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之教育内容管窥(杜钢)

  印光大师之教育内容管窥

  杜钢

  《法音》

  

   印光大师作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一代宗师,其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体系主要是由道德伦常、因果报应与净土法门这三大部分所组成。这些教育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中佛教信众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体现出浓厚的净土宗教育的特色,从而将佛教信众的世俗生活与对净土法门的如理修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契理契机,简便易行,这也使得印光大师的教育主张得到了广大佛教信众的接受和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印光大师所阐扬的教育内容体系对我们当今的佛教教育而言,仍是具有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的。

   印光大师的道德伦常教育

   在印光大师的教育体系中,道德伦常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它也是印光大师教育内容中入世色彩最为浓厚的地方。印光大师所主张的道德伦常,与孔孟正统儒家所主张的道德伦常的内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主要包括了人们在日常家庭生活与社会活动中所应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一系列基本道德规范和伦理规则。印光大师将道德伦常的修习,视作是佛教行者修学佛法、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所不能须臾脱离的根本和基址,倘若佛教行者不对世俗社会中所普遍遵循的道德伦常等加以勉力修习,那么其在佛法以及在净土法门的修学上最终都将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一无所成。他为此讲道:“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1]又言:“凡学佛修净业之人,必须力敦伦常,恪尽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主仁仆忠,唯其无愧天职,方立学佛基址。”[2]众所周知,人之所以为人,首先是要讲道德伦常,没有了道德伦常,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进而言之,一个人倘若希望修行成佛,首先也是要成人,要具备作为人所应具备的一系列基本伦理道德素养,如果丧失了这些基本的伦理道德素养,那么也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更遑论证道成佛了。印光大师深明此理,因此,他要求佛教行者应当不断积累和具备世人所共需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伦常等人格素养的基本要素。具体而言,这些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诚实、勤俭、谦恭、仁慈等等。印光大师认为,如果佛教行者在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过程中能够真正对如上一些基本的道德伦常要素做到笃实修习和奉行,那么其也就可称为是“敦伦尽分”的善人了,这样的人修学净土法门,最终必定可以获得成功。反之,若有佛教行者虽然终日口中念佛不断,但却于自己分内应尽的人伦道德等义务均不加以信守奉行,其最终也还是不能往生,这并不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对此类众生进行摄受,而是因其在人伦道德等方面的心行与佛心背道而驰所致。即所谓:“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3]

   在道德伦常的修习上,印光大师大力主张佛教行者应当真修实干、反察自省、积微惕厉,躬行实践,能如是笃实持久地修习下去,才能终有所成,获得修学佛法的真实利益。他为此讲道:“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如是之人,名为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圣贤之学,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始。况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乎。”[4]可见,印光大师在道德伦常修习的问题上,还是恪守其一贯所坚持的“务求真修实干,切忌弄虚作假”的基本教育原则,主张佛教行者于此修学必须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如此方可契入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的般若妙道,否则只能是离道日远,难得实益。与此同时,印光大师还指出,佛教行者修习道德伦常亦当于起心动念、细微幽暗之处恒常反察自省,无有丝毫疏忽懈怠,渐次积功累德。那么,这样的人也就可以称为善人了,善人念佛,自然可以事半功倍,成果显著,也便可以获得念佛的真实利益。他为此讲道:“修善去恶,尤须在起心动念处,认真省察,笃实扩充而克除之。战兢惕厉,毋或怠忽,是为善人。善人念佛,方能得念佛之真实利益。如基址巩固,万丈高楼,自可随意建造矣。”[5]此外,印光大师也强调佛教行者在修习道德伦常时,还应当心存善念,勉力行善,倘若自身能力有限,不能亲自为善,亦当对他人所做善事真心赞叹,随喜功德。如果自己不能为善,反对他人行善嘲讽奚落,心存妒忌,则成无耻奸恶之小人行径,决定自取苦果。即所谓:“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决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钓誉。此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6]基于此,印光大师主张佛教行者应当虚怀若谷,谦卑大度,韬光养晦,躬行实践,决计不可自作聪明,自高自大,夸夸其谈,尖酸刻薄。能做到前者,则其学养人品,自可渐次提高,超凡脱俗;若如后者,则其品格学识、心胸气度,自然低陋浅薄,难成大器,而其人生际遇也必定会崎岖坎坷,充满缺憾。即所谓:“卑以自牧,韬光潜耀,上效古人,躬行实践。能如是,则其学其品,便可高出流辈。每每聪明人,均属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绝无涵蓄。其人非坎坷终身,必少年夭折。”[7]

