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代蒙古族地區藏傳佛教寺廟紮倉教育(哈斯朝魯)▪P6

  ..續本文上一頁),學習和研究藏醫、蒙醫理論和醫術的學部,成爲醫藥教育和治療中心。曼巴紮倉的經書內容多,如古代印度醫學、西藏醫學和蒙古醫學,但學習的重點是《四部醫典》(即《居悉》)。藏醫學是一種有悠久曆史的完整醫學體系,“藏醫學對喜馬拉雅山、蒙古及沙皇俄國的醫學皆有臨床的記錄和評注,表現出西藏醫學獨特的風采。”〔28〕蒙古族醫學有悠久的曆史,通過藏傳佛教的傳播,印度醫學以及藏醫學源源傳人蒙古地區,流傳于蒙古旗中間,促進了蒙古族醫學的發展。例如:“《四部醫典》傳人蒙古,對蒙古醫學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蒙醫吸收《四部醫典》的基本原理,結合蒙古地方實際,不斷提高和發展,出現了許多重要蒙醫著作。”〔29〕“大約在18世紀,《居悉》被全部翻譯成蒙文,對蒙古地區的蒙醫理論、實踐和蒙醫藥的發展,産生了深刻的影響。在蒙古地區的寺廟中;滿巴劄倉在教授《居悉》時,有以藏文爲主,有以蒙文爲主,也有的寺廟以藏、蒙文兼用。但因語言和習慣的關系,基本上實際運用中,多以蒙文爲主。”〔30〕

  曼巴紮倉以草藥、樹皮、礦物等作爲研究對象,研究什麼藥能治什麼病。先學習理論知識,而後學實際采藥、製藥、臨床治療,學習理論知識的目的是爲了指導實踐。曼巴紮倉把辯論作爲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習經典的深入發展。曼巴紮倉主要辯論醫藥理論方面的科目,如人體生理、病因病理、病理分析、醫治理論,藥物性能、配藥原理、用藥方法,疾病種類、醫病原理、醫病效果等。

  曼巴紮倉的學修期爲10年左右,學僧先背誦寺廟裏常用經文和本紮倉有關醫學著作。然後分級依次學習醫學知識、診斷方法、治療方法和藥物學等,還要學習天文曆法、曆史、語法、詩歌、藏文書法等。曼巴紮倉有其嚴格的學程、固定的教材和嚴謹的學製,學習和掌握知識,一般由淺人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有嚴格的考試製度和獨特的教學方法,在每一級都要考核,畢業考試合格後授予“瑪仁巴”學位。取得“瑪仁巴”學位的人,必須懂得人體構造、生克製化、風寒濕熱、四季變化的道理。能診脈、察便、審尿、判斷疾病原因,行解剖、刮割、拔罐以及針灸等各種醫術。

  1.主要經典

  藏傳佛教醫學醫術的主要典籍,“是隨著印度佛教的傳人西藏地區麗使印度醫藥學傳人到西藏地區的。與此同時漢族地區的醫藥學也傳播到西藏地區。因此,藏醫理論、醫術和醫藥學的系統化,是藏族古醫藥學在同古代印度醫學和漢醫學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例如,公元4世紀印度著名醫學家碧棋嘎備和碧拉孜人藏時,傳人《脈經》、《藥物經》、《治傷經》等5部醫典。7世紀文成公主人藏時;帶去404種醫方,5種診斷法,6種醫療器械,以及四種醫學淪著如《門介欽莫》(醫學大全)等。8世紀金城公主人藏時,帶去了《索瑪拉紮》(即《月王藥珍》)等許多醫學論著。”〔31〕曼巴紮倉的學僧們必須學習這些典籍,但各寺廟情況不一,學習方法、順序不一樣,可以有先有後,有的還可以穿插學習。

  曼巴紮倉的基本教典,是8世紀吐蕃王朝贊普的禦醫、西藏傑出的醫學家、藏醫理論體系的奠基人宇妥•雲丹貢布著的《四部醫典》。一千多年來廣泛流傳,被後人視爲“黑暗中的明燈,照亮了醫方明發展的道路”。《四部醫典》是西藏醫學的精華,是全面總結藏醫藥學傳統醫療實踐及基礎理論的著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基本上囊括了藏醫學的所有內容,在病理學、診斷學、藥物學等方面均有著不凡的建樹。又是集藏族傳統文化及多種民族文化之大成的文化學著作,其中的宗教觀念與醫學科學巧妙地交織結合,涉獵有五髒六腑和木、火、土、金、水等五行之說,呈現出藏族文化的獨具特色。《四部醫典》“在蒙古地區的傳播,大大促進了蒙古傳統醫學的發展,使蒙古醫學進一步理論化、系統化、完整化,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對蒙醫藥學的進一步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蒙古醫學界長期以來把該書當作學習蒙醫藥學的必讀書”。〔32〕《四部醫典》分根本醫典、論說醫典、秘訣醫典、後續醫典等四部,156章,24萬多字,正文是用九個字一句的藏文寫成的韻文著作。

  (1)根本醫典,分6章。對醫典緒論、綱目、各種疾病的病因病理、識病要理、診治療法、人體生理、病理及診斷治療等方面進行了論述,是探索疾病根源的文獻。“並把這六個部分形象的比作一棵大樹,即一棵大樹3條根、9個幹、47根枝、224片葉、2朵花、3棵果。健康身體樹是3根枝、25片葉;病體樹是9根枝、63片葉;診斷樹是8根枝、38片葉;治療方法樹是27根枝、98片葉等。所有這一切,都畫在一塊一丈見方的白布上,並塗上各種顔色漆,還一一作了文字說明,形成一幅彩色挂圖,挂在“曼巴紮倉”大殿牆壁上。”一顆雜亂心的習氣與其情感傾向,以及累劫所積的業力,都會導致生理和心理的疾病,而人體易受傷害之處亦是疾病之源,這是根本醫典中的要旨。

