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建筑规模宏大,寺内组织严密,僧人学经制度规范。在该派寺庙中,不分大小都有一套管理、教经的体制,这种体制在所有的格鲁派寺院之中除了规模大小、人员多少的差别外,其形式和结构大致相同。
(二)蒙古寺院的教育机构
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与西藏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的会晤,宣告了藏传佛教格鲁派教义正式走入蒙古草原。从此,藏传佛教并不像元代那样仅限于蒙古统治阶级内部传播,也不限于几个寺庙之内,僧人、学者直接走进平民百姓家中进行佛法三宝的宣传。皈依佛法、受戒出家者纷纷远走他乡,到西藏拉萨格鲁派三大寺院、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青海塔尔寺、佑宁寺,甘肃拉卜楞寺学佛法者日增。同时,在蒙古本土也修建寺庙,大批青年走出自己的家,走进寺院学习佛法,从而迫使寺院教育大大发展。
蒙古地区的寺院也同藏区寺院相仿,内设经堂、扎仓、僧热(班级)等。扎仓,意为学院,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教育单位。如果说一个寺院就是一所大学,那每个扎仓就相当于学院或专科、系的建制。蒙古地区凡较大的寺院都设置“却依拉扎仓”(显宗学部)、“卓德巴扎仓”(密宗学部)、“曼巴扎仓”(医药学部)、“丁科尔扎仓”(时轮学部)、“喇嘛日木扎仓”(菩提道学部)。大寺院是由几个“扎仓”联合组成的,但各扎仓之间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中等寺院只有一两个扎仓,小寺院就不设扎仓,僧人要学经深造,只能到其他大寺院学习。
在蒙古地区具备上述五个扎仓的寺院不多,据记载,只有锡林郭勒盟的贝子庙有五个扎仓。具备却伊拉扎仓、卓德巴扎仓、曼巴扎仓、丁科尔扎仓四个扎仓的寺院较多,如锡林郭勒盟的贝勒庙、查干敖包庙、科右前旗的葛根庙(梵通寺),通辽的莫力庙(集宁寺),包头的五当召(广觉寺),阿拉善盟的广宗寺(南寺)、延福寺,乌审旗的乌审召,达尔罕旗的贝勒庙(百灵庙),科左中旗的玛拉沁庙,阿鲁科尔沁旗的城恩寺(祥乐寺),阜新县的瑞应寺等。设有三个扎仓的寺院也不少,如准格尔旗的准格尔召,四子王旗的锡拉木伦庙(普和寺),科左中旗的唐嘎日格庙(寿安寺),宁城县的*轮寺等。设置两个或一个扎仓的寺庙更多,不一一列举。
“扎仓”下设僧热(班级),僧热按学经的顺序和各“扎仓”的情况而设立。就“却伊拉扎仓”而言,都是以“五部大论”为主要学习内容,但因各个寺院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不同,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教学的方式方法各有独到之处,因而在班级、学制、学习课程和内容的设置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有的寺院设13级,学程15年;有的寺院设16级,学程20几年;有的仅设几个班级,学程10几年。各寺所选用的辅助教材也各异,甚至在同一个寺内的同一课程各扎仓之间也有差别,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主要原因是学僧的程度和老师的水平。
“扎仓”的主持人称堪布喇嘛,扎仓一切权利归扎仓堪布,其主要职责是监督管理本扎仓僧众学习显宗必修的五部大论(即《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俱舍论》《戒律论》),核算扎仓的开销,处理扎仓的公务,担任扎仓会议领导,分配扎仓的经济收入,委任扎仓的执事,与扎仓内其他僧官共同处理扎仓内的纠纷等。堪布必须具有“格西”学位,任期5年左右,也可以连任两届,下设强斯达、格斯贵、翁斯达各一名。强斯达是堪布的总管,管理本扎仓行政、财产、土地、房屋、牲畜和属民以及对外事物。强斯达手下可设若干副手协助工作。强斯达由堪布委任;格斯贵掌管本扎仓纪律,处理一般纠纷,处罚犯规僧人,故俗称为“铁棒喇嘛”,由堪布任免调度;翁斯达是扎仓念经的领头人,主持扎仓诵经功课,由堪布委派;扎仓有一个总经师,由堪布喇嘛亲自担任,或由协助堪布的经师担任。每个班级都有主讲老师和几个辅导老师,他们全权负责扎仓的教学任务。
三、寺院教学过程
蒙古地区寺院的新学僧主要来源于寺属农民和牧民家的孩子,但大多数并非自愿,很多是由各寺规定甚至是当地的衙府规定,“二丁抽一”、“三丁抽一”和“五丁抽二或抽三”的办法来征集“班弟”喇嘛,有钱人或贵族子弟被抽中后,可以用钱买贫穷的人来替顶,甚至作为一种差役派给普通人。当然,也有虔诚者信佛、学佛,自愿当“班弟”喇嘛的。在蒙古地区,新学僧入寺,虽有一定的选拔制度,但各寺院和衙府征集班弟喇嘛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而在民间则形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作为新学僧,进入寺院后,不管年龄、学历如何,一律以扎仓为单位编入“僧热”,到相当于预科或预备班学习。