   印光大师的因果报应教育

   在印光大师的教育体系中,因果报应居于枢纽地位,是其教育内容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印光大师本人对因果报应学说极其重视,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我们可以屡屡看到他对因果报应的阐述和解读。通过对因果报应的阐释,印光大师将其所主张的道德伦常等世间法层面上的教育内容与净土法门等出世间法层面上的教育内容有机联合贯通起来,从而将三者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印光大师指出:“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8]印光大师认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根本原理,可用心性之理来完全统摄;而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一切事态,则可用因果来完全统摄。究极而论,佛陀与众生在心性上其实并无二异,而佛陀证得涅槃,众生沉沦生死,其中的原因并不在于两者在心性上存在着优劣差异,而是在于其各自于因地时的修持不同,因而在果地的受用便各不相同。因此,心性与因果之间乃是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两者本是一体,只是一隐一显而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任一。凡是大明心性之理的圣贤,必定会深信因果,并对之大力崇扬,而凡夫众生倘若亦能够深信因果,依因起修,终究也必定会超凡入圣,证得佛果。这乃是宇宙天地间的一大公理,势必如此。基于此,印光大师强调:“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由其知有因果也,则必趋吉避凶,改过迁善,闲邪存诚,克己复礼,冀入圣贤之域,期登极乐之邦。上焉者安而行之,中焉者利而行之,下焉者勉强而行之,同得格物欲以显良知,出迷途以登觉岸。于以知圣贤佛菩萨,参赞化育之道,其原始要终,不外因果二字。而为天下古今治乱持危,淑身觉世,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一大根据。”[9]这里,印光大师指出,对因果律的阐扬乃是古往今来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圣贤们在其自身成圣证道后,又去教化度脱凡夫众生的最为根本的权巧手段和方式。只有当凡夫众生对于因果律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信解后,才能按其自身资质禀赋的不同,分别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自觉自愿地修身养性、止恶修善,以期趋吉避凶、超凡脱俗、成贤入圣、了生脱死,直至证道成佛。可见,因果乃是一切“圣贤佛菩萨”参赞化育之要道,亦是天下古今一切社会平乱治安、觉世牖民以及众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的根本依据。此外,印光大师还指出:“无因果,无有后世,则尧桀同归于尽,谁肯孜孜修持,以求身后之虚名乎。以实我已无,虚名何用。由兹善无以劝,恶无以惩。”[10]由此,印光大师强调:“格物致知,慎独克念,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从凡夫地,乃至成圣作佛,均不可离。孔子以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为忧。如来所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一一皆是因果。若无因果,则人与禽兽无异矣,可妄说乎。”[11]可见,在印光大师看来,因果律乃是宇宙天地间客观存在的公理和规律,从凡夫直至成圣成佛,所做一切修持,均不可脱离因果。倘无因果报应,则行善施恶均得同一结果,而古往今来一切孜孜以求,不畏艰辛修学成圣、成佛之道的人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亦是毫无意义,如此,则无人再肯行正道,修善法,从兹随顺物欲私心,肆意施恶享乐。这样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善无以劝,恶无以惩”,从而导致善举日稀,恶行泛滥,人心败坏,世道危乱。而人若不讲因果,则其所作所为,所感所应,几于禽兽无异,人伦之道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

   印光大师的净土法门教育

   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因此,净土法门也就自然成为其教育内容中特有性组成部分。…

《印光大师之教育内容管窥(杜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