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教育(哈斯朝鲁)▪P6

  ..续本文上一页),学习和研究藏医、蒙医理论和医术的学部,成为医药教育和治疗中心。曼巴扎仓的经书内容多,如古代印度医学、西藏医学和蒙古医学,但学习的重点是《四部医典》(即《居悉》)。藏医学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完整医学体系,“藏医学对喜马拉雅山、蒙古及沙皇俄国的医学皆有临床的记录和评注,表现出西藏医学独特的风采。”〔28〕蒙古族医学有悠久的历史,通过藏传佛教的传播,印度医学以及藏医学源源传人蒙古地区,流传于蒙古旗中间,促进了蒙古族医学的发展。例如:“《四部医典》传人蒙古,对蒙古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蒙医吸收《四部医典》的基本原理,结合蒙古地方实际,不断提高和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蒙医著作。”〔29〕“大约在18世纪,《居悉》被全部翻译成蒙文,对蒙古地区的蒙医理论、实践和蒙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蒙古地区的寺庙中;满巴札仓在教授《居悉》时,有以藏文为主,有以蒙文为主,也有的寺庙以藏、蒙文兼用。但因语言和习惯的关系,基本上实际运用中,多以蒙文为主。”〔30〕

  曼巴扎仓以草药、树皮、矿物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什么药能治什么病。先学习理论知识,而后学实际采药、制药、临床治疗,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曼巴扎仓把辩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经典的深入发展。曼巴扎仓主要辩论医药理论方面的科目,如人体生理、病因病理、病理分析、医治理论,药物性能、配药原理、用药方法,疾病种类、医病原理、医病效果等。

  曼巴扎仓的学修期为10年左右,学僧先背诵寺庙里常用经文和本扎仓有关医学著作。然后分级依次学习医学知识、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药物学等,还要学习天文历法、历史、语法、诗歌、藏文书法等。曼巴扎仓有其严格的学程、固定的教材和严谨的学制,学习和掌握知识,一般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在每一级都要考核,毕业考试合格后授予“玛仁巴”学位。取得“玛仁巴”学位的人,必须懂得人体构造、生克制化、风寒湿热、四季变化的道理。能诊脉、察便、审尿、判断疾病原因,行解剖、刮割、拔罐以及针灸等各种医术。

  1.主要经典

  藏传佛教医学医术的主要典籍,“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人西藏地区丽使印度医药学传人到西藏地区的。与此同时汉族地区的医药学也传播到西藏地区。因此,藏医理论、医术和医药学的系统化,是藏族古医药学在同古代印度医学和汉医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公元4世纪印度著名医学家碧棋嘎备和碧拉孜人藏时,传人《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5部医典。7世纪文成公主人藏时;带去404种医方,5种诊断法,6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沦著如《门介钦莫》(医学大全)等。8世纪金城公主人藏时,带去了《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许多医学论著。”〔31〕曼巴扎仓的学僧们必须学习这些典籍,但各寺庙情况不一,学习方法、顺序不一样,可以有先有后,有的还可以穿插学习。

  曼巴扎仓的基本教典,是8世纪吐蕃王朝赞普的御医、西藏杰出的医学家、藏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宇妥•云丹贡布著的《四部医典》。一千多年来广泛流传,被后人视为“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医方明发展的道路”。《四部医典》是西藏医学的精华,是全面总结藏医药学传统医疗实践及基础理论的著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上囊括了藏医学的所有内容,在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等方面均有着不凡的建树。又是集藏族传统文化及多种民族文化之大成的文化学著作,其中的宗教观念与医学科学巧妙地交织结合,涉猎有五脏六腑和木、火、土、金、水等五行之说,呈现出藏族文化的独具特色。《四部医典》“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大大促进了蒙古传统医学的发展,使蒙古医学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完整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蒙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蒙古医学界长期以来把该书当作学习蒙医药学的必读书”。〔32〕《四部医典》分根本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后续医典等四部,156章,24万多字,正文是用九个字一句的藏文写成的韵文著作。

  (1)根本医典,分6章。对医典绪论、纲目、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识病要理、诊治疗法、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是探索疾病根源的文献。“并把这六个部分形象的比作一棵大树,即一棵大树3条根、9个干、47根枝、224片叶、2朵花、3棵果。健康身体树是3根枝、25片叶;病体树是9根枝、63片叶;诊断树是8根枝、38片叶;治疗方法树是27根枝、98片叶等。所有这一切,都画在一块一丈见方的白布上,并涂上各种颜色漆,还一一作了文字说明,形成一幅彩色挂图,挂在“曼巴扎仓”大殿墙壁上。”一颗杂乱心的习气与其情感倾向,以及累劫所积的业力,都会导致生理和心理的疾病,而人体易受伤害之处亦是疾病之源,这是根本医典中的要旨。

