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日本佛教教育初探(张玉姣)▪P2

  ..续本文上一页学课程。

  另外,还有诸宗联合兴办的大学——大正大学。大正大学现校址分在东京、琦玉两地,为净土宗、天台宗、真言宗丰山派、真言宗智山派三宗四派联合创办。因建于1926年的大正年间,故称大正大学。佛教学部佛教学科包括佛教学、梵文学、天台学、真言学和净土教学;文学部包括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学科,设西洋哲学、宗教学、日本史、东洋史、英美文学、日本文学、社会学、社会福利课程。两学部出版的学术刊物有《大正大学研究纪要》、《大正大学大学院研究论丛》。研究机关是综合佛教研究所,发表《研究年报》。校内的宗教活动有每星期三的15分钟法会和5分钟的法话;6月第一个星期三的“佛陀会”,佛诞、成道、初转*轮、涅槃等节日的纪念法会,暑假以各本山为基地,开办“夏期研修道场”等。

  足利工业大学位于枥木县足利市。其前身是17个佛寺于1925年创办的“足利实践女学校”。1948年发展成月见丘高等女子学校。1960年开始增设男子部,1967年称足利工业大学。设有机械工学科、电气工学科和建筑学科,是北关东工业地区的开发研究中心。

  佛教诸宗还创办了多所女子大学。女子大学主要有真宗本愿寺派创办的“武藏野女子大学”(东京)、“京都女子大学”(京都)、 “相爱女子大学”(大阪);真宗大谷派创办的光华女子大学(京都)、大谷女子大学(大阪)。

  以上考察了几所当代日本佛教大学的历史沿革。可以说这些学校大都历史悠久,尽管历经时代的变迁多次更名或移址,但其传承从未中断过。从创办伊始到如今发展为现代化的综合大学,他们始终与各自的佛教宗派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二)教育内容丰富,僧俗兼容并包

  日本佛教学校在教育内容上并不仅局限于佛门僧侣教育,而是既有佛教教义、佛教理论的专门传授,又开设多项符合现世社会职业需要的一般学科,体现出很强的社会适应性。

  战前的日本宗立大学,实施近似单一的佛教教育。即使设立一般学科,人数也很少。整个校园的宗教气氛很浓,学生自身的佛教信仰及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水平相对较高。

  战后,这一状况发生很大变化。各大学相应扩充规模,不仅加强了佛教学科,而且着重增加文、法、经、商、理等一般学部。前者多是僧籍出身的学生;后者以在家学生为主。由于学生成分的改变,在家学生的激增,对佛教的认识、理解和关心程度也有很大差别,甚至有的学生存有误解与偏见。针对这种情况,各宗立大学的教育基本分两个方面。佛教学科和宗门学科的学生以树立坚定的信仰,培养良好的僧风,提高佛教宗门造诣为目的;一般学部⑧的学生以主攻各领域的专业知识为主,佛教教育为辅,他们可以自由地有选择地汲取佛教信仰和知识。

  在佛学教育方面佛教学校多自订教科书,教授内容一般包括释尊传记、宗祖传记、宗祖语录、经典与说教、佛教与文化等项内容。另外还设有佛教音乐、佛教绘画等课程。其突出特色是校内环境佛教色彩浓郁,各处悬挂佛像、宗祖像、名号、曼茶罗;设有宗教道场、宗教图书馆及有关佛教的视听设备。学校定时定期举办佛事。如每日的早、晚课,每周的晨礼,定期参拜本山,邀请本宗僧侣讲法话,在佛教节日如佛诞日、成道日、涅磐日、宗祖诞辰日及忌日等举办法会。而且,开学式、毕业式的宗教气氛也很浓厚。

  在一般学科教育方面,为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工作就职能力,某些职业如看护、商业、经营管理、技工、保育、调理等列入主要教育内容。女校教育则以家政、裁剪、服务、烹饪、牙科卫生为主。除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侧重依据佛教精神的人格陶冶和道德培养。如意志、情操、理性、道德、习惯、社会等的教育以及针对交通事故频生的“尊重生命”的安全教育,培养人类丰富情感、提高艺术修养的音乐教育等等。

  真宗系的大谷大学所授课程有真宗学科、佛教学科、哲学科、史学科、社会学科。该校每早上课前20分钟,都要作早课,学生可自由参加。作为学校的传统,每月28日亲鸾上人的“命日”,都要举行纪念演讲,由学校教授轮流担任。真宗系的龙谷大学设文学部,包括佛教、哲学、文学、史学、社会学等学科。佛教学科除教授真宗学外,还有唯识、华严、天台等教学。战后增设经济学部、经营学部、法学部及短期大学⑨。近年新开设理工、社会两学部,开创了佛教大学设理工专业的先例。每日上课前有15分钟的修行课。新生入学时要参拜本山,每年要召开数次宗教讲演会。亲鸾诞辰日及校庆日,学校停课,举行各种佛事活动。真宗大谷派还于1976年建立了名古屋音乐大学,这是一所为提高艺术的鉴赏、创作能力,多方位造就人才的专科高校,主要设器乐、声乐、作曲等专业。