  (2)論說醫典,分31章。主要論述人體生理、解剖、構造、人身哲理分析、病理內因外緣、病理分析、衛生保健常識、藥物性能、配方、病情診斷、治療疾病方法等。是研究人類的生理學,即研究不同器官的位置及其功能。對藥物的特性及性味、不同類型藥物的作用及其適應證等也做了詳細的闡述。關于藥物的作用認爲:“藥物可按其性質分爲重、滑、涼、軟、輕、粗、溫及銳。滑和重性的藥物可治氣類病;涼和軟性藥可治膽汁病;輕、粗、辛及銳藥可治粘液類疾病。輕、粗及涼性藥可使氣增加,而膽汁則可因溫、銳及滑藥而加多;重、滑、涼及軟藥可使粘液增多。”〔34〕根據藥物的不同類型詳列了各類藥物采用的不同物質,諸如金屬及有機藥系出自紅金、黃金、銀、銅、鐵、綠松石、珍珠、貝殼、珊瑚和藍寶石。而礦物質藥則包括鹽、鉛、邊緣石、礬及五靈脂等,關于動植物藥類列有人藥動植物及其部位。把藥物分門別類的同時,對其藥理藥效均有說明。

  (3)秘訣醫典,分92章,主要論述對《四部醫典》的內容用法術去研究不同器官的位置及其功能,並講解在人體外表用手指測定內髒器官的手法等醫診方法。對各種疾病的臨床診斷、詳細分類和治療方法,如綜合症、熱症、寒症、虛熱症、伏熱症、非熱非寒症、肺痨症、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口腔科、耳鼻喉科、胸科、髒腑科、神經科、疑難病、手術病、外傷、中毒、老年病等病理科目。還詳細論述了對各種疾病的具體治療方法,如藥物療法、手術療法、心理療法、針灸療法、泉水療法、護理療法、熱療法、涼療法、器械療法、食物療法、油奶療法及各種宜忌等。

  (4)後續醫典,分27章。主要論述藥物分類、藥物原理、藥物性能、配藥方劑、技術、藥劑種類(湯藥、丸藥、膏藥)、藥物用途、用藥方法、辨證用藥以及藥物治療同其他療法互相配合的方法、原理等。特別注重討論有各種治療作用的藥物,同時也研究方劑。如詳盡地敘述了關于脈診、尿診等診斷及化驗的方法,爲准確地判斷病情、對症下藥,創造了先決條件。“診病主要檢查脈象、尿液、痰液、舌苔等進行診斷。講解如何配伍製作幹粉藥、湯藥、丸藥的方法;講解什麼藥治什麼病,其作用、用量、如何用等知識;講解什麼時候什麼病用藥醫、放血、艾灸、針刺、敷療等五種療法的用法。”〔35〕

  2.蒙醫經典

  曼巴紮倉的學僧,在學習《四部醫典》的基礎上,必須學習和研究蒙古醫學方面的典籍,學會和掌握蒙醫醫療技術。蒙古醫學方面的典籍主要有:

  (1)《白露療法從新》:是18世紀40年代末期衛拉特蒙古伊希巴拉珠爾的以臨床各科爲主的、治療各種疾病的綜合性著作。他把疾病分類爲74種,把臨床各科細分爲叁邪、內科、熱症、溫病、傳染病、髒腑病、五官科、婦科、小兒科、雜病、胎毒瘡、外傷科、阿搭(癫痫)中毒等。並且每一科目中也有不少詳細分類,如五官科細分爲頭病、眼病、耳病、鼻病、口腔病、巴乎(瘿)病等。他把各科內容分44章,對其病因、症狀和治療分別予以論述,並講述對各科疾病診斷治療的規則和方法。有脈診、尿診、腹瀉劑、湧吐劑、配藥須知(藥物劑量、碾末、代用、加減等)、藥物泡製法、針灸、放血穴位等內容,還附加對鼠疫等傳染病的防止和治療述說。伊希巴拉珠爾在《白露之泉》中,提出了赫依、希拉、巴達幹、血液、黃水、蟲菌等六種病症爲核心的“六基症”學說。作爲臨床各科的理論指導,接著在《白露療法從新》、《甘露點滴》中,進一步闡述了“六基症”理論,從而使這個學說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得到了較系統的發展,成爲蒙醫學病因辯證的理論指導。《白露療法從新》中的骨傷科部分裏,寫有外傷診法及脫臼診法。在“治療旱獺疫”一節裏,將旱獺疫的病因、病性、症狀、治法、危害性、預防措施、傳染途徑、病源和治療方法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論述,證實了“吃食冬眠中的病旱獺肉會傳染旱獺疫”,進而得出鼠疫由有病旱獺傳染的結論。

  (2)《方海》:是19世紀初衛拉特蒙古敏如爾•占布拉卻丹金璞爾萊的關于蒙藥方劑學的完整系統的經典著作,收集了不少靈驗的藥方。詳細論述了與臨床理論、治療原則、飲食起居、療術護理密切結合的內科、外科、婦科、小兒科、五官科、傳染病、溫病科等臨床各科的近200種方劑。他把近200種方劑分爲76章,做了詳細論述,同時簡要論述了病因、病機、疾病分類、治法等內容,並記載了古典著作中沒有過的不少新內容。他在《方海》中分藥物種類、藥物名稱、藥物産地、藥物形態、性能、性、味以及配藥、用藥方法等詳細分類解說。《方海》“吸收《四…

《清代蒙古族地區藏傳佛教寺廟紮倉教育(哈斯朝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