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三)▪P3

  ..续本文上一页「福德缘生于自心」而非来自外在。

   *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我们「对财物的执着」。而非佛需要供养,供养功德的主要来源是自心的动机。

   * 而不是数目的多少。

   * 例如:供养一百块钱和供养一百万元,我们说「供养金钱数目的大小不会和你所得福德的多寡成正比」。这就是佛法殊胜的地方。

   * 有些不是很了解佛法的人常对人说:「你要怎么怎么供佛!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其实不需要这样子!

   只要你喜欢的东西都可以用来供佛,没有什么不行的。

   * 我们用幻观供佛一样可以得到很多功德。

   * 我们常听到一些人说:「我要赚很多很多的钱,我要用这些钱做好事!」这是多么辛苦!

   * 我们在第一品中讲到:「我们要将整个地球都供养诸佛」,如果做供养要努力的赚钱才能做到的话,那么我们要赚几亿年才能赚到一个地球呢?

   * 我们用「心」供养诸佛一样可以得到福报,很难相信喔!

   * 所以这些法对小乘的信徒是「密」的,这是大乘佛法!这些法的用意是在训练我们的心态,让我们心量宽阔、随和。

   * 目前我们的教育是偏执、主观的,所以当别人的看法或作为和我们不同时,我们就大惊小怪。

   * 因此佛法用这种方式训练我们。

   * 以前我小乘的习气比较重,不太相信这些教法。我总认为《入行论》好夸张喔!讲恶业时,好像人人都会下地狱似的。但一说到善业又好像人人升天有份、成佛有望!

   * 哈,这是有可能的,无始以来我们都以「我」为尊,思想是很偏狭的。现在大乘教法用很夸张的形式来训练我们的心态,是很有意义的。

   * 不然,你也可以反驳它!但你又说不出它哪里不对。

   * 现在我们讲解「空性」,说这样不是,说那样也不行,反正语言无法表达,让你心服囗服啦!把你的心弄得软趴趴的,这时候再进入金刚乘的佛法,它将佛法的精华归纳起来,让你一目了然。

   * 小乘佛法是一对一的,对、错非常地清楚。大乘佛法就不是这样,只要对众生有利的,就可以去做。有时候杀生、妄语也有开放,主要是动机是否慈悲,但要很小心!我们可以为了救一百个人、免得这个恶人多伤人命而下地狱,而以慈悲心杀了他。可是我们也不可以随便听人家说「我以慈悲心杀人」就相信。事情不能光看表面,谁知道他的发心是善是恶呢?

   * 一个菩萨才能这样做。善、恶的动机只有自己明白,别人不清楚,由于我们的根器不足,所以感觉大乘的教法很复杂!经过「心」的训练之后,那么我们就可以自在地布施、行种种方便。

   我们学佛是要越来越随和,而不是制式越来越多、越难相处!

   我们这样做礼拜,也不管别人是否愿意就要求别人和我们一样地礼拜,难怪有些无神论者说:「佛教徒很难相处!」其实真正懂得佛法的人怎么会难相处呢?难相处的是那些还不太懂佛法的人!那些人才会将自己的认知强加在别人的身上,有些新来的人说:「我不知道规矩!」没有什么懂不懂的,本来就没有什么规矩。

   但团体之中一定要有纪律,就好像国家要有法律一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律的话,那不是盗贼四起了吗?一样地,团体如果缺乏纪律的话,那么整个团体就会乱掉,但离开团体就没有纪律的必要了。顺其自然,在你没有伤害别人的情况下,是开放的!

   可是不可以「随便」行事,「方便」和「随便」不同!

   佛陀从来没有给过我们什么东西!假如佛陀能给我们什么的话,就有很多矛盾!佛陀从来没有说过「我可以给你们什么、什么的!」他从来没有为我们分担痛苦。假如他为我们分担痛苦的话,那么造恶业的你一直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你的痛苦应该会消失啊!怎么会没有呢?

   依我看,上帝实在不是很聪明,他说:「所有的快乐和痛苦都是我给你们的!」而按比率来算,世界人囗中痛苦的人显然要比快乐的人多很多,这表示什么呢?上帝实在不是很慈悲啦!因为他让众生痛苦的机会比较多啊!

   显然 释迦牟尼佛就高明多了:「痛苦和快乐都是你们自己造的!但寻求快乐的方法我可以教你,学与不学要看你们自己。」

   * 你供养「一百块钱」和「一百万元」所得果报的差别,是由于你自心的差别而产生的。

   * 因此贫穷的修行者也一样可以累积广大的福德资粮。

   * 所以真正供养并不是「外在可见」、「可数」的供养。

   但为什么一般的教导会要求你布施财物呢?

   * 这是方便说,这是顺着众生的思想做教化。

   * 你们要相信经上所说:「供养现住的佛和供养已涅槃的佛功德相等」。

   * 我们不要担心「我没有能力供养上师」。上师并没有非要你的供养不可。他什么都不缺!假如他缺的话,那是不是表示「你的能力比他强」呢?

   * 因为上师还需要你的护持和帮助!

   * 现在佛教界流行有所谓的「护法」,他们的工作是保护及帮助上师弘法,而上师们也认为有此必要,这是时代趋势使然,以前的上师们也不认为「这是需要的」。

   * 他们不执着于外在的传法,而是注重内在的修心,所以别人有兴趣学他就教,别人没有兴趣听他也不勉强。

   * 身心自在什么都不缺,而现在不同,传法需要很多工作人员,这和选举差不多,名义不同、内容一样,所以我常常说:「上师需要你来保护的话,那你真是好厉害喔!你可以做上师的上师啦!」因为上师是弱的,他需要你来保护!

   * 要知道!上师是保护我们的!

   保护我们什么呢?

   * 不是保护我们的金钱、财产...啦!

   * 他保护我们的心灵、内心的智慧,教导我们离开痛苦的方法,解开我们心中的疑惑。

   * 「因此就像你们以「执实心」供佛能得果报一样,我们以「幻化观供佛」也能获致广大的福报!」这里所说的供养和以前「第二品」所讲以幻观作供养有点不一样。

   这里的重点是「佛陀没有心,我们供养他怎么会有福报呢?」。

   而前面的问题是:「外在的事物皆如梦如幻,我们以幻化的东西供养诸佛有福报吗?」

   为什么书上老是在这里绕呢?因为我们常常讲,你们听多了自然就会渐渐不再在乎外在的东西了,我们常常说「空」,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不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嗔恨、痛苦、累积恶业。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