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部醫典》的理論和經驗時,結合了蒙古地區的具體情況。例如,闡述了“赫依症”的叁種治法;分別論述了成熟熱和擴升熱;詳細論述了眼科九十四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以及巴乎(瘿)症酸馬奶療法等都是該書中提出的新論點和蒙古傳統療法。該書也載入了幾種中醫方劑。”〔36〕《方海》裏也有把放血療法與臨床各科病症相結合的內容。
(3)《認藥學》、《蒙醫正典》、《蒙醫藥選編》、《珊瑚驗方》等,均爲蒙醫藥學方面的重要著作,是曼巴紮倉的學僧學習和參考的重要典籍。
①《認藥學》,是18世紀著名的藥物學家、內蒙古“察哈爾格西”羅布桑蘇勒和木的著作。他撰寫廠《珠寶、土、石類認藥學》、《木、田野、滋補類認藥學》、《草類認藥學》、《鹽、灰、動物産品類認藥學》,其總稱之爲《認藥學》,是一部關于蒙藥學研究的完整的專著。他把678種藥物分成珠寶、土、石、木、田野、滋補、草、鹽、灰、動物産品等十大種類。主要說明了每一種藥物的形態、生長環境,並簡要介紹了藥物的性、味、功能、質量、種類等內容。並講解了認藥和采集的方法,爲廣大醫藥工作者提供了認藥和采集使用的理論知識。
②《蒙醫正典》,是19世紀著名的藥物學家、內蒙古奈曼旗占布拉道爾吉撰寫的一部完整系統的研究蒙藥學的重要經典著作。《蒙醫正典》圖文並茂,獨樹一幟。他針對當時蒙古地區藏、漢、蒙藥物名稱的混淆現象,將藥物學書籍同各家臨床經驗相結合,把藥物按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等類分爲八類二十四種。詳細闡述了879種藥物的産地、形態、性、味、功能、人藥部分、采集時節以及炮製方法等內容。並且用漢、蒙、藏叁種文字對照了藥物名稱,用藏、漢、蒙文書寫注釋藥物插圖,有外科手術器具圖解,針灸穴位圖解裏就有300多個穴位,圖解說明了100多個放血穴位,有人體各部劃分法圖解說明,還附錄了576幅藥物插圖圖解。《蒙醫正典》裏有藥浴的方劑、性能、療效等內容,並對之進行了較爲詳盡地描述和理論概括。
③《蒙醫藥選編》,是19世紀達賴王旗(今蒙古國)羅布桑卻丕勒的著作。在《蒙醫藥選編》裏,用97章較詳細地論述了臨床各科,兼論彙編藥物、方劑、療術等多方面的內容。用專章論述了診斷法,還記載了有關治療“旱獺疫”方面的內容。《蒙醫藥選編》裏有藥浴的方劑、性能、療效等內容,並對之進行了較爲詳盡地描述和理論概括√在“關于灸療”一章中,分爲灸用白山薊絨、適應症、禁忌症、烤灸穴位、烤灸程度、灸法效果等七個題目內容,在“烤灸穴位”一節裏對130多種穴位的取穴、主治等方面做了很詳細的闡述。還專寫“放血療法”一章,分爲適應症、禁忌症、放血時間、血管包紮法、放血法、放血穴位以及對症穴位、注意事項等八個部分做了論述。
④《珊瑚驗方》,是19世紀末期內蒙古察哈爾伊希丹金旺吉拉的著作。《珊瑚驗方》,是以《四部醫典》的“赫依、希拉、巴達幹”理論爲指導,把《四部醫典》的醫學理論同蒙古人的身體素質、生活習俗、蒙古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等實際情況及古代傳統蒙古醫藥相結合。總結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並博采各地蒙醫的有效經驗,進行創造性的研究,兼收了漢、藏等兄弟民族及俄羅斯的醫學成果,可謂是集百家之大成熔于一爐之作。《珊瑚驗方》,以內科、婦科、兒科、皮膚科、五官科、溫病、時疫等多發病的治療爲主,同時載入220多種方劑、100種零星療術、38種藥物炮製法以及土茯苓、俄羅斯進口土茯苓的使用法等。還論述了灸療與臨床結合的內容,也有放血療法與臨床各科病症相結合的內容。
3.實踐活動
曼巴紮倉的學僧,除了從事一般宗教活動、學習藏醫、蒙醫原理外,還進行一系列實踐活動,如多用典型病例傳授理論及臨床經驗、外出采藥、熟悉藥性、在廟裏製藥,並給各地患者看病診病治病療理等。
(1)傳授。傳授驗小便、針灸、刺血、內外科診斷法、藥物配製、人體構造、人體的形成、病由等知識。診斷病情時,非常注重正確方法和原理,對病症診斷大體分具體考查、細致考查、醫治是否容易等叁步進行。具體考查病症時,采用動因素考查、征兆性考查、援與害方面的考查等一般使用的方法,還采用尿液考查。用尿液分析考查疾病,是曼巴紮倉的獨特治病方法。因此非常注重尿液分析,認爲尿是清顯各種疾病的明鏡。“在醫療上,常常不看病人而問尿液情況和有關的特征爲依據,診斷出是什麼病,並開出藥方。因此,有髒病診脈,腑病查尿診斷之說。……在蒙醫學研究中,尿液的形成原理是:人所飲食的東西到胃裏後,漸漸的分離成營養型和糟粕型。糟粕型進入腸道之後,分離成千稀兩部分,稀的部分通過結腸脈搏集中到膀胱裏。營養型通過肝髒變成血,血的糟粕集中到膽囊裏,血的營養部分變成體內的黃水,滿足全身各部的需要。膽囊中的糟粕變成尿結物,通過脈搏集中到膀胱裏,從而改變尿的顔色。因爲膀胱中的尿結物是來自“膽”區,所以,體內的冷熱可從尿中診斷確定。觀察尿液的方法有:靜放觀察、攪動觀察、趁熱觀察、氣消觀察、冷卻觀察等五種觀察法。如趁熱觀察時,觀察尿液顔色、蒸氣、嗅味、泡沫等四方面觀察。當尿液蒸氣消失,還溫和時,觀察分析尿結物和發泡物。還要觀察尿液冷卻後的變化、變化規律、變化後的狀況等叁方面進行分析。”〔37〕
