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教育欤?俗教育欤?
——关于僧才培养的现代性思考
段玉明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佛教发展史就是一部“得人”史——“得人”,则兴宗立派,光宗耀祖;不“得人”,则门庭冷落,影响式微。而“得人”之关键,则在教育。面对近代以来的历史巨变,以寺院为基地的传统僧才教育体系已明显不适应于新的僧才培养要求。佛教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宗教,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要求新的僧才培养以僧教育为本、俗教育为枝,两面开展,兼收并蓄,庶可使佛教更真地、更深地契入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
一
明教契嵩论及云门宗兴盛的原因时曾以“得人”加以概括,黄启江先生解释说:“凡禅师个人之传法风格、其宗派意识之深浅、悟道和接引学徒之途径与方法、对文字经教之认识、经营与领导寺院的能力等等,都是得人与否的考量。”以此解释,“得人”之“人”绝非简单之人,马克思·韦伯所谓“克里斯玛”(charisma)应该具有的个人学识与人格魅力全都包含其中了。
岂止“孤危耸峻,人难凑泊”的云门宗!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乃至黄龙、杨岐,何宗不是如此?不只禅宗,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例均如此,无论是简便易行的净土宗,还是高深莫测的唯识宗,抑或天台、华严云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佛教发展史就是一部“得人”史——“得人”,则兴宗立派,光宗耀祖;不“得人”,则门庭冷落,影响式微。愈值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得人”与不“得人”即愈是佛教是否撑持发展的关键,在佛教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之时。
纵观佛教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历史,其社会转型之巨、对佛教挑战之烈,当莫过于清末以来的时代际遇。在《二十世纪中国佛教》一书中,陈兵、邓子美先生曾就此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二)新的政教关系的挑战,(三)传统佛教经济基础的崩溃,(四)科学、无神论等新思潮的挑战,(五)基督教等“外道”的挑战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佛教“从未应答过的挑战”。与此相映,佛教自元明以降的积弊复成历史的包袱,沉重地压在当代佛教身上。其所要者,陈、邓二先生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作为“住持佛法”主体的僧尼队伍素质低劣,(二)教团及传布方式等积弊。佛教本具的庄严与张力尽在类似的积弊之中稀释萎缩,非但不能凝聚全力应付外界变故,甚至僧尼被与蚤虱蚊蝇并列为人间“十害”。一方面是佛教内部的积重难返,另一方面是其外缘的前所未遇,当代佛教复兴之困难远非古代所可比拟,非一大批超凡卓绝的高僧不能担此重任。故自杨文会、太虚等人始,一直把僧才的培养视为当代佛教振兴的关键。在《救僧运动》中,太虚即明确表示:佛教复兴的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僧伽。太虚以后近半个世纪,佛教内部的深重积弊未获根本解决,而其外缘的挑战反更严峻,在全球一体化的挤兑中生存空间更见艰难,“得人”更为不易。尤其是经文化革命的挫折后,僧尼年龄普遍老化,旧有高僧大德相继谢世;而青年僧尼“文化程度过低”,“佛学修养太差”,管理缺乏能力,“至于能够研究佛学,发扬佛教文化的僧尼,人数就更为稀少”,僧才奇缺成了当代佛教突出的问题。1992年1月,中国佛教协会在上海召开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赵朴初先生在言及佛教工作的主要矛盾时大声疾呼: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与此同时,在《培养青年僧人是中国佛教界的当务之急》中,真禅法师也称:“大力培养青年僧人,已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界的当务之急,必须引起整个佛教界的重视。”在《在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第二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祝词》中复称:“只有有了大量的、有高尚道德品质、有渊博的佛学知识,而又为广大教徒所尊敬的爱国爱教的青年僧人,佛教事业才能健康发展。”由此看到,是否具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僧才,已经成了当代佛教能否复兴、转型的关键。
二
所谓“高素质的僧才”,出于当代佛教的特殊要求,较之于古代似更苛严。以内缘论,他们必须具有深而全面的佛学修养,自觉以弘扬佛法、利国利民为己任。用真禅法师在《培养青年僧人是中国佛教界的当务之急》中的表述,就是要做到“两爱”、“三懂”。
所谓“两爱”,就是“爱国爱教”。作为一个新中国的佛教徒,首先必须热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要为我国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佛学院校的学僧同样如此。其次必须热爱我们所信仰的佛教,爱佛教教义中建设人间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种种理想等等。爱教必须爱国。爱国才能爱教,两者不可偏废。
