。
另外,還有諸宗聯合興辦的大學——大正大學。大正大學現校址分在東京、琦玉兩地,爲淨土宗、天臺宗、真言宗豐山派、真言宗智山派叁宗四派聯合創辦。因建于1926年的大正年間,故稱大正大學。佛教學部佛教學科包括佛教學、梵文學、天臺學、真言學和淨土教學;文學部包括哲學、史學、文學、社會學學科,設西洋哲學、宗教學、日本史、東洋史、英美文學、日本文學、社會學、社會福利課程。兩學部出版的學術刊物有《大正大學研究紀要》、《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叢》。研究機關是綜合佛教研究所,發表《研究年報》。校內的宗教活動有每星期叁的15分鍾法會和5分鍾的法話;6月第一個星期叁的“佛陀會”,佛誕、成道、初轉*輪、涅槃等節日的紀念法會,暑假以各本山爲基地,開辦“夏期研修道場”等。
足利工業大學位于枥木縣足利市。其前身是17個佛寺于1925年創辦的“足利實踐女學校”。1948年發展成月見丘高等女子學校。1960年開始增設男子部,1967年稱足利工業大學。設有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和建築學科,是北關東工業地區的開發研究中心。
佛教諸宗還創辦了多所女子大學。女子大學主要有真宗本願寺派創辦的“武藏野女子大學”(東京)、“京都女子大學”(京都)、 “相愛女子大學”(大阪);真宗大谷派創辦的光華女子大學(京都)、大谷女子大學(大阪)。
以上考察了幾所當代日本佛教大學的曆史沿革。可以說這些學校大都曆史悠久,盡管曆經時代的變遷多次更名或移址,但其傳承從未中斷過。從創辦伊始到如今發展爲現代化的綜合大學,他們始終與各自的佛教宗派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二)教育內容豐富,僧俗兼容並包
日本佛教學校在教育內容上並不僅局限于佛門僧侶教育,而是既有佛教教義、佛教理論的專門傳授,又開設多項符合現世社會職業需要的一般學科,體現出很強的社會適應性。
戰前的日本宗立大學,實施近似單一的佛教教育。即使設立一般學科,人數也很少。整個校園的宗教氣氛很濃,學生自身的佛教信仰及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水平相對較高。
戰後,這一狀況發生很大變化。各大學相應擴充規模,不僅加強了佛教學科,而且著重增加文、法、經、商、理等一般學部。前者多是僧籍出身的學生;後者以在家學生爲主。由于學生成分的改變,在家學生的激增,對佛教的認識、理解和關心程度也有很大差別,甚至有的學生存有誤解與偏見。針對這種情況,各宗立大學的教育基本分兩個方面。佛教學科和宗門學科的學生以樹立堅定的信仰,培養良好的僧風,提高佛教宗門造詣爲目的;一般學部⑧的學生以主攻各領域的專業知識爲主,佛教教育爲輔,他們可以自由地有選擇地汲取佛教信仰和知識。
在佛學教育方面佛教學校多自訂教科書,教授內容一般包括釋尊傳記、宗祖傳記、宗祖語錄、經典與說教、佛教與文化等項內容。另外還設有佛教音樂、佛教繪畫等課程。其突出特色是校內環境佛教色彩濃郁,各處懸挂佛像、宗祖像、名號、曼茶羅;設有宗教道場、宗教圖書館及有關佛教的視聽設備。學校定時定期舉辦佛事。如每日的早、晚課,每周的晨禮,定期參拜本山,邀請本宗僧侶講法話,在佛教節日如佛誕日、成道日、涅磐日、宗祖誕辰日及忌日等舉辦法會。而且,開學式、畢業式的宗教氣氛也很濃厚。
在一般學科教育方面,爲提高學生的適應社會能力、工作就職能力,某些職業如看護、商業、經營管理、技工、保育、調理等列入主要教育內容。女校教育則以家政、裁剪、服務、烹饪、牙科衛生爲主。除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同時側重依據佛教精神的人格陶冶和道德培養。如意志、情操、理性、道德、習慣、社會等的教育以及針對交通事故頻生的“尊重生命”的安全教育,培養人類豐富情感、提高藝術修養的音樂教育等等。
真宗系的大谷大學所授課程有真宗學科、佛教學科、哲學科、史學科、社會學科。該校每早上課前20分鍾,都要作早課,學生可自由參加。作爲學校的傳統,每月28日親鸾上人的“命日”,都要舉行紀念演講,由學校教授輪流擔任。真宗系的龍谷大學設文學部,包括佛教、哲學、文學、史學、社會學等學科。佛教學科除教授真宗學外,還有唯識、華嚴、天臺等教學。戰後增設經濟學部、經營學部、法學部及短期大學⑨。近年新開設理工、社會兩學部,開創了佛教大學設理工專業的先例。每日上課前有15分鍾的修行課。新生入學時要參拜本山,每年要召開數次宗教講演會。親鸾誕辰日及校慶日,學校停課,舉行各種佛事活動。真宗大谷派還于1976年建立了名古屋音樂大學,這是一所爲提高藝術的鑒賞、創作能力,多方位造就人才的專科高校,主要設器樂、聲樂、作曲等專業。
