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續四)

  (叁)學饒益有情戒

  (1)應勤利他

  84.前理既已明 應勤饒益他 慧遠具悲者 佛亦開諸遮

  (2)利他方式 (2.1)以財物饒益

  85.食當與墮者 無怙住戒者 己食唯適量 叁衣馀盡施

  86.修行正法身 莫爲小故傷 行此衆生願 迅速得圓滿

  87.悲願未清淨 不應施此身 今生或他生 利大乃可舍

  【講解】明白上述的道理以後,就應該精進利他了。深謀遠慮的大悲佛陀,雖曾爲聲聞者和初學菩薩製定種種禁律,但對一心利他的地上菩薩卻開許了「七支遮戒」。

  我們利益衆生是理所當然的,我常常說:「我們爲什麼要利益別人呢?難道我利益我自己就不行嗎?」

  * 因爲我們都是從父母而出生的,要有衆生才能有我們的父母。

  * 我們從無始以來,用輪回出生的次數來計算的話,曾經做過我們父母的數量是數不清的。

  * 因此天下衆生都當過我們的父母親。

  * 當他們做我們的父母時,他們當時對我們的恩德,就如同現世父母對我們的恩德一樣偉大。

  所以我們當然要利益他們。

  「初學菩薩」是「資糧道」及「加行道」的菩薩。

  「七支遮戒」是哪七個呢?

  它是「十不善」之中「身」的叁個,還有:「語言」的四個。

  這七個,如果對衆生有幫助的話,是可以善巧的去做的。

  * 「心」的部份-->「貪欲、嗔恨、邪見」是不管任何時候,都不許開戒的。

  * 「身」的部份「殺、盜、淫」。

  * 「語言」方面的「妄語、挑撥離間、粗言惡語、绮語」,在爲了利益衆生的特別需要時,可以開戒。

  從前,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他生爲一位大悲商主。在他的手下有五百個菩薩化現的商人。在一次過海時,有一個持短矛的黑人想要謀害這五百個商人。佛陀知道這五百個商人都是菩薩的化現。如果這個黑人殺了這些人,那麼這位黑人的罪過就非常大。

  爲了防止他下地獄受苦,佛陀以一種「自己下地獄也無所謂」的心態,先下手殺死這個黑人。結果佛陀並未因此累積下惡業,反而得到更多的善業,表面上看起來是殺生,但實際上是有功德的。

  另外一個故事,一個商人的女兒愛上一位婆羅門的比丘,得了相思病。在她生命垂危時,這位比丘爲了救她而破戒還俗。比丘並不是爲了貪欲女色而還俗的,所以雖然成家,但並未因此而累積惡業。

  爲了利益衆生而破戒,是被開許的。

  在衣食方面-->

  以前出家衆外出托缽,缽中的食物要分成好幾品。

  * 一部份做供養。

  * 一部份布施給墮落惡趣的「旁生道」及「無人保護的窮人」和住戒苦行的瑜伽士。

  * 自己只吃適量的食物,吃完飯後,要依儀軌將殘物布施給「餓鬼道」的衆生。

  * 其他資財,除了叁衣以外,其余全部布施出去。

  出家衆的叁衣是:

  * 法裙

  * 沙彌的袈裟

  * 比丘的袈裟

  出家衆的叁衣和法器、經書是不可以布施的。其余之物,爲利益自他之故,都應該布施出去。

  這個用來修行正法的身體,不要爲了區區的利他善舉而讓它受害。如果能善用暇滿之身來勤修戒、定、慧叁學,那麼很快就有能力圓滿衆生的意願。

  在我們還未體解空性之前,

  身體也是不可以布施的。

  雖然自認「我可以布施我的身體」,

  但在布施的當下,

  割切的痛苦會讓你産生後悔的心。

  從前有很多魔鬼或天神幻化成乞丐的模樣來向衆生乞討身體。我們身爲凡夫不認得事實的本來面目,如果輕率的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那是不對的!因爲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不知道他是假裝的呢?還是精神不正常?

  爲了一個小小的利益而失去了手、腳、眼睛...是否真正使自他獲得利益卻是未知數,所以當我們還是凡夫身時,不可以做身布施,要等到我們成爲聖者才可以做這些事情。

  我們要好好的利用這個暇滿的人身修習戒、定、慧叁學,那麼你很快就會理解空性。理解空性之後,那麼很快就有能力圓滿衆生的意願。到那時你的所做所爲都是在利益衆生,即使你只是坐著也是在利益衆生。因爲別人看到你很舒服、你說說話也在利益衆生。因爲大家都很喜歡聽,你一舉一動都在利益衆生,所以到時候你可以有能力圓滿衆生的意願。

  在悲願還沒有完全的清淨以前,不應該隨便施舍自己的身體。無論在今生或來世,都只該爲了成辦今生及來生的利益才考慮舍身。我們的身體就好像一個珍貴藥木一樣,當它還是小樹苗時我們必須時刻的保護它。等到它長大以後,我們才可以任意的采撷取用。如果當它還是小樹苗時,我們就迫不急待的去采伐它的話,那真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2.2)以佛法饒益

