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七品 精進(續一)

  (二)增長精進力 (1)增長精進之助緣

  (a)總說

  31.爲辦有情利 四緣助精勤 信樂心堅毅 放舍心歡喜

  畏苦思利益 能生信樂力

  【講解】爲了能夠增長精進,以便成辦衆生的利益,我們需要啓用下述

  四種輔助的心態:

  1.向往希求的「信樂心」2.貫徹始終的「堅毅心」

  3.振奮身心的「歡喜心」4.休養生息的「放舍心」

  「信樂心」有多重要呢?

  * 我們對佛法有「信心」自然就會「精進」。

  * 「精進修行」佛法自然就可以「累積善業」。

  * 「累積善業」之後,自然就可以得到「快樂的果實」。

  那麼「信樂心」要如何産生呢?

  * 「畏懼惡報的痛苦」和「思惟修法的利益」,就能引生出首要的助力--> 強烈的信樂心。

  32.爲除惰障故 巧施四助力 以慢喜舍欲 勤奮增精進

  【講解】現在,爲了要斷除懈怠等叁種怠惰的精進障礙,所以我們應該善巧地啓發和運用「信樂」「自信」「歡喜」「放舍」這四種助力,以自在的身心努力斷除懈怠增長精進。

  * 「信樂心」是對善法希求的意願。亦即:修行者盡一切力量圓滿正法的意願。

  * 「自信心」是由堅毅心所發展的力量。是指: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不退卻的勇氣。

  * 「歡喜心」就如:孩童對遊戲歡喜踴躍的心態。只有歡喜心你才不會日久生膩,厭倦對善法的學習。

  * 「放舍心」可以讓我們知足調節、松緊有度。休息是爲了走更長的路,「精進」並不是要我們每日都上緊發條地用功,當我們感到非常疲憊的時候,要適度地暫時放松自己。

  借由以上四種心態的力量,可以斷除懈怠和懶惰,它就如汽車的四個輪子,精進必須具足這四種力量精進才會穩固。

  (二)增長精進力 (1)增長精進之助緣

  (b)總說

  (b1)信樂力 信樂之對象

  -->思未曾除罪

  33.發願欲淨除 自他諸過失 然盡一一過 須修一劫海

  34.若我未曾有 除過精進分 定受無量苦 吾心豈無懼

  【講解】我們因爲害怕惡報的痛苦,所以初發心時曾經立下這樣的誓言:「我要淨除自他所累積的無量罪過!」

  * 但是要去除每一個自他的罪過,都必須修習一大海劫的時間。如果我們從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培養出絲毫淨除罪過的「精進」,那麼我們將來一定會墮落無量痛苦的深淵,想到這裏,我們怎能不心懷恐懼呢?

  * 如果我們要去除每一個自他的罪過,都必須要修習一大海劫那麼久的時間,那麼我們是不是永遠都別想成佛了?不是這樣,它是在訓練我們的心!

  少時,我還在佛學院上《入行論》《俱舍論》的課程時,偶爾返家省親,會跟父親討論有關修行的問題。我說:「不要想成佛啦!成佛太遙遠了,下輩子能當人就不錯了」。長大後,慢慢地了解到大乘顯密的佛法並能將整個佛法的概廓歸納起來,這時我才知道,成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上面的說法只是爲了要轉化我們想要快速成佛的貪求心態,所以才以這麼遙遠的方式作譬喻。

  不過話說回來,本來嘛!假如你沒有遇到殊勝的佛法和慈悲的上師,或者對它沒有喜樂地精進,那麼即使經曆一大海劫的時間也不一定能成得了佛!現在我們已經遇到殊勝的佛法了,假如我們又很精進的話,那麼我們成佛並不需要很長的時間。

  -->思未曾修德

  35.發願欲促成 自他衆功德 成此一一德 須修一劫海

  36.然我終未生 應修功德分 無義耗此生 莫名太希奇

  【講解】最初,我也曾經如此發心:「我要努力促成自他解脫和成佛的衆多功德!」而修成其中每一種功德,都必須修習一大海劫的時間。可是從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始終未曾培養出絲毫應該修成的功德;我毫無意義地虛耗了這難得的一生,真是莫名其妙!

  我們仔細地回憶我們這一生。

  o 從懂事一直到現在,在座的多已經是成年(少年)或是中、老年人了。

  o 我們在這個世間活了多少年了呢?

  o 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

  o 其中十二小時花在睡覺和吃飯。

  o 另外十二小時我們用在工作賺錢、休閑娛樂...

  o 除此之外,還剩幾個小時可以用來聞思佛法、持咒或念誦儀軌..等修行呢?

  o 將這些用以修行的時間累計起來,修行能占我們這一生多少成分呢?

  o 仔細算起來,真的是沒多少。

  所以嚴格地說「我們真的很浪費生命」。

  古代的高僧們,

  他們都是全心全力地投入修行的,

  因爲他們很明白

  「錯過了今生,來世是否還有修行的機會

  就不知道了」。

  所以他們不辭辛苦地抓緊每一個修行的機會,而我們一般人卻迷糊地浪費生命!