蒙古地区的学僧三四岁入寺的极个别,一般都到七八岁才入寺,入寺就受沙弥戒,受沙弥必须剃度出家为僧,须受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叫小戒,蒙语称“拉布金”,也叫第一次受戒。小喇嘛到十七八岁时受第二戒,蒙语称“格斯勒”(即中戒或具足戒),要遵守“八戒”或“十戒”有时还要加受“二十五戒”。喇嘛25岁前后受第三戒,蒙语叫“格隆”(即大戒或比丘戒),此戒戒条很多,共253条。学僧受沙弥戒后,由上师赐予法号,因其年幼,蒙古人称他为“班弟”。班弟入寺后首先学习藏文字母和藏文拼读法。班弟学习藏文及佛经必须拜师,老师多为班弟的伯父、叔叔、舅舅或者是其他亲属。在寺中无亲属的班弟就请老师学经,同时还要帮助经师和老喇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当学僧的藏文拼读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开始学一些简易的短篇经文,教会一段要求早晚背诵,直到对所学经文倒背如流才让他另学一篇。只要经师教导有方,要求严格,学僧自觉勤奋学习念诵,到十几岁时,几部经文背得滚瓜烂熟,令人叹服。这为今后的诵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是新学僧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即以语文的读写、文法的学习、经文的背诵作为主要功课,以培养学僧的记忆力为主,大约用6年的时间。
由预备班经老师推荐就可以进入正式班,开始正规学习。进入正式班前还要经过考试,合格者准许进入正式班,按其程度分班,不合格者仍拒之于正式班门外。
格鲁派主张学经应先显后密的次序。学僧入寺分科也有三种办法:一是先入显宗扎仓,毕业后再转高级的密宗扎仓学习;二是先入密教扎仓学习,不再转入显宗扎仓;三是专在显宗扎仓学习,毕业后不再转入密教扎仓。显宗为正常基础教育,而密教注重修持。
进入显宗扎仓学习的学僧可以参加寺院举行的许多法会,法会上学僧穿戴的僧衣僧帽及饮茶碗具、念珠、坐垫等必需品由老师和该家的僧人准备。初次进入僧会的学僧,事前必须向经堂大僧官和领诵师请示,允许后考试合格者准许进入法会。学僧进入显宗扎仓后,开始接受寺院的正规教育,即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为因明学及佛教教义的基础训练。由于印度陈那及法称的因明学论著极为深奥,需要经过一个启门的过程,因此先精选一些与“五部大论”内容相同的其他简易读本学习,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正式学习“五部大论”。第二阶段大约为6年左右的时间,相当于中学时期的教育。
第三阶段是对五部大论的研习,是高层次的教育,相当于大学教育。主要是学习因明学、般若学、中观论、戒律学、俱舍论等五大经论,大约需要15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正规学习采取机械的按年升级办法,最高年级13级,每级为期一年或两年不等,一学年为两个学期,中间有休假,直到最高一级“嘎拉木僧热”就没有年限了,由老师推荐,向扎仓申请报考不同等级的格西学位。蒙古地区各寺院授予的学位有不同的叫法和名称,如有“道仁巴”“嘎仁巴”“阿林金巴”等,这些显然都是从藏区不同寺院的不同的叫法演变而来的。学完第三阶段,相当于大学毕业了,蒙古地区凡是有资格授予学位的寺院扎仓,均授予上述“道仁巴”等初级学位。但是,又因寺庙的影响大小、扎仓规模的不同,学僧深造程度也不相同,因此,有些学僧根据自身的条件,力争到影响较大的寺院得到学位。有的富裕喇嘛,有决心继续深造的,仍不满足蒙古地区的学位,还要到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或拉萨的三大寺继续深造,以获得“拉然巴”“佐然巴”“朵然巴”等学位为荣。特别是在拉萨三大寺中获得“拉然巴”学位者,回到蒙古地区后身份更加显赫,有可能取得呼毕勒干(转世活佛)资格。在蒙古地区获得拉然巴学位的格西大有人在,比如阿拉善的拉然巴阿旺丹德尔、鄂尔多斯的拉然巴罗b僧道尔吉、布里亚特的拉然巴阿旺道尔杰等。
蒙古地区凡较大的寺院除了设立显宗扎仓以外,还设有密教扎仓、曼巴扎仓、丁科尔扎仓和喇嘛日木扎仓。这四个扎仓也各有一整套严格的学程,固定的专用教材,严谨的学习制度、考试制度和独具风格的教学方法,也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大部分寺院培养出来的宗教文人——格西,他们成为蒙古地区佛教文化的继承者和弘传者,为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发展和与藏族间的文化交流做出过较大的贡献。
《论蒙古族寺院教育(唐吉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