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11)

  

第十三集

  有音声的叫做语言,无音声的叫做文字啊,它都可以让你了解嘛。所以你一直说人家执著,你本身就是一个破佛的知见,这就是谤,诽谤的说法。所以见人所说,即便谤他言著文字,说人家:你执著文字,文字何罪之有啊?安排一个罪过的名。所以【汝等须知,自迷犹可。】自己迷还没关系,【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著相,执著外相来求这个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意思就是说执著自己的观念,没有通达有跟无的道理,开口闭口都是诽谤别人,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所以下面说:【但听,】你只要好好的,【依法修行,】下面再告诉各位错误的修行方法,【又莫百物不思,】枯坐着像死人一样,什么事都不去想,【而于道性窒碍,】道性是有神通妙用的东西,不是死板板的啦,而于道性的东西挂碍,产生障碍,若听说不修,【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意思就是说,有人会讲:不用修,本来就是佛。修反而吃力,所做的变成违背因果,所以令人产生邪念,有的人说:本性不用修。他就真的都不修了,整天就是跑出去玩,无修的意思不是说叫你不要修行,而是说修到最后是我们本来就有的,不是由修而来的,也没有得到是本来就举足的东西,令人反生邪念。所以【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不要执著一切相,行法的布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六祖顿悟之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有,譬如说:慧律法师你很有修行!没有,我没有修行。慧律法师你没有修行。有!我有修行。慧律法师你有了解佛法吗?你注意听哦!我不了解,也对啊!慧律法师你不了解佛法吗?我有了解佛法。他就愣住了!你想想看!这样是不是句句都正确?法师你有了解佛法吗?我不会佛法。对不对?对!佛法不能让你会的啦,对不对?它本来就具足,师父你不会佛法吗?你弄错了,我会佛法。为什么?不离开语言文字嘛,我当然会佛法。所以凡夫讲不赢修行的人,不可能辩不赢他的,遇到他大家都无言以对,讲不赢他,所以说有就以无来答问,【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互相做为他的因果,叫做二道相因,譬如圣道、凡夫,圣是凡的因,那么凡是圣的因,所以你要怎么谈,这就是指讲话的对立的因果,如果你讲圣,那么我讲凡,你讲凡,我就讲圣,所以【生中道义。】中道,【汝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按照这样去做,【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什么叫做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才是因,暗就是缘,【明没即暗。】所以每句话都不会有障碍,缘起法嘛,缘起法它就是说你有法有破,你有立有破,你不立一切法,一切法都不可破,立一切法,一切法都可以破。【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你为什么不来?因为我不去,为什么不去?因为它不来啊,这是老太婆常说的。不来亦不去,不来不去。【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其他的问题都是一样。【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迭相教授,】【迭相】就是互相,互相教来教去,【勿失宗旨。】下面,就是【付嘱流通第十】也就是知道六祖要入涅槃了,要开始交代了,高僧答德要离开世间时都会交代清楚,付嘱流通第十,【师于太极元年,】西元七百一十年,有时候要查这个年代也很麻烦。西元七百一十年,距离今天,一九九二快到了,还剩一天,明天就三十一了,一九九二来减,就是一二八二,距离今天一二八二年,今年快结束了,再过一天就一九九二了,【壬子七月命门人】门人就是他的徒弟,【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命促工,】加快速度赶工,希望【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要离开世间。这才是真正得道了,你看得道的高僧,他下个月要离开,他就提前告诉你了,所以不是相一贯道说的:先得而后修,说这样叫做得道,说得道结果临死的时候都不自在,卧床不省人事。人家真正得道的高僧,就是还没走时,就对你说得很清楚了,下个月他就要走了。不是像一贯道所说的,他先得而后修,说他已经得道了,结果临死前什么事都不知道,只有身体柔软而已,若是只求死后身体柔软,也不一定要信一贯道啦,我阿嬷往生时,我阿嬷没有信一贯道,我阿嬷往生时身体也很柔软啊,为什么?她到过年时都布施米、物资给穷人,我听我父亲说过,师爷曾经告诉我,说我阿嬷心地很慈悲,所以有个地理师去看了风水后说:你们家族几十年以后,会出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现在我开始在怀疑这不知道是谁?这不知道是不是我?不过我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说不需要信一贯道 ,死后身体才会柔软,我阿嬷也没信任何宗教,人慈悲,死后身体就很柔软了,听说是坐在藤椅上往生的,坐在藤椅上往生的全身也是非常柔软。