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教育(哈斯朝鲁)▪P7

  ..续本文上一页部医典》的理论和经验时,结合了蒙古地区的具体情况。例如,阐述了“赫依症”的三种治法;分别论述了成熟热和扩升热;详细论述了眼科九十四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巴乎(瘿)症酸马奶疗法等都是该书中提出的新论点和蒙古传统疗法。该书也载入了几种中医方剂。”〔36〕《方海》里也有把放血疗法与临床各科病症相结合的内容。

  (3)《认药学》、《蒙医正典》、《蒙医药选编》、《珊瑚验方》等,均为蒙医药学方面的重要著作,是曼巴扎仓的学僧学习和参考的重要典籍。

  ①《认药学》,是18世纪著名的药物学家、内蒙古“察哈尔格西”罗布桑苏勒和木的著作。他撰写厂《珠宝、土、石类认药学》、《木、田野、滋补类认药学》、《草类认药学》、《盐、灰、动物产品类认药学》,其总称之为《认药学》,是一部关于蒙药学研究的完整的专著。他把678种药物分成珠宝、土、石、木、田野、滋补、草、盐、灰、动物产品等十大种类。主要说明了每一种药物的形态、生长环境,并简要介绍了药物的性、味、功能、质量、种类等内容。并讲解了认药和采集的方法,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提供了认药和采集使用的理论知识。

  ②《蒙医正典》,是19世纪著名的药物学家、内蒙古奈曼旗占布拉道尔吉撰写的一部完整系统的研究蒙药学的重要经典著作。《蒙医正典》图文并茂,独树一帜。他针对当时蒙古地区藏、汉、蒙药物名称的混淆现象,将药物学书籍同各家临床经验相结合,把药物按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等类分为八类二十四种。详细阐述了879种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能、人药部分、采集时节以及炮制方法等内容。并且用汉、蒙、藏三种文字对照了药物名称,用藏、汉、蒙文书写注释药物插图,有外科手术器具图解,针灸穴位图解里就有300多个穴位,图解说明了100多个放血穴位,有人体各部划分法图解说明,还附录了576幅药物插图图解。《蒙医正典》里有药浴的方剂、性能、疗效等内容,并对之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描述和理论概括。

  ③《蒙医药选编》,是19世纪达赖王旗(今蒙古国)罗布桑却丕勒的著作。在《蒙医药选编》里,用97章较详细地论述了临床各科,兼论汇编药物、方剂、疗术等多方面的内容。用专章论述了诊断法,还记载了有关治疗“旱獭疫”方面的内容。《蒙医药选编》里有药浴的方剂、性能、疗效等内容,并对之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描述和理论概括√在“关于灸疗”一章中,分为灸用白山蓟绒、适应症、禁忌症、烤灸穴位、烤灸程度、灸法效果等七个题目内容,在“烤灸穴位”一节里对130多种穴位的取穴、主治等方面做了很详细的阐述。还专写“放血疗法”一章,分为适应症、禁忌症、放血时间、血管包扎法、放血法、放血穴位以及对症穴位、注意事项等八个部分做了论述。

  ④《珊瑚验方》,是19世纪末期内蒙古察哈尔伊希丹金旺吉拉的著作。《珊瑚验方》,是以《四部医典》的“赫依、希拉、巴达干”理论为指导,把《四部医典》的医学理论同蒙古人的身体素质、生活习俗、蒙古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及古代传统蒙古医药相结合。总结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并博采各地蒙医的有效经验,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兼收了汉、藏等兄弟民族及俄罗斯的医学成果,可谓是集百家之大成熔于一炉之作。《珊瑚验方》,以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温病、时疫等多发病的治疗为主,同时载入220多种方剂、100种零星疗术、38种药物炮制法以及土茯苓、俄罗斯进口土茯苓的使用法等。还论述了灸疗与临床结合的内容,也有放血疗法与临床各科病症相结合的内容。

  3.实践活动

  曼巴扎仓的学僧,除了从事一般宗教活动、学习藏医、蒙医原理外,还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多用典型病例传授理论及临床经验、外出采药、熟悉药性、在庙里制药,并给各地患者看病诊病治病疗理等。

  (1)传授。传授验小便、针灸、刺血、内外科诊断法、药物配制、人体构造、人体的形成、病由等知识。诊断病情时,非常注重正确方法和原理,对病症诊断大体分具体考查、细致考查、医治是否容易等三步进行。具体考查病症时,采用动因素考查、征兆性考查、援与害方面的考查等一般使用的方法,还采用尿液考查。用尿液分析考查疾病,是曼巴扎仓的独特治病方法。因此非常注重尿液分析,认为尿是清显各种疾病的明镜。“在医疗上,常常不看病人而问尿液情况和有关的特征为依据,诊断出是什么病,并开出药方。因此,有脏病诊脉,腑病查尿诊断之说。……在蒙医学研究中,尿液的形成原理是:人所饮食的东西到胃里后,渐渐的分离成营养型和糟粕型。糟粕型进入肠道之后,分离成千稀两部分,稀的部分通过结肠脉搏集中到膀胱里。营养型通过肝脏变成血,血的糟粕集中到胆囊里,血的营养部分变成体内的黄水,满足全身各部的需要。胆囊中的糟粕变成尿结物,通过脉搏集中到膀胱里,从而改变尿的颜色。因为膀胱中的尿结物是来自“胆”区,所以,体内的冷热可从尿中诊断确定。观察尿液的方法有:静放观察、搅动观察、趁热观察、气消观察、冷却观察等五种观察法。如趁热观察时,观察尿液颜色、蒸气、嗅味、泡沫等四方面观察。当尿液蒸气消失,还温和时,观察分析尿结物和发泡物。还要观察尿液冷却后的变化、变化规律、变化后的状况等三方面进行分析。”〔37〕

