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二)▪P4

  ..续本文上一页彼困千万分 便足成佛道 欲者较菩萨 苦多无菩提

  (1b)别说观身不净 --> 结摄五欲过患

  84.思惟地狱苦 始知诸欲患 非毒兵器火 险敌所能拟

  我们一世又一世从小每天努力的读书、工作、赚钱,我们为了短暂的世俗快乐而劳心劳力。然而,我们只要用忍受这些困苦的千万分之一的心力来修行,就足以成就无上佛道了。贪欲者和修菩提行的菩萨比起来,贪欲者虽然吃苦无穷,但却得不到亲证菩提的福份。如果我们仔细想过地狱等恶趣的痛苦,就会知道五妙欲带给众生的伤害有多严重。它不是一般兵器、毒药、火灾、悬崖险地和各种仇敌的损害所能比拟的。因为它们只能伤害我们今生的生命而已,它们没办法使我们堕入三恶道。而五妙欲的过患呢?今生我们是它的奴隶,来生它却是我们趋向三恶趣的向导。

  (2)劝乐阿兰若

  85.1故当厌诸欲 欣乐阿兰若

  85.2离诤无烦恼 寂静山林中

  86.皎洁明月光 清凉似檀香 倾泄平石上 如宫意生欢

  林风无声息 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 踱步思利他

  87.空舍岩洞树 随时任意住 尽舍护持苦 无忌恣意行

  88.离贪自在行 谁亦不相干 王侯亦难享 知足闲居欢

  所有痛苦的来源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 有众生的地方就有贪、嗔、痴存在。

  * 而贪、嗔、痴是我们烦恼的根源。

  * 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痛苦和烦恼。

  * 而在「阿兰若」没有人群的吵杂,所以不易产生烦恼而利于修行。当然,如果你有定力的话、如果你能不受外界五欲的影向,当然你也可以在市井中修行啦!

  * 但是,初学者容易受外界影向,到寂静处修行是最好的选择。

  * 在印度,夏天非常炎热,墙壁温温的、水也是温温的...几乎找不到一个清凉的遮处。

  古时候的印度国王都用檀香木来盖夏宫,所以用「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来形容环境的舒适。在台湾要找一处无主的空屋是很困难的,但在西藏,如果你是为了修行的话,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他的房子借给你住,注意喔!是借给你住,不是捐给你,如果是捐给你的话,那么你就变成那房子的主人了,你就有保存、守护的烦恼。但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能力过这样的生活啦!我们都喜欢热闹、我们都希望有自己的房子,我们没有能力去适应离群索居、没有自属之物的生活。

  其实,修行住的房子只要借就好了,没有取得、保存、守护和失去的烦恼,这样才可以无拘无束专心的修行。以前,噶当派的大师们及巴祝仁波切、乔美仁波切、密勒日巴尊者、吉美林巴大师、龙钦巴大师...都对寂静处的修行者赞叹不已。可是,我们现在都以为独处寂静处是自私自利的行为,我们都认为往市井弘法才是对的,没错啦!弘法广度众生是利他的行为,问题是「你真的有能力利益众生吗?」

  在我们还没有达到「空性」的境界之前,我们难免有自私的污染,这时候你再怎么想慈悲别人,你利益别人都是很有限的。都有自私的成份存在。

  阿底峡尊者曾说:

  如今五浊之恶世,非为摄受眷仆时,

  乃为依止静处时;非为调化弟子时,

  乃为调伏自心时;非为到处游逛时,

  乃为安住一处时。

  现在我们往寂静处实修的人越来越少,在闹市中弘法的人却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吗?我完全不以为然,当然,我们也是无法安住在寂静处修行才会南北到处跑。可是,到处讲解佛法要比没有探究佛法好多了。你们不要以为乐住「阿兰若」是很简单的事,这是很不容易的!只要管自己吃饱就好了,什么事都不用你操心。可是我们「人」天生就是爱管闲事、喜欢凑热闹、静不下来。

  所以我们就会表扬自己所做的优点、遮蔽自己的缺点,寻求别人的认同和支持,其实这是世间法的味道。假如我们不是学佛的话,那是另外一件事;但是如果我们真心想要学习佛法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学习以前的高僧大德是怎样子修的。

  以前高僧们说:

  宁静处的修行是最困难的,

  也是最有智慧的人才能这样子做。

  我们现在都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求高僧,因为高僧都住在偏远的宁静处。远离钱财、亲友、名利的束缚,自由自在地修行,他们不用烦恼「今天有哪个官员要来?要如何应对?」「今天有哪个功德主要来?要让他做什么?」...等等之类的杂事。没有人可以干扰到他们,这样清净的生活。即使是高如人间国王、天中帝释也很难体会知足的山居乐趣。

  经中说:财宝之中最珍贵的是知足!

  所以你们不要以为企业家是最富有的,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知足者」,不满足的企业家反而是饿鬼道的众生。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我们探讨入行论似乎非常地不合常理。从表面上看《入行论》和这个社会处处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如果大家有心想要学习佛法的话,我就应该让大家明白佛法的真面目。至于大家「做得到」或「做不到」是另外一件事情。不然我们大家会久而久之都忽略掉佛法真正的修行方式。

  有人说:「堪布,你也做不到啊!你也是在城市里东跑西跑的」,没有错啦!我也是做不到啦!但我希望你们能了解真正的修行方式是怎样的,我也很希望我自己能有一个在宁静处修行的时候,能够将我一生所学习、所探讨的佛法,维持熟悉点。这样子才没有浪费我自己这个暇满的人身,当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暇满人身利益自己时,当然自自然然就可以利益别人。因此,初学的修行者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尤其应该厌离五欲,向往寂静处的修行生活。

  在「阿兰若」没有争吵、不易产生烦恼,

  而且寂静无人的山林中,

  皎洁的明月光清凉得犹如檀香一般,

  轻柔地泄落在宽阔平坦的岩石上。

  禅修的岩窟虽然空徒四壁,却让我们虚绝尘想。

  静坐其间犹如身处王宫,令人感到畅快无比。

  这时,寂静无声的林间微风徐徐吹来,

  捎来了一身的舒适和轻松。

  在这里,有福德的瑜伽行者为了利他,轻踱细步。

  静静地思惟菩提心及空性等法义。

  无人的空屋、岩洞和荫凉的大树底下,

  随时随地都可以让我们任意安住。

  既然已经免除了储存和守护财物的牵累与痛苦,

  那么就可以无拘无束专心一志地修行了,

  像这样舍离一切贪着自由自在的修行,

  无论是谁都无法干扰到我,就算是人间的王侯和天上的帝释,

  也难享有这种知足的山居修行之乐。

  这里和前面二十五颂处所讲「阿兰若的功德」是不是重复了?没有啦!前面所讲阿兰若的功德是为了要「使人兴起羡慕阿兰若之意,而想要去那里修行」,这里所讲解的是「人已经住在阿兰若的那种欣喜状况」,所以没有重复。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