用这样来硬说他的道理是解脱的东西,这是很牵强的说法,很勉强的事,身体柔软,我的身体也很柔软啊,对不对?所以这种东西,得道的人就是说生死自如,他何时要回去,都对你说得很清楚,那才真正是得道的高僧,像广钦老和尚那种得道的高僧,他何时要回去都交代得很清楚,说一声要走了,脉搏就一直衰弱……他说声要回去之后,脉搏就渐渐渐渐一直减少了。而布施嘴上说:我要回去了,脉搏跳动依然很强,对不对?众生就没办法,想死也死不了,就这样拖拖拖,我也很担心,以后我要拖多久也不知道,我真的很担心,因为我也没有得道,也布施高僧答德,我实在好可怜,我好可怜!还是要赶紧念佛,不然真的可怜!下面,说八月就要离开世间了,【汝等有疑。】若是有什么怀疑,【早须相问:】要赶紧来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使你的迷惑赶紧除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就开始哽咽了。【惟有神会不动神情 ,】神会不动神情,神会在前面就介绍过了,神会大师。不动神情,那就是大彻大悟,本来就是这样。【亦无涕泣。】也没有哭泣。【师曰:】六祖说:【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神会小师,当然做师父的人,不能称自己徒弟为大师,不可能称他神会大师,做师父的人称他神会小师,算是谦虚,替他徒弟谦虚。他能够善不善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在山,】修如如不动,大彻大悟的境界,【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你是在担心什么人呢?六祖说得很有道理,下面那一句说:【若忧吾不知去处,你现在是在哭什么,你倒是说来听听看,这就像我常说的口气:你在哭什么,你倒是说来听听看?你若是哭我不制定去处,【吾自知去处。】那么你替我哭什么?我往生只会,我自己知道要去哪里。你们若是不知道我的去处,【吾若不知去处,】我也不可能先告诉你啊,意思就是说,我自己知道要去哪里,那么你在哭什么呢?【终不预报于汝,】所以说有一次广化法师很危急(假装生病),病得很严重,把大家都叫来,那时在南普陀,叫来只会大家开始助念,很多人就哭了,老和尚忽然就起身,非常生气:这是演习!惨了!不让徒弟有心理准备,今天老和尚演习,徒弟会信以为真,要是我也想来个演习,徒弟会说:师父那么年轻,每次都喜欢说笑,那不可能!真的死在房里时,尸体发臭了都没人发现,没有人发现。因为我平时喜欢说笑,现在师父说声:我要往生了。结果没有一个徒弟来为我助念,在我身上挠个痒,我马上就爬起来了。不可能,了解这么年轻,不可能这样就马上往生了。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这意思就是说,我不知道去处,为不知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所以【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等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以此修行,不失宗旨。众生作礼,请师说偈。偈曰:一切无有真,】这个世间没有一法是真实的。【不以见于真,】你不能把眼睛所见的东西,当作是真实的东西,眼睛所见的都是假相。【若见于真者,】你若是见到,认为说有真实的东西,【是见尽非真,】那么这就不是本性,你若见到认为说:若见于真者,你若是看到一切,认为这就是真的,那么你所见到的就不是真正真实的。【若能自有真,】你若是有本性这种光明的智慧,真正的东西,【离假即心真,】你就离开这个假相,不要去执著这个假相,不要落入两边,活在性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那个地方,离假就是真,就是离开这个对于假相的分别心、执著心,你不必追求本性,本性不可造作、不可追求,放下就是!再简单来说,离假就是放下就是你本来的面目。简单来说这句话就是这样。离假即心真,你放下就是你本来的面目,不要追求本性,【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我们的心是运用在一切,不离假,就是说超越的本性,它不能离开这个假相的现实,这句话就是这样。自心不离假,超越的这个适口的本性,清净心的智慧性的本性,不能离开这个现实的社会这个假相,不能离开,这样本性才是可贵。无真何处真,这个本性的东西若不真,那么你又要去那里找一个真正的东西?这就叫做: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有情的众生,他能够了解、他会起心动念,若是无情,它就是不动。草木=一切无情的东西、石头,它是不动,这个“不动”不是本性的不动哦,要注意哦!这个不动是无情的东西,没有感情,属于一种植物,身外的无情物,所以无情即不动。所以有情就是有感情的众生,他当然会了解一些事情,他会起心动念,但是若像草木、石头者,这是没有什么感情的东西,这是不动,而不是本性的不动。【若修不动行,】你若是要修清净本性,所谓定慧均等,就是本性不动之行。【同无情不动。】那么就是说跟无情不动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不动,如果修不动行,就是说,这一句有二种情形,如果你修不动行,就是说跟…

《六祖坛经(1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六祖坛经(10)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