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七品 精进(续一)

  (二)增长精进力 (1)增长精进之助缘

  (a)总说

  31.为办有情利 四缘助精勤 信乐心坚毅 放舍心欢喜

  畏苦思利益 能生信乐力

  【讲解】为了能够增长精进,以便成办众生的利益,我们需要启用下述

  四种辅助的心态:

  1.向往希求的「信乐心」2.贯彻始终的「坚毅心」

  3.振奋身心的「欢喜心」4.休养生息的「放舍心」

  「信乐心」有多重要呢?

  * 我们对佛法有「信心」自然就会「精进」。

  * 「精进修行」佛法自然就可以「累积善业」。

  * 「累积善业」之后,自然就可以得到「快乐的果实」。

  那么「信乐心」要如何产生呢?

  * 「畏惧恶报的痛苦」和「思惟修法的利益」,就能引生出首要的助力--> 强烈的信乐心。

  32.为除惰障故 巧施四助力 以慢喜舍欲 勤奋增精进

  【讲解】现在,为了要断除懈怠等三种怠惰的精进障碍,所以我们应该善巧地启发和运用「信乐」「自信」「欢喜」「放舍」这四种助力,以自在的身心努力断除懈怠增长精进。

  * 「信乐心」是对善法希求的意愿。亦即:修行者尽一切力量圆满正法的意愿。

  * 「自信心」是由坚毅心所发展的力量。是指: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不退却的勇气。

  * 「欢喜心」就如:孩童对游戏欢喜踊跃的心态。只有欢喜心你才不会日久生腻,厌倦对善法的学习。

  * 「放舍心」可以让我们知足调节、松紧有度。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精进」并不是要我们每日都上紧发条地用功,当我们感到非常疲惫的时候,要适度地暂时放松自己。

  借由以上四种心态的力量,可以断除懈怠和懒惰,它就如汽车的四个轮子,精进必须具足这四种力量精进才会稳固。

  (二)增长精进力 (1)增长精进之助缘

  (b)总说

  (b1)信乐力 信乐之对象

  -->思未曾除罪

  33.发愿欲净除 自他诸过失 然尽一一过 须修一劫海

  34.若我未曾有 除过精进分 定受无量苦 吾心岂无惧

  【讲解】我们因为害怕恶报的痛苦,所以初发心时曾经立下这样的誓言:「我要净除自他所累积的无量罪过!」

  * 但是要去除每一个自他的罪过,都必须修习一大海劫的时间。如果我们从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培养出丝毫净除罪过的「精进」,那么我们将来一定会堕落无量痛苦的深渊,想到这里,我们怎能不心怀恐惧呢?

  * 如果我们要去除每一个自他的罪过,都必须要修习一大海劫那么久的时间,那么我们是不是永远都别想成佛了?不是这样,它是在训练我们的心!

  少时,我还在佛学院上《入行论》《俱舍论》的课程时,偶尔返家省亲,会跟父亲讨论有关修行的问题。我说:「不要想成佛啦!成佛太遥远了,下辈子能当人就不错了」。长大后,慢慢地了解到大乘显密的佛法并能将整个佛法的概廓归纳起来,这时我才知道,成佛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困难。上面的说法只是为了要转化我们想要快速成佛的贪求心态,所以才以这么遥远的方式作譬喻。

  不过话说回来,本来嘛!假如你没有遇到殊胜的佛法和慈悲的上师,或者对它没有喜乐地精进,那么即使经历一大海劫的时间也不一定能成得了佛!现在我们已经遇到殊胜的佛法了,假如我们又很精进的话,那么我们成佛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思未曾修德

  35.发愿欲促成 自他众功德 成此一一德 须修一劫海

  36.然我终未生 应修功德分 无义耗此生 莫名太希奇

  【讲解】最初,我也曾经如此发心:「我要努力促成自他解脱和成佛的众多功德!」而修成其中每一种功德,都必须修习一大海劫的时间。可是从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始终未曾培养出丝毫应该修成的功德;我毫无意义地虚耗了这难得的一生,真是莫名其妙!

  我们仔细地回忆我们这一生。

  o 从懂事一直到现在,在座的多已经是成年(少年)或是中、老年人了。

  o 我们在这个世间活了多少年了呢?

  o 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

  o 其中十二小时花在睡觉和吃饭。

  o 另外十二小时我们用在工作赚钱、休闲娱乐...

  o 除此之外,还剩几个小时可以用来闻思佛法、持咒或念诵仪轨..等修行呢?

  o 将这些用以修行的时间累计起来,修行能占我们这一生多少成分呢?

  o 仔细算起来,真的是没多少。

  所以严格地说「我们真的很浪费生命」。

  古代的高僧们,

  他们都是全心全力地投入修行的,

  因为他们很明白

  「错过了今生,来世是否还有修行的机会

  就不知道了」。

  所以他们不辞辛苦地抓紧每一个修行的机会,而我们一般人却迷糊地浪费生命!