(2)采藥。每年都要按季節去野外認藥和采藥,一般是六七月份到野外山地采藥、十月份每周一次到野外采藥,回廟後上一僧熱的師兄根據采集標本講授藥物生長的知識,以識別其生態變化和藥物性質等。
(3)製藥。曼巴紮倉的“藥味分礦物類、植物類、動物類叁部分。根據生物形狀和用途,分寶藥、石藥、土藥、木藥、營養藥、草藥、動物藥等八大類;從藥物的作用又分十八項。該紮倉配製的藥有以下幾個特點:藥的範圍小、相互沖突少、攜帶方便、益處大。製藥以诃子(藏青果)爲主,並注意藥的味道和藥勁,還要用一些水銀和奶酪等,這也是一個獨特之處。”〔38〕到八月份將采來的藥材分味泡製和配製藥劑,藥製成後,根據教規,紮倉的全體喇嘛誦經祝願各種藥物靈驗。誦經後,即將所製藥品分發給紮倉的喇嘛,以便使用;並剩下一部分,備于供應來診群衆。
4.行醫道德
由于藏醫、蒙醫本身就與佛法有著極爲密切之淵源,所以醫德之概念在曼巴紮倉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把醫德視作醫學中最重要的一環。蒙古醫藥學有悠久的曆史,曼巴紮倉的學僧在10年左右的學習期間,基本形成了醫德觀。學成畢業後,十分講究高尚的行醫道德,不但要負責醫治病人的生理病患,同時也擔當著照顧病人的心靈健康的責任。曼巴紮倉的學僧,自入門學醫開始便會每天必須背誦出自《四部醫典》及相關醫典中的醫師戒誓,如對病者要施以慈悲,治病不能分親疏,治病施藥不能設定條件及固定回報,不貪錢財名利及不視病人之排泄物爲汙穢等。《四部醫典》中亦提及醫師與醫師之間的關系、對醫師的品德要求、醫師對徒弟的責任及治病態度等問題。
《四部醫典》中明確規定子醫生職責及職業道德,具有法規的文化意蘊。如對學僧的“智力”是這樣要求的:“如果你想成爲一個好醫生,就應當有聰明的智力,要有深刻而迅速的理解力,良好的記憶力。應當能讀;能寫,以便學習所有的醫學內容,掌握醫書的內容。”〔39〕學僧如此,對于師父則要求博學而善講解,並通情達理,仁慈爲懷,成爲學問道德俱佳的楷模。要求醫生要有同情心,對病人一視同仁,不帶任何偏見,遵守醫生的11條誓約。這11條誓約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1)學醫的人,應把老師奉若神明;(2)對老師傳授的知識深信不疑;(3)尊重醫書;(4)同學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5)對病人富于同情心;(6)不嫌棄病人的排泄物;(7)視藥王及專家們爲醫學之護衛者;(勸醫療器械是神聖之物應倍加愛護;(9)藥物是極其珍貴的,是實現願望的東西;(10)藥物是不死的甘露;(11)藥物是給藥王和諸醫神的貢品。〔40〕
醫生必須有實際的醫療經驗,不僅要會診病,而且要通曉各種醫療器械,進行各種必要的化驗、急救和手術。並且是這方面合格的醫生、醫藥方面的專家、掌握所有醫護手段的全才。
對曼巴紮倉喇嘛醫生的行醫道德,德勒格先生做了高度概括:
(1)醫生要堅持人道主義原則,要精通醫術,致力于爲衆生治病救難,不能與醫生的誓言相違背。“要把六方世俗的衆生,視爲自己的父母”,“愛護他人勝于愛護自己。不論是敵人還是朋友,不加歧視。”強調醫生要忠于職守,以救死扶傷爲自己的天職。
(2)醫生要有高尚的品德,不圖財,治病不分貴賤,對窮人要有悲憫心,扶貧濟困,對病人不論男女、醜美平等對待,不貪女色,不謀取私利,要舍棄自私、貪婪和狡詐,不做壞事,不酗酒。
(3)對病人要保守秘密。醫生在病情沒有診斷清楚前,不能胡亂猜測,只有在完全確診後,才向病人說明病情,告訴病人如何治療和如何配合治療等方面的要求等。
(4)醫生在醫術上要精益求精,不保守、不守舊,重視醫術交流。虛心學習,做到老,學到老,不懂就學,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贻誤病人生命。
(5)醫生之間要互相尊重,在同學同事之間要互相愛護、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對老師極大地關心,把他當成自己的“神”。〔41〕
由此可見,曼巴紮倉對學僧的醫德醫風培育,是十分嚴格的。培養他們在聞、思、修叁個方面所必備的正確態度:
在“聞”方面,要求他們必須認.定,他們的醫學研究和行醫完全是爲了病痛者,使自己學到的學識,一定要好好地應用于…
《清代蒙古族地區藏傳佛教寺廟紮倉教育(哈斯朝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