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之教育內容管窺(杜鋼)▪P2

  ..續本文上一頁印光大師指出:“如來出世,說法度生,原欲一切衆生,直下了生脫死,親證無上覺道而已。但以衆生根機不等,不能究竟暢佛本懷。只得隨順機宜,循循善誘。大根則稱性直談,爲說佛乘,令其即生圓證佛果;……次則爲說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令其漸次修習、漸次證果;又其次則爲說五戒十善,令其不墮惡道,受人天身,漸種善根,隨其所種善根大小,將來于叁乘法中,隨宿善力,發諸現行。或依菩薩乘,修六度萬行,而得親證法身;或依緣覺、聲聞乘,悟十二因緣及四谛法,而得斷惑證真。此諸法門,雖則大小不同,頓漸各異,然一一皆須自己修習力深,斷惑證真,方可超出輪回,了生脫死。若叁界內見思二惑,絲毫未盡,則生死根本,未能斬斷,縱令定慧力深,依舊無由解脫。”[12]又言:“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著。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迷者多。上根猶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了生脫死,豈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叁根,暢佛本懷。”[13]由印光大師的上述論述中,不難發現,他認爲,諸佛如來之所以出興于世,宣說佛法,普度衆生的根本目的,即是爲了一切衆生都能夠以最快捷的速度解脫生死,證得涅槃。但因衆生各自先天的根機禀質不盡相同,佛陀不得不隨順機宜,應機施教,廣說無量法門。統而言之,佛所說無量法門可概括爲佛乘、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天人乘等五乘法門,而不同根機禀賦的衆生各自選擇適合其自身條件的相應法門,並以不同的速度漸次斷盡煩惱業障,了生脫死,究竟成佛。但這五乘法門均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修學者都是完全依靠自己修學佛法的自力逐漸斷惑證真,解脫生死,證得佛道的。如此一來,倘若修學者傾盡一生之力,刻苦修學上述種種法門,卻仍未能將見惑、思惑等煩惱業障徹底斷除幹淨的話,即使是其在佛法修學上已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並且具足很深的定力與慧力,仍然還是無法出離叁界六道,解脫生死輪回。況且待至其再一受生,無論是原來根機禀賦高的還是根機禀賦低的佛教修學者,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將會因境生執,迷昧自心,再想繼續修學佛法,解脫生死,則更是難上加難了。由此,印光大師認爲,如上種種完全依靠自力修學,斷除煩惱業障,解脫生死,證得佛道的佛教法門因其在修學上的極其艱難,故其對修學對象的要求十分特殊,依之修學並能夠在一生之中斷盡煩惱業障,解脫生死的佛教行者更是微乎其微,所以這些法門並不能普遍適用于所有的佛法修學者,因而也難以完全舒暢佛陀普度衆生的本懷。

