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续四)

  (三)学饶益有情戒

  (1)应勤利他

  84.前理既已明 应勤饶益他 慧远具悲者 佛亦开诸遮

  (2)利他方式 (2.1)以财物饶益

  85.食当与堕者 无怙住戒者 己食唯适量 三衣馀尽施

  86.修行正法身 莫为小故伤 行此众生愿 迅速得圆满

  87.悲愿未清净 不应施此身 今生或他生 利大乃可舍

  【讲解】明白上述的道理以后,就应该精进利他了。深谋远虑的大悲佛陀,虽曾为声闻者和初学菩萨制定种种禁律,但对一心利他的地上菩萨却开许了「七支遮戒」。

  我们利益众生是理所当然的,我常常说:「我们为什么要利益别人呢?难道我利益我自己就不行吗?」

  * 因为我们都是从父母而出生的,要有众生才能有我们的父母。

  * 我们从无始以来,用轮回出生的次数来计算的话,曾经做过我们父母的数量是数不清的。

  * 因此天下众生都当过我们的父母亲。

  * 当他们做我们的父母时,他们当时对我们的恩德,就如同现世父母对我们的恩德一样伟大。

  所以我们当然要利益他们。

  「初学菩萨」是「资粮道」及「加行道」的菩萨。

  「七支遮戒」是哪七个呢?

  它是「十不善」之中「身」的三个,还有:「语言」的四个。

  这七个,如果对众生有帮助的话,是可以善巧的去做的。

  * 「心」的部份-->「贪欲、嗔恨、邪见」是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许开戒的。

  * 「身」的部份「杀、盗、淫」。

  * 「语言」方面的「妄语、挑拨离间、粗言恶语、绮语」,在为了利益众生的特别需要时,可以开戒。

  从前,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他生为一位大悲商主。在他的手下有五百个菩萨化现的商人。在一次过海时,有一个持短矛的黑人想要谋害这五百个商人。佛陀知道这五百个商人都是菩萨的化现。如果这个黑人杀了这些人,那么这位黑人的罪过就非常大。

  为了防止他下地狱受苦,佛陀以一种「自己下地狱也无所谓」的心态,先下手杀死这个黑人。结果佛陀并未因此累积下恶业,反而得到更多的善业,表面上看起来是杀生,但实际上是有功德的。

  另外一个故事,一个商人的女儿爱上一位婆罗门的比丘,得了相思病。在她生命垂危时,这位比丘为了救她而破戒还俗。比丘并不是为了贪欲女色而还俗的,所以虽然成家,但并未因此而累积恶业。

  为了利益众生而破戒,是被开许的。

  在衣食方面-->

  以前出家众外出托钵,钵中的食物要分成好几品。

  * 一部份做供养。

  * 一部份布施给堕落恶趣的「旁生道」及「无人保护的穷人」和住戒苦行的瑜伽士。

  * 自己只吃适量的食物,吃完饭后,要依仪轨将残物布施给「饿鬼道」的众生。

  * 其他资财,除了三衣以外,其余全部布施出去。

  出家众的三衣是:

  * 法裙

  * 沙弥的袈裟

  * 比丘的袈裟

  出家众的三衣和法器、经书是不可以布施的。其余之物,为利益自他之故,都应该布施出去。

  这个用来修行正法的身体,不要为了区区的利他善举而让它受害。如果能善用暇满之身来勤修戒、定、慧三学,那么很快就有能力圆满众生的意愿。

  在我们还未体解空性之前,

  身体也是不可以布施的。

  虽然自认「我可以布施我的身体」,

  但在布施的当下,

  割切的痛苦会让你产生后悔的心。

  从前有很多魔鬼或天神幻化成乞丐的模样来向众生乞讨身体。我们身为凡夫不认得事实的本来面目,如果轻率的答应了他们的要求,那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我们不知道他是假装的呢?还是精神不正常?

  为了一个小小的利益而失去了手、脚、眼睛...是否真正使自他获得利益却是未知数,所以当我们还是凡夫身时,不可以做身布施,要等到我们成为圣者才可以做这些事情。

  我们要好好的利用这个暇满的人身修习戒、定、慧三学,那么你很快就会理解空性。理解空性之后,那么很快就有能力圆满众生的意愿。到那时你的所做所为都是在利益众生,即使你只是坐着也是在利益众生。因为别人看到你很舒服、你说说话也在利益众生。因为大家都很喜欢听,你一举一动都在利益众生,所以到时候你可以有能力圆满众生的意愿。

  在悲愿还没有完全的清净以前,不应该随便施舍自己的身体。无论在今生或来世,都只该为了成办今生及来生的利益才考虑舍身。我们的身体就好像一个珍贵药木一样,当它还是小树苗时我们必须时刻的保护它。等到它长大以后,我们才可以任意的采撷取用。如果当它还是小树苗时,我们就迫不急待的去采伐它的话,那真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2.2)以佛法饶益