  这点必须真的必须仔细反省。

  -->思未曾修法

  37.吾昔未供佛 未施喜宴乐 未曾依教行 未满贫者愿

  38.未除怖者惧 未与苦者乐 故唯得胎苦 及老病死苦

  【讲解】

  从前,

  o 我不曾「广大地供养过」诸佛如来。

  o 不曾「以衣食等四事」广大地布施僧众。

  o 不曾「遵行如来断恶修善」的教法。

  o 也不曾「以财物满足「贫穷者的心愿。

  o 我不曾「消除畏怯者」心中的恐惧。

  o 也不曾「使痛苦的人」获得法乐。

  所以到现在,我只能获得轮回处胎和各种衰老、疾病、死亡等痛苦。

  我们没有福报可以遇到如来佛,所以无法亲自供养诸佛如来。但我们新加坡在供养僧众方面做得非常好,所以我常说:「显宗的法师们,对于供养的教育做得非常的成功!」

  不过,大家要注意「不要一味执着在供养上面!」

  没错,供养是可以累积福德资粮。但并不是未做供养就不可以学习佛法!没有这种事情,我曾经听说有有些居士因为没有钱财可以供养,所以就不敢来上课。真是太可惜了,完全不需要这样想!

  假如讲解佛法的法师规定供养者才可以听闻佛法的话,那么就不值得我们跟他学习了。法师们讲解佛法是行「法布施」,如果法师行法布施的时候要求信众一定要供养,那么这和演讲卖门票有何差别?这就不是法布施了,因为这中间存在着交易行为;我们新加坡的信众非常地热衷布施。

  但,你们一定要量力而为,不要看到别人供养就勉强自己去做,萨迦班智达说:「有智慧的人自己做主」,每个人的福报、能力、想法和做法都不一样,完全不必糊里糊涂地跟着别人做。

  「投胎」是很痛苦的!《俱舍论》中说到:「当母亲喝热的食物时,胎儿就好像被开水烫到一样。当母亲吃冷的食物时,胎儿就感到全身冰冷。当母亲躺了下来时,胎儿就好像被一座山压着的感觉,...胎儿要出生的时候,受到挤压的痛苦...」。所以每个婴儿出生时都是哇哇大哭,同样地,母亲怀孕、生、养小孩也要经历挤迫、撕裂、担心、恐惧....劳心劳力的痛苦。但是,付出这样痛苦的代价所得的人身,如果我们没有努力的精勤于自利利他的善法。那么我们所得的就只是生、老、病、死...等等痛苦而已。

  (二)增长精进力 (1)增长精进之助缘

  (b)别说

  (b2)信乐之重要

  39.从昔至于今 于法未信乐 故遭此困乏 谁复舍信乐

  40.佛说一切善 根本为信乐

  (b3)信乐之导因 --> 总说

  信乐本则为 恒思业因果

  【讲解】是不是善法,要看我们个人对法的希求而定。

  * 假如我们「希求偏差」的话,「正法」也会变成「不善法」。

  * 我们对佛法是「上等的希求心」,我们就成为「上等的修行者」。

  * 我们对佛法只有「中等的希求心」,那么我们就成为「中等的修行者」。

  * 若我们对佛法只有「下等的希求心」的话,那我们就成为「下等的修行者」。

  * 一切善法的来源都是以「信乐」为主!

  以前密勒日巴大师对佛法有着强烈的希求心,所以他达到一个无以伦比的境界。因此,我们对法的希求要一直往上看而不是往下瞧!我们西藏有一句俗话说:「你不要做一只站在屋檐上的狗!要做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

  为什么呢?狗站在屋檐上,它一直想要下来,所以就一直往下看。而笼子里的鸟呢?因为它一直想要飞出去,因此它会不时地仰望虚空。我们不要向下流学习,应该向比我们优秀的人学习!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上等的修行人。

  打从无始轮回到现在,我一直都未曾「信乐并希求过佛法」,所以才落得如此困顿贫乏。哪一个聪明的人会再放弃信乐佛法呢?导师 释迦牟尼佛曾说:「一切善法的原始动机都是信乐和希求」,而向往和信乐佛法的根本动力,就是要经常思惟因果报应的道理。

  (b3)信乐之导因 --> 总说

  (i)思惟染业

  41.痛苦不悦意 种种诸畏惧 所求不顺遂 皆从昔罪生

  42.由行所思善 无论至何处 福报皆现前 供以善果德

  43.恶徒虽求乐 然至一切处 罪报皆现前 剧苦猛摧残

  【讲解】我们在轮回中所有的痛苦、不快乐、各种各类的恐惧以及所有欲求的不顺遂。这一切不好的果报都是出自于往昔的罪行,而不一定是我们的能力差。

  我们看看周围的人就知道,有些人一辈子都非常地机敏勤俭却一直没有很好的结果。而另外有些人则我们看不出他有特别努力或特别聪明的地方,却是衣食无缺,样样顺遂,一辈子都是快快乐乐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前世业缘的结果,如果一个人真诚实行了心中信乐的善事,那么无论他去到任何地方,善行的果报都会现前。并以身心安乐的福德供养他。为非作歹的人虽然也想得到快乐,但是无论走到天涯或海角,罪业的恶报都会应现,且以身心的痛苦折磨摧残他。

  未来是…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七品 精进(续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