有了爱国爱教的思想基础,还必须要有弘法利生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做到“三懂”,即:
一、懂佛教教理和教史
“教理”,即佛教的理论,包括各宗派的理论,“教史”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三种佛教史,其中包括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日本佛教史,南传佛教史和藏传佛教史等。
二、懂法务活动
“法务活动”,包括启建各种法会、唱诵仪规等。现有一些佛学院校,对此不够重视,以致有一些从佛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不会唱念,不会做佛事。现在中国佛教协会决定将“佛教唱诵教程”列为汉语系佛学院校的必修课。这是一项明智而又正确的决定。
三、懂寺庙管理
“寺庙管理”,即将传统的四大寮口制度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管理寺庙的制度和方法。
在《青年是佛教的希望》中,真禅法师就“三懂”进一步阐释说:
一懂佛教教理和教史。在教理方面,要深入钻研以《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为中心的三论宗和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以《华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为中心的华严宗和唯识宗的思想体系。还要化(花)大力气研究禅宗的经典及思想。而且不论研究哪一派系的经典理论,都要以人间佛教为著眼点。因为人间佛教的思想,是佛陀的心髓,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教史方面,要懂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三部佛教史,要懂印度、日本、朝鲜和中国佛教史。只有懂得佛教史,才能使知识系统化,避免保守、僵化的错误。
二懂法务活动。佛教法务活动,包括各种法会、唱诵仪轨等,每个青年法师都要学会。
三懂寺庙管理。寺庙管理在佛教传统中有客堂、库房、禅堂、衣钵寮等四大寮口;现代寺庙管理则有法务、财务、物资、人事、接待、治安、生产、服务等各方面。每个青年法师都要对这些方面进行学习和探索。真禅法师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两爱”和“三懂”才能使学僧成为一个合格的僧才。其中,懂佛教教理和教史当还包括了方便善巧、随机开释的能力,懂寺庙管理则要求具有现代管理学的知识。以外缘论,近代历史的巨变改变了传统佛教的认知构架,新型僧才被要求具有更丰富的学识与经验。其具体表现在:
第一,文化知识全球化的结果改变了传统关于文化知识的结构,佛教文化知识被压缩到了一个相对较小的比例之中,不再带有全息的色彩,要求新型僧才除佛教外知道尽可能多的东西;
第二,科技主义的盛行对一切形而上、非理性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咄咄逼人的态势,传统佛教文化知识在此进逼之下几乎失去了还手之力,要求新型僧才最大限度的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
第三,资本主义文明前所未有地膨胀了个人的物质欲望与现实诱惑,对佛教一以贯之的观念基础形成巨大的溶蚀,要求新型僧才具有高超的继往开来、应变化俗能力;
第四,新型的国家体制与政治构架改变了传统关于正教体制的模式,消解了佛教长期累计的类似认知与经验,要求新型僧才具有崭新的应对思路与技巧;第五,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传统经济模式的全面崩溃,凸现了佛教传统中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等等的缺位,要求新型僧才于佛教传统知识以外获得补充;如此等等。由此看到,所谓“高素质的僧才”紧跟了一个不低的要求,不如此则不足以担当当代佛教复兴与转型的时代重任。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以来,经过近两千年的传播发展,已由一种影响巨大的宗教同时扩展成为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和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就宗教言,通过吸收与衍生它已累积了较印度佛教更为丰富的内涵;就学问言,通过互摄与合流它已和中国思想、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等混融一体;就文化言,通过构成与影响它已逐步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不管教界与学界如何认识当代佛教,新型僧才不可避免地将在三重界域出入,尤其是那些志在将人间佛教理念落到实处的僧才。那么,所谓“高素质的僧才”当有比我们上面所言更高的要求。
三
僧才奇缺需要培养。培养僧才依靠教育。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区,过去没有任何形式的学校。寺院是其学习文化知识的唯一场所。出家为僧的人,除了念经学律外,还需学习傣文以及历史、历法、文学、艺术的知识。因而,从寺院出来的和尚,本身就是受过综合教育的知识分子,深受社会和群众的敬重。当过二佛爷后还俗的人,傣语称作“康朗”。康朗是傣族对知识分子的专称,因其有较深的佛学知识,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一般说来,有的康朗不仅精通傣文,深通佛理,且还懂得一些天文历法,能够帮助群众编写历书,规定各种节令,以利农业生产的进行。个别康朗甚至能较精确地推算出日食、月食的时间;有的精通药典,成为农村草医;有的能歌善文,成为传播文化的著名…
《僧教育欤?俗教育欤?——关于僧才培养的现代性思考(段玉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