  (2)采药。每年都要按季节去野外认药和采药,一般是六七月份到野外山地采药、十月份每周一次到野外采药,回庙后上一僧热的师兄根据采集标本讲授药物生长的知识,以识别其生态变化和药物性质等。

  (3)制药。曼巴扎仓的“药味分矿物类、植物类、动物类三部分。根据生物形状和用途,分宝药、石药、土药、木药、营养药、草药、动物药等八大类;从药物的作用又分十八项。该扎仓配制的药有以下几个特点:药的范围小、相互冲突少、携带方便、益处大。制药以诃子(藏青果)为主,并注意药的味道和药劲,还要用一些水银和奶酪等,这也是一个独特之处。”〔38〕到八月份将采来的药材分味泡制和配制药剂,药制成后,根据教规,扎仓的全体喇嘛诵经祝愿各种药物灵验。诵经后,即将所制药品分发给扎仓的喇嘛,以便使用;并剩下一部分,备于供应来诊群众。

  4.行医道德

  由于藏医、蒙医本身就与佛法有着极为密切之渊源,所以医德之概念在曼巴扎仓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把医德视作医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蒙古医药学有悠久的历史,曼巴扎仓的学僧在10年左右的学习期间,基本形成了医德观。学成毕业后,十分讲究高尚的行医道德,不但要负责医治病人的生理病患,同时也担当着照顾病人的心灵健康的责任。曼巴扎仓的学僧,自入门学医开始便会每天必须背诵出自《四部医典》及相关医典中的医师戒誓,如对病者要施以慈悲,治病不能分亲疏,治病施药不能设定条件及固定回报,不贪钱财名利及不视病人之排泄物为污秽等。《四部医典》中亦提及医师与医师之间的关系、对医师的品德要求、医师对徒弟的责任及治病态度等问题。

  《四部医典》中明确规定子医生职责及职业道德,具有法规的文化意蕴。如对学僧的“智力”是这样要求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就应当有聪明的智力,要有深刻而迅速的理解力,良好的记忆力。应当能读;能写,以便学习所有的医学内容,掌握医书的内容。”〔39〕学僧如此,对于师父则要求博学而善讲解,并通情达理,仁慈为怀,成为学问道德俱佳的楷模。要求医生要有同情心,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带任何偏见,遵守医生的11条誓约。这11条誓约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1)学医的人,应把老师奉若神明;(2)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深信不疑;(3)尊重医书;(4)同学问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对病人富于同情心;(6)不嫌弃病人的排泄物;(7)视药王及专家们为医学之护卫者;(劝医疗器械是神圣之物应倍加爱护;(9)药物是极其珍贵的,是实现愿望的东西;(10)药物是不死的甘露;(11)药物是给药王和诸医神的贡品。〔40〕

  医生必须有实际的医疗经验,不仅要会诊病,而且要通晓各种医疗器械,进行各种必要的化验、急救和手术。并且是这方面合格的医生、医药方面的专家、掌握所有医护手段的全才。

  对曼巴扎仓喇嘛医生的行医道德,德勒格先生做了高度概括:

  (1)医生要坚持人道主义原则,要精通医术,致力于为众生治病救难,不能与医生的誓言相违背。“要把六方世俗的众生,视为自己的父母”,“爱护他人胜于爱护自己。不论是敌人还是朋友,不加歧视。”强调医生要忠于职守,以救死扶伤为自己的天职。

  (2)医生要有高尚的品德,不图财,治病不分贵贱,对穷人要有悲悯心,扶贫济困,对病人不论男女、丑美平等对待,不贪女色,不谋取私利,要舍弃自私、贪婪和狡诈,不做坏事,不酗酒。

  (3)对病人要保守秘密。医生在病情没有诊断清楚前,不能胡乱猜测,只有在完全确诊后,才向病人说明病情,告诉病人如何治疗和如何配合治疗等方面的要求等。

  (4)医生在医术上要精益求精,不保守、不守旧,重视医术交流。虚心学习,做到老,学到老,不懂就学,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贻误病人生命。

  (5)医生之间要互相尊重,在同学同事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对老师极大地关心,把他当成自己的“神”。〔41〕

  由此可见,曼巴扎仓对学僧的医德医风培育,是十分严格的。培养他们在闻、思、修三个方面所必备的正确态度:

  在“闻”方面,要求他们必须认.定,他们的医学研究和行医完全是为了病痛者,使自己学到的学识,一定要好好地应用于…

《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教育(哈斯朝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