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叁集
有音聲的叫做語言,無音聲的叫做文字啊,它都可以讓你了解嘛。所以你一直說人家執著,你本身就是一個破佛的知見,這就是謗,誹謗的說法。所以見人所說,即便謗他言著文字,說人家:你執著文字,文字何罪之有啊?安排一個罪過的名。所以【汝等須知,自迷猶可。】自己迷還沒關系,【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著相,執著外相來求這個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意思就是說執著自己的觀念,沒有通達有跟無的道理,開口閉口都是誹謗別人,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所以下面說:【但聽,】你只要好好的,【依法修行,】下面再告訴各位錯誤的修行方法,【又莫百物不思,】枯坐著像死人一樣,什麼事都不去想,【而于道性窒礙,】道性是有神通妙用的東西,不是死板板的啦,而于道性的東西挂礙,産生障礙,若聽說不修,【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意思就是說,有人會講:不用修,本來就是佛。修反而吃力,所做的變成違背因果,所以令人産生邪念,有的人說:本性不用修。他就真的都不修了,整天就是跑出去玩,無修的意思不是說叫你不要修行,而是說修到最後是我們本來就有的,不是由修而來的,也沒有得到是本來就舉足的東西,令人反生邪念。所以【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不要執著一切相,行法的布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六祖頓悟之宗,【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有,譬如說:慧律法師你很有修行!沒有,我沒有修行。慧律法師你沒有修行。有!我有修行。慧律法師你有了解佛法嗎?你注意聽哦!我不了解,也對啊!慧律法師你不了解佛法嗎?我有了解佛法。他就愣住了!你想想看!這樣是不是句句都正確?法師你有了解佛法嗎?我不會佛法。對不對?對!佛法不能讓你會的啦,對不對?它本來就具足,師父你不會佛法嗎?你弄錯了,我會佛法。爲什麼?不離開語言文字嘛,我當然會佛法。所以凡夫講不贏修行的人,不可能辯不贏他的,遇到他大家都無言以對,講不贏他,所以說有就以無來答問,【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互相做爲他的因果,叫做二道相因,譬如聖道、凡夫,聖是凡的因,那麼凡是聖的因,所以你要怎麼談,這就是指講話的對立的因果,如果你講聖,那麼我講凡,你講凡,我就講聖,所以【生中道義。】中道,【汝一問一對,余問一依此作,】按照這樣去做,【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爲暗?【什麼叫做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才是因,暗就是緣,【明沒即暗。】所以每句話都不會有障礙,緣起法嘛,緣起法它就是說你有法有破,你有立有破,你不立一切法,一切法都不可破,立一切法,一切法都可以破。【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你爲什麼不來?因爲我不去,爲什麼不去?因爲它不來啊,這是老太婆常說的。不來亦不去,不來不去。【成中道義。余問悉皆如此。】其他的問題都是一樣。【汝等于後傳法,依此疊相教授,】【疊相】就是互相,互相教來教去,【勿失宗旨。】下面,就是【付囑流通第十】也就是知道六祖要入涅槃了,要開始交代了,高僧答德要離開世間時都會交代清楚,付囑流通第十,【師于太極元年,】西元七百一十年,有時候要查這個年代也很麻煩。西元七百一十年,距離今天,一九九二快到了,還剩一天,明天就叁十一了,一九九二來減,就是一二八二,距離今天一二八二年,今年快結束了,再過一天就一九九二了,【壬子七月命門人】門人就是他的徒弟,【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命促工,】加快速度趕工,希望【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衆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要離開世間。這才是真正得道了,你看得道的高僧,他下個月要離開,他就提前告訴你了,所以不是相一貫道說的:先得而後修,說這樣叫做得道,說得道結果臨死的時候都不自在,臥床不省人事。人家真正得道的高僧,就是還沒走時,就對你說得很清楚了,下個月他就要走了。不是像一貫道所說的,他先得而後修,說他已經得道了,結果臨死前什麼事都不知道,只有身體柔軟而已,若是只求死後身體柔軟,也不一定要信一貫道啦,我阿嬷往生時,我阿嬷沒有信一貫道,我阿嬷往生時身體也很柔軟啊,爲什麼?她到過年時都布施米、物資給窮人,我聽我父親說過,師爺曾經告訴我,說我阿嬷心地很慈悲,所以有個地理師去看了風水後說:你們家族幾十年以後,會出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現在我開始在懷疑這不知道是誰?這不知道是不是我?