  88.無病而覆頭 纏頭或撐傘 手持刀兵杖 不敬勿說法

  89.莫示無伴女 慧淺莫言深 于諸淺深法 等敬漸修習

  90.于諸利根器 不應與淺法 不應舍律行 以咒诳惑人

  【講解】

  * 遇到「沒有生病而包裹著頭巾」、「纏頭或撐傘」的人,以及「手持兵器」等態度上表現不恭敬的人,不宜對他們宣說佛法。

  * 因爲要使傲慢者獲得法益是很困難的。

  * 對「無人陪伴的婦女」不要說法。

  * 對「智量狹窄的人」也不說深廣的佛法。

  * 對于各種精深和初淺的佛法,應該同等恭敬並循序漸進地去實踐。

  當一個人肚子吃得很飽的時候,你就是給他山珍海味,對他而言也是無用的。

  -->宣說佛法時,如果遇到自滿傲慢的人,如「無病而覆著頭巾」以及「手持兵器」等等態度上表現不恭敬的人,不宜對他們宣說佛法。我們常說:傲慢的人即使熟習叁藏的經典對他也是無益的,佛法對他來說只是世間的學問而已。

  以前印度比丘到處托缽傳法,假如遇到婦女無人陪伴時是無需爲她講解佛法的。

  -->爲什麼呢?因爲要避免外教或其他衆生的謠言或誹謗。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如果因爲做事需要,無法避免就視情況而定。但還是謹慎一點比較好。

  對智量狹窄的人演說深廣的佛法,聽者將會覺得很枯躁乏味。

  -->對他沒有益處,所以也不宜對他宣說較深的佛法。

  我們對佛法應該同等恭敬不應心存分別。

  我曾經遇到很多信衆問我:「法師!這個法殊勝嗎?那個法殊勝嗎?」

  佛法都是一樣殊勝!有些人說:「甯瑪巴的法比格魯巴的法殊勝」。我們完全沒有這樣子認爲!佛法都是一樣殊勝,看修行者本身的能力。密勒日巴是全西藏公認最有名的修行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上師對他說過:「今後你不可以用我教導你的方式,去教導你的徒弟」。密勒日巴是修大手印的,難道說我們甯瑪巴的大圓滿或者薩迦的道果、格魯巴的大中觀都沒有大手印殊勝嗎?一點都不是這樣!

  這是密勒日巴尊者本身特別殊勝而已,如果我們有能力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樣的用功修甯瑪巴的法,當然我們也能像尊者那樣地殊勝。有人說噶陀傳承有十萬虹光化身,是不是噶陀的法特別殊勝,不是這樣!

  每一個法都非常的殊勝!

  問題「在人不在法」,「法」只是像:酸味和甜味的現象而已。有人喜歡「甜味」認爲甜的食物好吃。有人喜歡「酸味」認爲酸的食物就很開胃。「甜」和「酸」所分解的現象是不一樣的。但重點內容沒有分別。我們對「教法」應該「同等的尊重」。

  對于能容受廣大教法的利根之器,不應只教授層次初淺的佛法,也不應該舍棄菩薩戒行,用經咒來欺騙世人。

  * 各位不用擔心上師不傳給我適合的法。

  * 假如你的根器夠的話,對你有利益的佛法,慈悲智慧的上師一定不會吝啬地爲你演說講解的。

  * 有一些上師自覺修爲不足時,他會介紹信徒到比較博學的行者處修習。

  * 但也有一些上師修爲不足時,爲了面子他也會诳稱「你時候還沒到」「你根器還不夠」「你好好念佛」「你好好誦經就可以了啦」等等。而不說些更深入的法益,這是不對的!

  對利根器的衆生應該爲他們演說適合他們的法門。

  我們不應該說「我現在修的都是密宗、空性,那些小小的戒律都不用了」,不可以!完全不可以這樣舍棄菩薩戒行。

  蓮花生大士說過:「我的見解比虛空高,但取舍因果較粉細」。

  有的人這樣子說:「你念這個咒就可以!」「你誦這個經就可以!」把修行的次序簡單化。有些人根器很高,你和他說「你念這個咒語就可以!不用去學其他的」,這樣子是不行的!假如他沒有能力學習佛法,你跟他這樣子說:「你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可以!因爲對他合適也能給他安慰。

  佛經有「了義」和「不了義」的差別,很多人相信「我們從門囗的咒語下面經過就可以解脫」。如果真是這樣子,那麼也不需要上課、也不需要誦經。從那個下面經過一下我們就解脫了。假如親近一下《中陰聞教得度》的儀軌就可以得度,那麼我往生時,請上師修一下《中陰聞教得度》的儀軌就好了。我幹嘛現在還要如此精進辛苦地學習呢?

  「不了義」有叁個要件:

  1 有必要這樣子說。-->對懶惰的人說「經過這個經咒,你就可以得度」,這樣子做對那人是很簡單的事,他就會去做。

  2 有目的的。-->因爲那人做了這件事以後,就會因此和佛法結上因緣,希望幾百世之後,成爲他聞修佛法的因。

  3 沖突,怎麼沖突呢?-->經過這個經咒下面他就可以成佛嗎?這是不可能的!「不了義」是暫時說的,等到因緣具足時,還是要修習究竟的了義經典教法。

  (2.3)以威儀饒益 --> 行住坐食

  91.牙木與唾涕 棄時應掩蔽 用水及淨地 不應棄屎溺

  92.食時莫滿囗 出聲與咧嘴 坐時勿伸足 雙手莫揉搓

  93.車床幽隱處 莫會他人婦 世間所不信 隨俗避譏嫌

  【講解】古時候,印度人用細木頭刷牙…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續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