  (2)论说医典,分31章。主要论述人体生理、解剖、构造、人身哲理分析、病理内因外缘、病理分析、卫生保健常识、药物性能、配方、病情诊断、治疗疾病方法等。是研究人类的生理学,即研究不同器官的位置及其功能。对药物的特性及性味、不同类型药物的作用及其适应证等也做了详细的阐述。关于药物的作用认为:“药物可按其性质分为重、滑、凉、软、轻、粗、温及锐。滑和重性的药物可治气类病;凉和软性药可治胆汁病;轻、粗、辛及锐药可治粘液类疾病。轻、粗及凉性药可使气增加,而胆汁则可因温、锐及滑药而加多;重、滑、凉及软药可使粘液增多。”〔34〕根据药物的不同类型详列了各类药物采用的不同物质,诸如金属及有机药系出自红金、黄金、银、铜、铁、绿松石、珍珠、贝壳、珊瑚和蓝宝石。而矿物质药则包括盐、铅、边缘石、矾及五灵脂等,关于动植物药类列有人药动植物及其部位。把药物分门别类的同时,对其药理药效均有说明。

  (3)秘诀医典,分92章,主要论述对《四部医典》的内容用法术去研究不同器官的位置及其功能,并讲解在人体外表用手指测定内脏器官的手法等医诊方法。对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断、详细分类和治疗方法,如综合症、热症、寒症、虚热症、伏热症、非热非寒症、肺痨症、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耳鼻喉科、胸科、脏腑科、神经科、疑难病、手术病、外伤、中毒、老年病等病理科目。还详细论述了对各种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心理疗法、针灸疗法、泉水疗法、护理疗法、热疗法、凉疗法、器械疗法、食物疗法、油奶疗法及各种宜忌等。

  (4)后续医典,分27章。主要论述药物分类、药物原理、药物性能、配药方剂、技术、药剂种类(汤药、丸药、膏药)、药物用途、用药方法、辨证用药以及药物治疗同其他疗法互相配合的方法、原理等。特别注重讨论有各种治疗作用的药物,同时也研究方剂。如详尽地叙述了关于脉诊、尿诊等诊断及化验的方法,为准确地判断病情、对症下药,创造了先决条件。“诊病主要检查脉象、尿液、痰液、舌苔等进行诊断。讲解如何配伍制作干粉药、汤药、丸药的方法;讲解什么药治什么病,其作用、用量、如何用等知识;讲解什么时候什么病用药医、放血、艾灸、针刺、敷疗等五种疗法的用法。”〔35〕

  2.蒙医经典

  曼巴扎仓的学僧,在学习《四部医典》的基础上,必须学习和研究蒙古医学方面的典籍,学会和掌握蒙医医疗技术。蒙古医学方面的典籍主要有:

  (1)《白露疗法从新》:是18世纪40年代末期卫拉特蒙古伊希巴拉珠尔的以临床各科为主的、治疗各种疾病的综合性著作。他把疾病分类为74种,把临床各科细分为三邪、内科、热症、温病、传染病、脏腑病、五官科、妇科、小儿科、杂病、胎毒疮、外伤科、阿搭(癫痫)中毒等。并且每一科目中也有不少详细分类,如五官科细分为头病、眼病、耳病、鼻病、口腔病、巴乎(瘿)病等。他把各科内容分44章,对其病因、症状和治疗分别予以论述,并讲述对各科疾病诊断治疗的规则和方法。有脉诊、尿诊、腹泻剂、涌吐剂、配药须知(药物剂量、碾末、代用、加减等)、药物泡制法、针灸、放血穴位等内容,还附加对鼠疫等传染病的防止和治疗述说。伊希巴拉珠尔在《白露之泉》中,提出了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虫菌等六种病症为核心的“六基症”学说。作为临床各科的理论指导,接着在《白露疗法从新》、《甘露点滴》中,进一步阐述了“六基症”理论,从而使这个学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较系统的发展,成为蒙医学病因辩证的理论指导。《白露疗法从新》中的骨伤科部分里,写有外伤诊法及脱臼诊法。在“治疗旱獭疫”一节里,将旱獭疫的病因、病性、症状、治法、危害性、预防措施、传染途径、病源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证实了“吃食冬眠中的病旱獭肉会传染旱獭疫”,进而得出鼠疫由有病旱獭传染的结论。

  (2)《方海》:是19世纪初卫拉特蒙古敏如尔•占布拉却丹金璞尔莱的关于蒙药方剂学的完整系统的经典著作,收集了不少灵验的药方。详细论述了与临床理论、治疗原则、饮食起居、疗术护理密切结合的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传染病、温病科等临床各科的近200种方剂。他把近200种方剂分为76章,做了详细论述,同时简要论述了病因、病机、疾病分类、治法等内容,并记载了古典著作中没有过的不少新内容。他在《方海》中分药物种类、药物名称、药物产地、药物形态、性能、性、味以及配药、用药方法等详细分类解说。《方海》“吸收《四…

《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教育(哈斯朝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