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續四)▪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前幾年到印度時,窮人們還是用洗牙木在刷牙。在西藏比較不用牙刷,很多西藏人都是十七、八歲時才開始洗牙齒的。而且也不是每天都洗,差不多一個星期才洗一次。

  很多人問我:「爲什麼你的牙齒還那麼健康、那麼白?」

  我們這裏幾十個喇嘛都沒有蛀牙,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那麼晚才洗牙齒,牙齒還能這樣健康!我回答他們:「沒什麼好奇怪的啦!你們雖然從小就洗牙齒,但是你們給牙齒的工作太多啦!吃太多零嘴而且種類複雜,做你們的牙齒真辛苦。所以他當然會生病!」

  我想我們牙齒健康,可能是因爲食物的關系,因爲我們吃的都是一些很單純而且天然的東西。

  * 抛棄洗牙木、鼻涕、痰和唾液的時候,應該順便把它們掩埋起來。

  * 並且不可以隨便把屎尿等髒東西,倒棄在別人使用的水源和地面上。

  * 吃東西不要塞滿嘴巴,也不要發出聲音或狼吞虎咽。

  * 席地而坐時,不要伸張雙腳,也不要無聊地對搓雙手。

  你看!在一千多年前,佛法是這樣教育我們的。這個教法到現在這個文明的社會還是很管用。印度很熱,所以古時的出家衆是沒有穿內褲的。因此席地而坐時,不要伸張雙腳。到目前內地的喇嘛們有些還延襲這個傳統。我們剛到漢地時,看到漢傳僧侶著長褲都覺得很奇怪。我是到印度以後才使用這些的,也許你們會認爲比較不禮貌,但是不要緊啦!我們都是守身的嘛,實話實說沒關系。我們學習佛法的人應該心胸要比較大,不要少見多怪!

  在馬車、床榻和臥房等隱蔽的地方,不要和婦女單獨相處,所有會使世間人不敬叁寶的行爲,都應該在先觀察詢問之後入境隨俗的去做。

  (2.3)以威儀饒益 --> 示路

  94.單指莫示意 心當懷恭敬 平伸右手掌 示路亦如是

  95.肩臂莫揮擺 示意以微動 出聲及彈指 否則易失儀

  --> 睡臥

  96.睡如佛涅槃 應朝欲方臥 正知並決志 覺已速起身

  (四)結語

  97.菩薩諸行儀 經說無有盡 然當盡己力 修持淨心行

  【講解】做手勢示意時,不要單用一個手指,應該心懷恭敬、舉止莊重,平伸五指整個右手一起做動作。指示道路也該用同樣的方式。

  在臺灣我們迷路時,會遇到很多好心人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但在其他地方我們跟他們問路,他們大半不會告訴我們。讓我們感到很落寞,所以我們以後如果遇到遠方來的遊客向我們問路,我們應該很親切有禮的告訴他。

  「給人幫助、給人歡喜」是有很好的功德的。

  我們應該誠懇的去做。如果沒有必要切莫「誇張大幅度地」揮動手臂,只要輕微地移動、出聲或作彈指等動作示意就可以了,否則很容易失去莊重的威儀。

  現在睡覺的床都是安置在固定的地方,以前修行者或出家衆都在樹下、山洞、空屋休憩。自己希望往那個方向睡都可以。

  * 睡眠時,應該像佛陀涅槃的姿勢一樣,朝著希望的方向,右協而臥。

  * 入睡前應保持正念與正知作意光明,並下定決心:

  * 醒後立刻起來!

  * 密宗裏面說的修行方式「一天就是一生」。

  * 早上太陽升起時-->我們就出生。

  * 中午-->是我們二、叁十歲最強壯的時候。

  * 傍晚五、六點時-->我們就成爲老人。

  * 晚上要睡覺-->就是被「死魔」抓住了。

  * 真正的入眠時-->就是死亡了。

  * 晚上睡夢時-->是中陰身。

  一天和一生只是長短的差別而已。

  我們一般人「一天」對我們來說根本不算什麼。「睡覺」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明早天還是會亮,我們還是會醒來。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高僧們看待「睡覺」,

  就如同我們看待「死亡」一般地慎重。

  但他們看待「死亡」,

  卻和我們看待「睡覺」一樣,那麼容易。

  * 我們白天工作很累時,會希望今晚早一點睡。

  * 可是對高僧們來說,他們會認爲「今天要早一點死!」

  * 我們做不到這一點,但我們可以訓練。

  * 如果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我們睡覺也有功德、做夢也有功德。

  我們現實的生活充滿著虛幻不實的事物,我們做夢也常會夢到千奇百怪的種種情境。我們會因這些幻境而産生擔憂、恐懼或快樂。但,一切都是幻境,夢是幻境中的幻境,不要過度的去執著它!我們華人非常重視夢境,但是現實的生活已經讓我們夠煩惱的了。如果我們還爲晚上睡覺時的夢境提心吊膽的話,那真是太可憐了。