  88.无病而覆头 缠头或撑伞 手持刀兵杖 不敬勿说法

  89.莫示无伴女 慧浅莫言深 于诸浅深法 等敬渐修习

  90.于诸利根器 不应与浅法 不应舍律行 以咒诳惑人

  【讲解】

  * 遇到「没有生病而包裹着头巾」、「缠头或撑伞」的人,以及「手持兵器」等态度上表现不恭敬的人,不宜对他们宣说佛法。

  * 因为要使傲慢者获得法益是很困难的。

  * 对「无人陪伴的妇女」不要说法。

  * 对「智量狭窄的人」也不说深广的佛法。

  * 对于各种精深和初浅的佛法,应该同等恭敬并循序渐进地去实践。

  当一个人肚子吃得很饱的时候,你就是给他山珍海味,对他而言也是无用的。

  -->宣说佛法时,如果遇到自满傲慢的人,如「无病而覆着头巾」以及「手持兵器」等等态度上表现不恭敬的人,不宜对他们宣说佛法。我们常说:傲慢的人即使熟习三藏的经典对他也是无益的,佛法对他来说只是世间的学问而已。

  以前印度比丘到处托钵传法,假如遇到妇女无人陪伴时是无需为她讲解佛法的。

  -->为什么呢?因为要避免外教或其他众生的谣言或诽谤。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如果因为做事需要,无法避免就视情况而定。但还是谨慎一点比较好。

  对智量狭窄的人演说深广的佛法,听者将会觉得很枯躁乏味。

  -->对他没有益处,所以也不宜对他宣说较深的佛法。

  我们对佛法应该同等恭敬不应心存分别。

  我曾经遇到很多信众问我:「法师!这个法殊胜吗?那个法殊胜吗?」

  佛法都是一样殊胜!有些人说:「宁玛巴的法比格鲁巴的法殊胜」。我们完全没有这样子认为!佛法都是一样殊胜,看修行者本身的能力。密勒日巴是全西藏公认最有名的修行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上师对他说过:「今后你不可以用我教导你的方式,去教导你的徒弟」。密勒日巴是修大手印的,难道说我们宁玛巴的大圆满或者萨迦的道果、格鲁巴的大中观都没有大手印殊胜吗?一点都不是这样!

  这是密勒日巴尊者本身特别殊胜而已,如果我们有能力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样的用功修宁玛巴的法,当然我们也能像尊者那样地殊胜。有人说噶陀传承有十万虹光化身,是不是噶陀的法特别殊胜,不是这样!

  每一个法都非常的殊胜!

  问题「在人不在法」,「法」只是像:酸味和甜味的现象而已。有人喜欢「甜味」认为甜的食物好吃。有人喜欢「酸味」认为酸的食物就很开胃。「甜」和「酸」所分解的现象是不一样的。但重点内容没有分别。我们对「教法」应该「同等的尊重」。

  对于能容受广大教法的利根之器,不应只教授层次初浅的佛法,也不应该舍弃菩萨戒行,用经咒来欺骗世人。

  * 各位不用担心上师不传给我适合的法。

  * 假如你的根器够的话,对你有利益的佛法,慈悲智慧的上师一定不会吝啬地为你演说讲解的。

  * 有一些上师自觉修为不足时,他会介绍信徒到比较博学的行者处修习。

  * 但也有一些上师修为不足时,为了面子他也会诳称「你时候还没到」「你根器还不够」「你好好念佛」「你好好诵经就可以了啦」等等。而不说些更深入的法益,这是不对的!

  对利根器的众生应该为他们演说适合他们的法门。

  我们不应该说「我现在修的都是密宗、空性,那些小小的戒律都不用了」,不可以!完全不可以这样舍弃菩萨戒行。

  莲花生大士说过:「我的见解比虚空高,但取舍因果较粉细」。

  有的人这样子说:「你念这个咒就可以!」「你诵这个经就可以!」把修行的次序简单化。有些人根器很高,你和他说「你念这个咒语就可以!不用去学其他的」,这样子是不行的!假如他没有能力学习佛法,你跟他这样子说:「你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可以!因为对他合适也能给他安慰。

  佛经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很多人相信「我们从门囗的咒语下面经过就可以解脱」。如果真是这样子,那么也不需要上课、也不需要诵经。从那个下面经过一下我们就解脱了。假如亲近一下《中阴闻教得度》的仪轨就可以得度,那么我往生时,请上师修一下《中阴闻教得度》的仪轨就好了。我干嘛现在还要如此精进辛苦地学习呢?

  「不了义」有三个要件:

  1 有必要这样子说。-->对懒惰的人说「经过这个经咒,你就可以得度」,这样子做对那人是很简单的事,他就会去做。

  2 有目的的。-->因为那人做了这件事以后,就会因此和佛法结上因缘,希望几百世之后,成为他闻修佛法的因。

  3 冲突,怎么冲突呢?-->经过这个经咒下面他就可以成佛吗?这是不可能的!「不了义」是暂时说的,等到因缘具足时,还是要修习究竟的了义经典教法。

  (2.3)以威仪饶益 --> 行住坐食

  91.牙木与唾涕 弃时应掩蔽 用水及净地 不应弃屎溺

  92.食时莫满囗 出声与咧嘴 坐时勿伸足 双手莫揉搓

  93.车床幽隐处 莫会他人妇 世间所不信 随俗避讥嫌

  【讲解】古时候,印度人用细木头刷牙…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续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