曹洞宗系的駒澤大學現包括佛教學部、文學部、經濟學部、法學部、經營學部,教授國文、英文、地理、曆史、社會、經濟、商業、經營、法律、政治l0個學科課程。所設的“耕雲館”每日定時舉行音樂法會。學生還要在校內的坐禅堂參禅。曹洞宗的愛知學院大學由文學部(宗教學科、心理學科、曆史學科)、法學部、商學部(商學科、經營學科)和牙科學部組成。另外還有經營研究所、商品學研究所、語言學研究所及電子計算中心。地處仙臺市的東北福利大學,以培養專門社會福利事業家爲辦學宗旨。1962年爲四年製大學,有社會福利、産業福利、社會教育、福利心理學等學科。1976年增設大學院⑩和社會福利學研究科。淨土宗系的佛教大學1967年開設大學院,1989年增設教育學部,將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幼兒教育和音樂教育理論列入主要課程。學校每朝15分鍾傳統的“朝賀法會”,佛教學科生必須出席,一般學生隨意參加。學校除在佛教節日舉行法會外,法然誕生日的“法然上人聖日法會”受到格外重視,佛教大學及淨土系的各校學生都要參拜總本山知恩院,參加音樂法會。另外,學校還每年一次爲在家學生舉行授戒會。由淨土宗僧長谷川良信(1890—1966)創立的淑德大學位于千葉市。長谷川良信是一位佛教社會事業的實踐家、教育家。他曾長年在大正大學社會事業科任教。1924年開設大乘女子學院,奠定了今日大乘淑德學園之基礎。1965年又創其上層教育機關淑德大學。這是一所只有社會福利學部社會福利學科的單科大學,以培養立志于人類開發、社會開發的專門人材爲教學宗旨。
由日蓮宗支派日蓮正宗新興教團創價學會于1971年在東京創辦的創價大學曆史雖相對較短,但影響力很大。其辦學宗旨基于池田大作的“尊重人性主義”,以“進行人性教育,開發英知、培養最高人性”作爲一切教學的基礎。創價大學現設經濟、法學、文學、經營、教育5個學部,包括經濟、法律、經營、英文、社會、教育、兒童教育7個學科。
以上是對日本幾所佛教宗立大學學科設置的介紹,在教育內容上日本現代的佛教大學大多數實現了從僧侶單科教育向僧俗並存的多學科教育的轉型。體現了日本佛教學校隨著時代的變遷對社會的適應性。而這種適應性也表現得很有原則,學校的宗旨依然遵循著佛教的教義,佛教教育也依然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即使是修習社會學科的在家學生在佛教氣氛濃厚的學校環境裏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陶,這對他們將來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及走上社會後的爲人處事也會産生有益的影響。可以說在現代日本佛教大學裏佛學教育與世俗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爲現實社會培養了實用性人才,又使得佛學教育發揚光大。其良好的社會效果及社會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叁)教育體製完備,研究隊伍龐大
隨著佛教組織經濟實力的增長,各宗所建的各種教育設施遍及日本的都道府縣,擁有自幼兒園直至大學的龐大教育網絡。學校規格可分爲大學、短期大學、專修學院、高等學校(高中)、中學校(初中)、小學校及一些職業專科學校。
幼兒時期的佛教教育在“佛保園”裏進行。青少年時期的佛教教育機構有小學、中學、高校。已工作的社會人還可以到星期日學校學習。現在由佛教界創立的小學有l0所,占宗教系小學校的11%,私立學校的6%;中學校44所,占宗教系中學的21%,私立學校的8%;高校113所,占宗教系高校的34%,私立學校的9%,總計其教育設施占全宗教私立學校的26%,私立學校的8.6%。其中,屬真宗本願寺派、大谷派、淨土宗、曹洞宗、日蓮宗較多。
爲振興佛教教育,日本佛教各宗還成立了促進學校間相互交流的機構。如真宗本願寺派組織龍谷綜合學園,並設宗門學校委員會,其宗旨是貫徹宗教教育方針、發揮本宗學校特色;聯絡及協調各校的關系。曹洞宗的“宗立學校振興會”著重從發揚各校校風,交換有關情況,推進各校教職員的相互交流與提高,輔導各校的學生以期提高本宗的教育水平。
宗立大學既是佛教界實施綜合教育的高等學府,又是從事佛學研究的重要陣地。各宗立大學都設有佛學研究的相關研究機構。真宗系的大谷大學設有“大谷大學佛教史學會”、“大谷大學佛教學會”等。會長由校長兼任,著重進行真宗學、佛教學、佛教史學及哲學、文學的研究,發行《大谷學報》(季刊)和《大谷大學研究年報》。龍谷大學所屬的研究所主要有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學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和宗教法研究所。佛教文化研究所建于1961年,包括西域文化研究會、佛典翻譯研究會、大藏經學術用語研究會,著重進行佛教文化及有關領域的綜合研究,主要項目有日本的近世佛教、中國佛教史籍、敦煌經本及淨土經論的研究。其成果刊登在《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年刊)上。佛教文學研究所于每年召開“佛教文學研究所大會”…
《日本佛教教育初探(張玉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