   基于此,印光大師認爲,正是由于上述種種依靠自力修學的佛教法門難以普攝一切根機的修學者,令其在業障煩惱未能完全斷盡的情況下也能夠即生解脫生死,因此,佛陀才特別宣講出淨土法門這一殊勝的佛教法門,以促使所有修學佛法的衆生,無論其業障煩惱斷盡與否,首先都能夠盡其一生解脫生死輪回。淨土法門正是具有這一特殊優勢的佛教法門,而佛教行者修學淨土法門之所以能夠得到這一特殊成效,這主要是依靠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慈悲願力,即佛力的加持才得以實現的。印光大師爲此講道:“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普被叁根,等攝凡聖。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有教無類,生正信者,鹹得實益;即生了辦,具煩惑者,亦預聖流。猶大海之普納百川,若太虛之遍含萬象。”[14]又言:“淨土法門,不論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農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習。由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娑婆苦惱衆生,是故較余門得果爲易也。”[15]這裏,印光大師指出,淨土法門乃是佛教中的一大特別法門,其可以適合一切根機禀賦的佛教行者修學,不管出家在家,士農工商,老幼男女,貴賤賢愚,上至佛教修學的最高位菩薩——等覺菩薩,下至犯下五逆十惡重罪的罪孽最爲深重的凡夫,只要是能夠對淨土法門真正生起信願,並盡其一生之力專心持誦佛號,則無一例外,均可證成就。由此,印光大師強調:“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實諸佛圓滿菩提,成始成終之道,亦衆生仗佛慈力即生了脫之法。其理甚深,其事甚易,故致人多未能識其底蘊。或求人天福報,不敢直下承當;或舍信願求生,專看念佛是誰。遂將如來普爲一切上聖下凡特立仗佛慈力即生高預蓮池海會之法,仍成自力。以既無信願,縱令親見是誰,亦只是大徹大悟而已。倘煩惑未盡,則依舊輪回,濁惡境緣,迷失者多。欲了生死,當在驢年。可不哀哉!”[16]印光大師在這裏指出,淨土法門理深事易,其所涵蓋的內容大而無邊,可廣攝佛教一切法門、行門,乃大暢諸佛普度衆生本懷的特殊法門,亦是衆生了生脫死的高妙法門,因而,很多佛教修學者對這一法門的本質理體是難以完全悟解透徹的。鑒于此,佛教行者修學淨土法門應當以盡此一生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爲核心目標,而不應將其當作換取人天福報的資本,或是以希求憑借念佛行持而得到類似禅宗大徹大悟式的境界爲矢的,如此即使所願得遂,倘若煩惱業障仍未斷盡,及其再一受生,多數均會迷昧自心,還是要輪轉生死,難以出離,其解脫之期則更加遙不可及了。

   結 語

   總之,印光大師認爲,佛教行者應當將對世間教育內容與出世間教育內容的修學來同等對待,不可偏廢一方。他強調,倘若佛教行者修學好了諸如道德倫常等世間法層面上的教育內容,也便爲其更好地修學淨土法門等出世間層面上的教育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若舍棄對世間法層面上教育內容的踏實修學,而一味地追求對所謂出世間層面上教育內容的孤立修學,則成爲一種舍本逐末式的愚癡行徑,無異于緣木求魚,也終將是事與願違、勞而無功。與此同時,印光大師還主張,因果報應乃是介于世間教育與出世間教育之間的一種具有中介和樞紐地位的關鍵性教育內容,佛教行者惟有對因果律這一關鍵性教育內容來加以真實修學,方能最終將道德倫常等世間法層面上的教育內容與淨土法門等出世間法層面上的教育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融會貫通,從而獲得修學佛法的切實利益。此外,這裏還應指出的是,在印光大師所主張的教育內容體系中,無論是居于基礎性地位的道德倫常教育,還是居于關鍵和樞紐地位的因果報應教育,歸根結底,最終都是爲了促成佛教行者修學淨土法門獲得成功這一目標來服務的,從這一意義上而言,淨土法門應當算得上是印光大師教育內容體系中最爲核心的組成部分。

  【注 釋】

  [1]《印光法師文鈔叁編》第二卷:複蔡契誠居士書叁。

  [2]《增廣印光法師文鈔》第叁卷:吳淞佛教居士林發隱序。

  [3]《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卷:一函遍複。

  [4]《增廣印光法師文鈔》第二卷:複馬契西居士書一。

  [5]《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下卷:涵江叁江口仙慶寺淨業社緣起。

  [6]《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卷:一函遍複。

  [7]《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卷:複徐書镛居士書。

  [8]《增廣印光法師文鈔》第一卷:與佛學報館書(節錄)。

  [9]《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下卷:曆史感應統紀序。

  [10] [11]《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下卷:挽回世道人心標本同治錄序。

  [12]《增廣印光法師文鈔》第一卷:與陳錫周居士書。

  [13]《增廣印光法師文鈔》第二卷:淨土決疑論。

  [14]《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下卷:念佛懇辭序。

  [15]《增廣印光法師文鈔》第二卷:淨土法門普被叁根論。

  [16]《印光法師文鈔叁編》第叁卷:淨土生無生論講義發刊序。

  

  

《印光大師之教育內容管窺(杜鋼)》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