不過我實在沒有什麼了不起,所以說不需要信一貫道 ,死後身體才會柔軟,我阿嬷也沒信任何宗教,人慈悲,死後身體就很柔軟了,聽說是坐在藤椅上往生的,坐在藤椅上往生的全身也是非常柔軟。用這樣來硬說他的道理是解脫的東西,這是很牽強的說法,很勉強的事,身體柔軟,我的身體也很柔軟啊,對不對?所以這種東西,得道的人就是說生死自如,他何時要回去,都對你說得很清楚,那才真正是得道的高僧,像廣欽老和尚那種得道的高僧,他何時要回去都交代得很清楚,說一聲要走了,脈搏就一直衰弱……他說聲要回去之後,脈搏就漸漸漸漸一直減少了。而布施嘴上說:我要回去了,脈搏跳動依然很強,對不對?衆生就沒辦法,想死也死不了,就這樣拖拖拖,我也很擔心,以後我要拖多久也不知道,我真的很擔心,因爲我也沒有得道,也布施高僧答德,我實在好可憐,我好可憐!還是要趕緊念佛,不然真的可憐!下面,說八月就要離開世間了,【汝等有疑。】若是有什麼懷疑,【早須相問:】要趕緊來問,【爲汝破疑,令汝迷盡,】使你的迷惑趕緊除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就開始哽咽了。【惟有神會不動神情 ,】神會不動神情,神會在前面就介紹過了,神會大師。不動神情,那就是大徹大悟,本來就是這樣。【亦無涕泣。】也沒有哭泣。【師曰:】六祖說:【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神會小師,當然做師父的人,不能稱自己徒弟爲大師,不可能稱他神會大師,做師父的人稱他神會小師,算是謙虛,替他徒弟謙虛。他能夠善不善毀譽不動,【哀樂不生。余者不得,數年在山,】修如如不動,大徹大悟的境界,【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爲憂阿誰?】你是在擔心什麼人呢?六祖說得很有道理,下面那一句說:【若憂吾不知去處,你現在是在哭什麼,你倒是說來聽聽看,這就像我常說的口氣:你在哭什麼,你倒是說來聽聽看?你若是哭我不製定去處,【吾自知去處。】那麼你替我哭什麼?我往生只會,我自己知道要去哪裏。你們若是不知道我的去處,【吾若不知去處,】我也不可能先告訴你啊,意思就是說,我自己知道要去哪裏,那麼你在哭什麼呢?【終不預報于汝,】所以說有一次廣化法師很危急(假裝生病),病得很嚴重,把大家都叫來,那時在南普陀,叫來只會大家開始助念,很多人就哭了,老和尚忽然就起身,非常生氣:這是演習!慘了!不讓徒弟有心理准備,今天老和尚演習,徒弟會信以爲真,要是我也想來個演習,徒弟會說:師父那麼年輕,每次都喜歡說笑,那不可能!真的死在房裏時,屍體發臭了都沒人發現,沒有人發現。因爲我平時喜歡說笑,現在師父說聲:我要往生了。結果沒有一個徒弟來爲我助念,在我身上撓個癢,我馬上就爬起來了。不可能,了解這麼年輕,不可能這樣就馬上往生了。終不預報于汝,【汝等悲泣,蓋爲不知吾去處,】這意思就是說,我不知道去處,爲不知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所以【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等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以此修行,不失宗旨。衆生作禮,請師說偈。偈曰:一切無有真,】這個世間沒有一法是真實的。【不以見于真,】你不能把眼睛所見的東西,當作是真實的東西,眼睛所見的都是假相。【若見于真者,】你若是見到,認爲說有真實的東西,【是見盡非真,】那麼這就不是本性,你若見到認爲說:若見于真者,你若是看到一切,認爲這就是真的,那麼你所見到的就不是真正真實的。【若能自有真,】你若是有本性這種光明的智慧,真正的東西,【離假即心真,】你就離開這個假相,不要去執著這個假相,不要落入兩邊,活在性相如如不動,不取于相那個地方,離假就是真,就是離開這個對于假相的分別心、執著心,你不必追求本性,本性不可造作、不可追求,放下就是!再簡單來說,離假就是放下就是你本來的面目。簡單來說這句話就是這樣。離假即心真,你放下就是你本來的面目,不要追求本性,【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我們的心是運用在一切,不離假,就是說超越的本性,它不能離開這個假相的現實,這句話就是這樣。自心不離假,超越的這個適口的本性,清淨心的智慧性的本性,不能離開這個現實的社會這個假相,不能離開,這樣本性才是可貴。無真何處真,這個本性的東西若不真,那麼你又要去那裏找一個真正的東西?這就叫做: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有情的衆生,他能夠了解、他會起心動念,若是無情,它就是不動。草木=一切無情的東西、石頭,它是不動,這個“不動”不是本性的不動哦,要注意哦!這個不動是無情的東西,沒有感情,屬于一種植物,身外的無情物,所以無情即不動。所以有情就是有感情的衆生,他當然會了解一些事情,他會起心動念,但是若像草木、石頭者,這是沒有什麼感情的東西,這是不動,而不是本性的不動。【若修不動行,】你若是要修清淨本性,所謂定慧均等,就是本性不動之行。【同無情不動。】那麼就是說跟無情不動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不動,如果修不動行,就是說,這一句有二種情形,如果你修不動行,就是說跟…
《六祖壇經(1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