  佛經說:「菩薩的行儀是沒有限量的」,這些行儀雖然初學者不可能全部都做到,但是上述各種淨化心行的根本行持,我們一定要盡力去實踐。

  四、圓滿學處之余要 (一)廣說

  (1)淨化學處之因

  98.晝夜當各叁 誦讀叁聚經 依佛菩提心 悔除墮罪馀

  (2)應學之範疇

  99.爲自或爲他 何時修何行 佛說諸學處 皆當勤修習

  100.佛子不需學 畢竟皆無有 善學若如是 福德焉不至

  【講解】在每天早上和夜晚,應該各分叁次念誦叁聚經文,並依靠皈依叁寶和發菩提心等四力悔除根本罪以外的各種違犯罪。

  顯宗的叁聚經是指:叁十五佛的忏悔文。

  -->它包括「忏悔」「隨喜」和「回向」叁個部份。依金剛乘的方式念百字明也可以。這裏說一天要念誦叁次,如果做不到最起碼一天念一遍。這樣子才可以爲我們做不到的菩薩戒,行忏悔清淨。根本罪在第叁品講過,有十八條。如果我們破了根本戒就必須重新受持菩薩戒,除了根本戒之外的罪過,我們可以依靠念誦百字明或叁聚經文來清淨。

  無論是爲了自己或其他人,在哪種狀況修什麼行持,我們都應該努力去修學《入行論》中所說適合該狀況的學處。薩迦班智達曾經講過:「如果五明都沒有學的話,你怎麼可能成爲一切知呢?」

  我們的目標是成佛,佛是一切知,所以做爲一位菩薩要努力的學習。凡是《入行論》中所說的學處佛子衆都應該努力去修學,起心動念、行住坐臥、言談舉止,無時無刻都想要爲利益衆生而努力。能像這樣善學一切學處的行人,怎麼會缺乏福德呢?這種充滿福報的菩薩,很快的就能達到佛的境界。

  (3)修學之原則

  101.直接或間接 所行唯利他 但爲有情利 回向大菩提

  102.舍命亦不離 善巧大乘義 安住淨律儀 珍貴善知識

  103.應如吉祥生 修學侍師規 此及馀學處 閱經即能知

  104.經中學處廣 故應閱經藏 首當先閱覽 尊聖虛空藏

  105.亦當勤閱讀 學處衆集要 佛子恒修處 學集廣說故

  106.或暫閱精簡 一切經集要 亦當偶披閱 龍樹二論典

  【講解】

  * 「直接利他」是指布施做功德或者講經說法。

  * 「間接利他」是閉關、持咒、誦經、聞思佛法將功德回向給衆生等等。

  但我們不論做什麼功德,

  都是爲利益有情衆生而做的,

  要回向「無上菩提」

  而不要只單單回向給:

  身體健康、長壽、生意興旺等等世間法。

  不管是直接或間接,一切作爲都只爲了利他。並且也只爲了有情的利益,而把一切行善的功德都回向無上菩提。我甯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也永遠不舍棄精通大乘叁藏教義和持守菩薩律儀的珍貴善知識。

  關于親近善知識應該依照華嚴經「吉祥生傳」所說的侍師原則而修學。至于該品經文未宣說的其他侍師學處。只要閱讀寶雲經等大乘經典就可以知道了。經藏裏面廣泛宣說了菩薩學處。所以應該披閱大乘經典,其中首先應當閱覽詳明根本墮和忏罪法的聖虛空藏經。

  此外,還需要再叁研讀這部一切學處集要的論典。因爲菩薩所應經常修學的行儀,在學處集要中都詳細地作了說明。如果無法研習大部頭的學處集要,那麼就暫時先讀較簡略的一切經集要。如果行有余力,不妨再參看龍樹所造的兩部同名的學集和經集。

  華嚴經「吉祥生傳」侍師的原則中說:

  -->「侍師」要像「大地」一樣:不論負載任何重物,都不會覺得辛苦。

  -->「心」要像「金剛杵」一樣:永遠堅固得像:不會分裂的。

  -->要像「傭人」一樣:任怨任勞。

  -->要謙卑得像:下階層的「清道夫」一樣。要勤快忙碌得像:「舟楫」一樣。

  -->要把:

  「自己當病人」想

  「善知識當大醫王」想

  「佛法當藥」想

  「聞思佛法當醫病」想。

  107.經論所未遮 皆當勤修學 爲護世人心 知已即當行

  (二)結義

  108再叁宜深觀 身心諸情狀 僅此簡言之 即護正知義

  109法應躬謹行 徒說豈獲益 唯閱療病方 疾患雲何愈

  【講解】凡是經論中沒有禁止我們修學的學處,都應該努力去實踐。爲了維護世間人對叁寶的信心,所有已經學過的學處,我們都應該認真去修習。

  時代在改變,雖然修行的中心不可改變,但我們渡衆和修行的方法是可以改變的。有些人認爲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修行方法不同,所以就認爲修行的重點不同。會懷疑密宗是不是佛教?

  其實達賴喇嘛也講過:「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就像兄弟一樣,都是從印度傳過來的佛法」。漢傳佛教是先傳的所以是哥哥,藏傳佛教是後面才傳到的是弟弟。因爲環境和文化的差異。因此修行方式有點不一樣。但修行的重點都是一樣的,大家要清楚!

  總之,我們應該要再叁觀察身體行爲,和心理各階段的細微狀態。而單單上述這一點就是「守護正知」的重點。這些學處是需要身體力行的,光是嘴巴上說說能獲得什麼利益呢?

  如果一個病人只閱讀藥方而不服藥,對于疾病的治療能有什麼幫助呢?所以我們要把佛法實踐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沒有正知和正念的眼睛的話,雖然你有聞思佛法強壯的身體。要脫離這個廣闊…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續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