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印光大师指出:“如来出世,说法度生,原欲一切众生,直下了生脱死,亲证无上觉道而已。但以众生根机不等,不能究竟畅佛本怀。只得随顺机宜,循循善诱。大根则称性直谈,为说佛乘,令其即生圆证佛果;……次则为说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令其渐次修习、渐次证果;又其次则为说五戒十善,令其不堕恶道,受人天身,渐种善根,随其所种善根大小,将来于三乘法中,随宿善力,发诸现行。或依菩萨乘,修六度万行,而得亲证法身;或依缘觉、声闻乘,悟十二因缘及四谛法,而得断惑证真。此诸法门,虽则大小不同,顿渐各异,然一一皆须自己修习力深,断惑证真,方可超出轮回,了生脱死。若三界内见思二惑,丝毫未尽,则生死根本,未能斩断,纵令定慧力深,依旧无由解脱。”[12]又言:“况既受胎阴,触境生着。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13]由印光大师的上述论述中,不难发现,他认为,诸佛如来之所以出兴于世,宣说佛法,普度众生的根本目的,即是为了一切众生都能够以最快捷的速度解脱生死,证得涅槃。但因众生各自先天的根机禀质不尽相同,佛陀不得不随顺机宜,应机施教,广说无量法门。统而言之,佛所说无量法门可概括为佛乘、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天人乘等五乘法门,而不同根机禀赋的众生各自选择适合其自身条件的相应法门,并以不同的速度渐次断尽烦恼业障,了生脱死,究竟成佛。但这五乘法门均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修学者都是完全依靠自己修学佛法的自力逐渐断惑证真,解脱生死,证得佛道的。如此一来,倘若修学者倾尽一生之力,刻苦修学上述种种法门,却仍未能将见惑、思惑等烦恼业障彻底断除干净的话,即使是其在佛法修学上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且具足很深的定力与慧力,仍然还是无法出离三界六道,解脱生死轮回。况且待至其再一受生,无论是原来根机禀赋高的还是根机禀赋低的佛教修学者,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将会因境生执,迷昧自心,再想继续修学佛法,解脱生死,则更是难上加难了。由此,印光大师认为,如上种种完全依靠自力修学,断除烦恼业障,解脱生死,证得佛道的佛教法门因其在修学上的极其艰难,故其对修学对象的要求十分特殊,依之修学并能够在一生之中断尽烦恼业障,解脱生死的佛教行者更是微乎其微,所以这些法门并不能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佛法修学者,因而也难以完全舒畅佛陀普度众生的本怀。
基于此,印光大师认为,正是由于上述种种依靠自力修学的佛教法门难以普摄一切根机的修学者,令其在业障烦恼未能完全断尽的情况下也能够即生解脱生死,因此,佛陀才特别宣讲出净土法门这一殊胜的佛教法门,以促使所有修学佛法的众生,无论其业障烦恼断尽与否,首先都能够尽其一生解脱生死轮回。净土法门正是具有这一特殊优势的佛教法门,而佛教行者修学净土法门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一特殊成效,这主要是依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慈悲愿力,即佛力的加持才得以实现的。印光大师为此讲道:“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普被三根,等摄凡圣。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有教无类,生正信者,咸得实益;即生了办,具烦惑者,亦预圣流。犹大海之普纳百川,若太虚之遍含万象。”[14]又言:“净土法门,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娑婆苦恼众生,是故较余门得果为易也。”[15]这里,印光大师指出,净土法门乃是佛教中的一大特别法门,其可以适合一切根机禀赋的佛教行者修学,不管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上至佛教修学的最高位菩萨——等觉菩萨,下至犯下五逆十恶重罪的罪孽最为深重的凡夫,只要是能够对净土法门真正生起信愿,并尽其一生之力专心持诵佛号,则无一例外,均可证成就。由此,印光大师强调:“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实诸佛圆满菩提,成始成终之道,亦众生仗佛慈力即生了脱之法。其理甚深,其事甚易,故致人多未能识其底蕴。或求人天福报,不敢直下承当;或舍信愿求生,专看念佛是谁。遂将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特立仗佛慈力即生高预莲池海会之法,仍成自力。以既无信愿,纵令亲见是谁,亦只是大彻大悟而已。倘烦惑未尽,则依旧轮回,浊恶境缘,迷失者多。欲了生死,当在驴年。可不哀哉!”[16]印光大师在这里指出,净土法门理深事易,其所涵盖的内容大而无边,可广摄佛教一切法门、行门,乃大畅诸佛普度众生本怀的特殊法门,亦是众生了生脱死的高妙法门,因而,很多佛教修学者对这一法门的本质理体是难以完全悟解透彻的。鉴于此,佛教行者修学净土法门应当以尽此一生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为核心目标,而不应将其当作换取人天福报的资本,或是以希求凭借念佛行持而得到类似禅宗大彻大悟式的境界为矢的,如此即使所愿得遂,倘若烦恼业障仍未断尽,及其再一受生,多数均会迷昧自心,还是要轮转生死,难以出离,其解脱之期则更加遥不可及了。
结 语
总之,印光大师认为,佛教行者应当将对世间教育内容与出世间教育内容的修学来同等对待,不可偏废一方。他强调,倘若佛教行者修学好了诸如道德伦常等世间法层面上的教育内容,也便为其更好地修学净土法门等出世间层面上的教育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若舍弃对世间法层面上教育内容的踏实修学,而一味地追求对所谓出世间层面上教育内容的孤立修学,则成为一种舍本逐末式的愚痴行径,无异于缘木求鱼,也终将是事与愿违、劳而无功。与此同时,印光大师还主张,因果报应乃是介于世间教育与出世间教育之间的一种具有中介和枢纽地位的关键性教育内容,佛教行者惟有对因果律这一关键性教育内容来加以真实修学,方能最终将道德伦常等世间法层面上的教育内容与净土法门等出世间法层面上的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从而获得修学佛法的切实利益。此外,这里还应指出的是,在印光大师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体系中,无论是居于基础性地位的道德伦常教育,还是居于关键和枢纽地位的因果报应教育,归根结底,最终都是为了促成佛教行者修学净土法门获得成功这一目标来服务的,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净土法门应当算得上是印光大师教育内容体系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
【注 释】
[1]《印光法师文钞三编》第二卷:复蔡契诚居士书三。
[2]《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第三卷:吴淞佛教居士林发隐序。
[3]《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卷:一函遍复。
[4]《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第二卷:复马契西居士书一。
[5]《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下卷:涵江三江口仙庆寺净业社缘起。
[6]《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卷:一函遍复。
[7]《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卷:复徐书镛居士书。
[8]《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第一卷:与佛学报馆书(节录)。
[9]《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下卷:历史感应统纪序。
[10] [11]《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下卷: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
[12]《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第一卷:与陈锡周居士书。
[13]《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第二卷:净土决疑论。
[14]《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下卷:念佛恳辞序。
[15]《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第二卷: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16]《印光法师文钞三编》第三卷: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发刊序。
《印光大师之教育内容管窥(杜钢)》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