  曹洞宗系的驹泽大学现包括佛教学部、文学部、经济学部、法学部、经营学部,教授国文、英文、地理、历史、社会、经济、商业、经营、法律、政治l0个学科课程。所设的“耕云馆”每日定时举行音乐法会。学生还要在校内的坐禅堂参禅。曹洞宗的爱知学院大学由文学部(宗教学科、心理学科、历史学科)、法学部、商学部(商学科、经营学科)和牙科学部组成。另外还有经营研究所、商品学研究所、语言学研究所及电子计算中心。地处仙台市的东北福利大学,以培养专门社会福利事业家为办学宗旨。1962年为四年制大学,有社会福利、产业福利、社会教育、福利心理学等学科。1976年增设大学院⑩和社会福利学研究科。净土宗系的佛教大学1967年开设大学院,1989年增设教育学部,将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和音乐教育理论列入主要课程。学校每朝15分钟传统的“朝贺法会”,佛教学科生必须出席,一般学生随意参加。学校除在佛教节日举行法会外,法然诞生日的“法然上人圣日法会”受到格外重视,佛教大学及净土系的各校学生都要参拜总本山知恩院,参加音乐法会。另外,学校还每年一次为在家学生举行授戒会。由净土宗僧长谷川良信(1890—1966)创立的淑德大学位于千叶市。长谷川良信是一位佛教社会事业的实践家、教育家。他曾长年在大正大学社会事业科任教。1924年开设大乘女子学院,奠定了今日大乘淑德学园之基础。1965年又创其上层教育机关淑德大学。这是一所只有社会福利学部社会福利学科的单科大学,以培养立志于人类开发、社会开发的专门人材为教学宗旨。

  由日莲宗支派日莲正宗新兴教团创价学会于1971年在东京创办的创价大学历史虽相对较短,但影响力很大。其办学宗旨基于池田大作的“尊重人性主义”,以“进行人性教育,开发英知、培养最高人性”作为一切教学的基础。创价大学现设经济、法学、文学、经营、教育5个学部,包括经济、法律、经营、英文、社会、教育、儿童教育7个学科。

  以上是对日本几所佛教宗立大学学科设置的介绍,在教育内容上日本现代的佛教大学大多数实现了从僧侣单科教育向僧俗并存的多学科教育的转型。体现了日本佛教学校随着时代的变迁对社会的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也表现得很有原则,学校的宗旨依然遵循着佛教的教义,佛教教育也依然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即使是修习社会学科的在家学生在佛教气氛浓厚的学校环境里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陶,这对他们将来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及走上社会后的为人处事也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可以说在现代日本佛教大学里佛学教育与世俗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为现实社会培养了实用性人才,又使得佛学教育发扬光大。其良好的社会效果及社会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教育体制完备,研究队伍庞大

  随着佛教组织经济实力的增长,各宗所建的各种教育设施遍及日本的都道府县,拥有自幼儿园直至大学的庞大教育网络。学校规格可分为大学、短期大学、专修学院、高等学校(高中)、中学校(初中)、小学校及一些职业专科学校。

  幼儿时期的佛教教育在“佛保园”里进行。青少年时期的佛教教育机构有小学、中学、高校。已工作的社会人还可以到星期日学校学习。现在由佛教界创立的小学有l0所,占宗教系小学校的11%,私立学校的6%;中学校44所,占宗教系中学的21%,私立学校的8%;高校113所,占宗教系高校的34%,私立学校的9%,总计其教育设施占全宗教私立学校的26%,私立学校的8.6%。其中,属真宗本愿寺派、大谷派、净土宗、曹洞宗、日莲宗较多。

  为振兴佛教教育,日本佛教各宗还成立了促进学校间相互交流的机构。如真宗本愿寺派组织龙谷综合学园,并设宗门学校委员会,其宗旨是贯彻宗教教育方针、发挥本宗学校特色;联络及协调各校的关系。曹洞宗的“宗立学校振兴会”着重从发扬各校校风,交换有关情况,推进各校教职员的相互交流与提高,辅导各校的学生以期提高本宗的教育水平。

  宗立大学既是佛教界实施综合教育的高等学府,又是从事佛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各宗立大学都设有佛学研究的相关研究机构。真宗系的大谷大学设有“大谷大学佛教史学会”、“大谷大学佛教学会”等。会长由校长兼任,着重进行真宗学、佛教学、佛教史学及哲学、文学的研究,发行《大谷学报》(季刊)和《大谷大学研究年报》。龙谷大学所属的研究所主要有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学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宗教法研究所。佛教文化研究所建于1961年,包括西域文化研究会、佛典翻译研究会、大藏经学术用语研究会,着重进行佛教文化及有关领域的综合研究,主要项目有日本的近世佛教、中国佛教史籍、敦煌经本及净土经论的研究。其成果刊登在《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年刊)上。佛教文学研究所于每年召开“佛教文学研究所大会”…

《日本佛教教育初探(张玉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