  這點必須真的必須仔細反省。

  -->思未曾修法

  37.吾昔未供佛 未施喜宴樂 未曾依教行 未滿貧者願

  38.未除怖者懼 未與苦者樂 故唯得胎苦 及老病死苦

  【講解】

  從前,

  o 我不曾「廣大地供養過」諸佛如來。

  o 不曾「以衣食等四事」廣大地布施僧衆。

  o 不曾「遵行如來斷惡修善」的教法。

  o 也不曾「以財物滿足「貧窮者的心願。

  o 我不曾「消除畏怯者」心中的恐懼。

  o 也不曾「使痛苦的人」獲得法樂。

  所以到現在,我只能獲得輪回處胎和各種衰老、疾病、死亡等痛苦。

  我們沒有福報可以遇到如來佛,所以無法親自供養諸佛如來。但我們新加坡在供養僧衆方面做得非常好,所以我常說:「顯宗的法師們,對于供養的教育做得非常的成功!」

  不過,大家要注意「不要一味執著在供養上面!」

  沒錯,供養是可以累積福德資糧。但並不是未做供養就不可以學習佛法!沒有這種事情,我曾經聽說有有些居士因爲沒有錢財可以供養,所以就不敢來上課。真是太可惜了,完全不需要這樣想!

  假如講解佛法的法師規定供養者才可以聽聞佛法的話,那麼就不值得我們跟他學習了。法師們講解佛法是行「法布施」,如果法師行法布施的時候要求信衆一定要供養,那麼這和演講賣門票有何差別?這就不是法布施了,因爲這中間存在著交易行爲;我們新加坡的信衆非常地熱衷布施。

  但,你們一定要量力而爲,不要看到別人供養就勉強自己去做,薩迦班智達說:「有智慧的人自己做主」,每個人的福報、能力、想法和做法都不一樣,完全不必糊裏糊塗地跟著別人做。

  「投胎」是很痛苦的!《俱舍論》中說到:「當母親喝熱的食物時,胎兒就好像被開水燙到一樣。當母親吃冷的食物時,胎兒就感到全身冰冷。當母親躺了下來時,胎兒就好像被一座山壓著的感覺,...胎兒要出生的時候,受到擠壓的痛苦...」。所以每個嬰兒出生時都是哇哇大哭,同樣地,母親懷孕、生、養小孩也要經曆擠迫、撕裂、擔心、恐懼....勞心勞力的痛苦。但是,付出這樣痛苦的代價所得的人身,如果我們沒有努力的精勤于自利利他的善法。那麼我們所得的就只是生、老、病、死...等等痛苦而已。

  (二)增長精進力 (1)增長精進之助緣

  (b)別說

  (b2)信樂之重要

  39.從昔至于今 于法未信樂 故遭此困乏 誰複舍信樂

  40.佛說一切善 根本爲信樂

  (b3)信樂之導因 --> 總說

  信樂本則爲 恒思業因果

  【講解】是不是善法,要看我們個人對法的希求而定。

  * 假如我們「希求偏差」的話,「正法」也會變成「不善法」。

  * 我們對佛法是「上等的希求心」,我們就成爲「上等的修行者」。

  * 我們對佛法只有「中等的希求心」,那麼我們就成爲「中等的修行者」。

  * 若我們對佛法只有「下等的希求心」的話,那我們就成爲「下等的修行者」。

  * 一切善法的來源都是以「信樂」爲主!

  以前密勒日巴大師對佛法有著強烈的希求心,所以他達到一個無以倫比的境界。因此,我們對法的希求要一直往上看而不是往下瞧!我們西藏有一句俗話說:「你不要做一只站在屋檐上的狗!要做一只關在籠子裏的鳥」。

  爲什麼呢?狗站在屋檐上,它一直想要下來,所以就一直往下看。而籠子裏的鳥呢?因爲它一直想要飛出去,因此它會不時地仰望虛空。我們不要向下流學習,應該向比我們優秀的人學習!這樣我們才能成爲上等的修行人。

  打從無始輪回到現在,我一直都未曾「信樂並希求過佛法」,所以才落得如此困頓貧乏。哪一個聰明的人會再放棄信樂佛法呢?導師 釋迦牟尼佛曾說:「一切善法的原始動機都是信樂和希求」,而向往和信樂佛法的根本動力,就是要經常思惟因果報應的道理。

  (b3)信樂之導因 --> 總說

  (i)思惟染業

  41.痛苦不悅意 種種諸畏懼 所求不順遂 皆從昔罪生

  42.由行所思善 無論至何處 福報皆現前 供以善果德

  43.惡徒雖求樂 然至一切處 罪報皆現前 劇苦猛摧殘

  【講解】我們在輪回中所有的痛苦、不快樂、各種各類的恐懼以及所有欲求的不順遂。這一切不好的果報都是出自于往昔的罪行,而不一定是我們的能力差。

  我們看看周圍的人就知道,有些人一輩子都非常地機敏勤儉卻一直沒有很好的結果。而另外有些人則我們看不出他有特別努力或特別聰明的地方,卻是衣食無缺,樣樣順遂,一輩子都是快快樂樂的,這是爲什麼呢?

  這是前世業緣的結果,如果一個人真誠實行了心中信樂的善事,那麼無論他去到任何地方,善行的果報都會現前。並以身心安樂的福德供養他。爲非作歹的人雖然也想得到快樂,但是無論走到天涯或海角,罪業的惡報都會應現,且以身心的痛苦折磨摧殘他。

  未來是…

《《入菩薩行》講解 第七品 精進(續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