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前几年到印度时,穷人们还是用洗牙木在刷牙。在西藏比较不用牙刷,很多西藏人都是十七、八岁时才开始洗牙齿的。而且也不是每天都洗,差不多一个星期才洗一次。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的牙齿还那么健康、那么白?」
我们这里几十个喇嘛都没有蛀牙,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么晚才洗牙齿,牙齿还能这样健康!我回答他们:「没什么好奇怪的啦!你们虽然从小就洗牙齿,但是你们给牙齿的工作太多啦!吃太多零嘴而且种类复杂,做你们的牙齿真辛苦。所以他当然会生病!」
我想我们牙齿健康,可能是因为食物的关系,因为我们吃的都是一些很单纯而且天然的东西。
* 抛弃洗牙木、鼻涕、痰和唾液的时候,应该顺便把它们掩埋起来。
* 并且不可以随便把屎尿等脏东西,倒弃在别人使用的水源和地面上。
* 吃东西不要塞满嘴巴,也不要发出声音或狼吞虎咽。
* 席地而坐时,不要伸张双脚,也不要无聊地对搓双手。
你看!在一千多年前,佛法是这样教育我们的。这个教法到现在这个文明的社会还是很管用。印度很热,所以古时的出家众是没有穿内裤的。因此席地而坐时,不要伸张双脚。到目前内地的喇嘛们有些还延袭这个传统。我们刚到汉地时,看到汉传僧侣着长裤都觉得很奇怪。我是到印度以后才使用这些的,也许你们会认为比较不礼貌,但是不要紧啦!我们都是守身的嘛,实话实说没关系。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应该心胸要比较大,不要少见多怪!
在马车、床榻和卧房等隐蔽的地方,不要和妇女单独相处,所有会使世间人不敬三宝的行为,都应该在先观察询问之后入境随俗的去做。
(2.3)以威仪饶益 --> 示路
94.单指莫示意 心当怀恭敬 平伸右手掌 示路亦如是
95.肩臂莫挥摆 示意以微动 出声及弹指 否则易失仪
--> 睡卧
96.睡如佛涅槃 应朝欲方卧 正知并决志 觉已速起身
(四)结语
97.菩萨诸行仪 经说无有尽 然当尽己力 修持净心行
【讲解】做手势示意时,不要单用一个手指,应该心怀恭敬、举止庄重,平伸五指整个右手一起做动作。指示道路也该用同样的方式。
在台湾我们迷路时,会遇到很多好心人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但在其他地方我们跟他们问路,他们大半不会告诉我们。让我们感到很落寞,所以我们以后如果遇到远方来的游客向我们问路,我们应该很亲切有礼的告诉他。
「给人帮助、给人欢喜」是有很好的功德的。
我们应该诚恳的去做。如果没有必要切莫「夸张大幅度地」挥动手臂,只要轻微地移动、出声或作弹指等动作示意就可以了,否则很容易失去庄重的威仪。
现在睡觉的床都是安置在固定的地方,以前修行者或出家众都在树下、山洞、空屋休憩。自己希望往那个方向睡都可以。
* 睡眠时,应该像佛陀涅槃的姿势一样,朝着希望的方向,右协而卧。
* 入睡前应保持正念与正知作意光明,并下定决心:
* 醒后立刻起来!
* 密宗里面说的修行方式「一天就是一生」。
* 早上太阳升起时-->我们就出生。
* 中午-->是我们二、三十岁最强壮的时候。
* 傍晚五、六点时-->我们就成为老人。
* 晚上要睡觉-->就是被「死魔」抓住了。
* 真正的入眠时-->就是死亡了。
* 晚上睡梦时-->是中阴身。
一天和一生只是长短的差别而已。
我们一般人「一天」对我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睡觉」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明早天还是会亮,我们还是会醒来。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高僧们看待「睡觉」,
就如同我们看待「死亡」一般地慎重。
但他们看待「死亡」,
却和我们看待「睡觉」一样,那么容易。
* 我们白天工作很累时,会希望今晚早一点睡。
* 可是对高僧们来说,他们会认为「今天要早一点死!」
* 我们做不到这一点,但我们可以训练。
* 如果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我们睡觉也有功德、做梦也有功德。
我们现实的生活充满着虚幻不实的事物,我们做梦也常会梦到千奇百怪的种种情境。我们会因这些幻境而产生担忧、恐惧或快乐。但,一切都是幻境,梦是幻境中的幻境,不要过度的去执著它!我们华人非常重视梦境,但是现实的生活已经让我们够烦恼的了。如果我们还为晚上睡觉时的梦境提心吊胆的话,那真是太可怜了。
佛经说:「菩萨的行仪是没有限量的」,这些行仪虽然初学者不可能全部都做到,但是上述各种净化心行的根本行持,我们一定要尽力去实践。
四、圆满学处之余要 (一)广说
(1)净化学处之因
98.昼夜当各三 诵读三聚经 依佛菩提心 悔除堕罪馀
(2)应学之范畴
99.为自或为他 何时修何行 佛说诸学处 皆当勤修习
100.佛子不需学 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 福德焉不至
【讲解】在每天早上和夜晚,应该各分三次念诵三聚经文,并依靠皈依三宝和发菩提心等四力悔除根本罪以外的各种违犯罪。
显宗的三聚经是指:三十五佛的忏悔文。
-->它包括「忏悔」「随喜」和「回向」三个部份。依金刚乘的方式念百字明也可以。这里说一天要念诵三次,如果做不到最起码一天念一遍。这样子才可以为我们做不到的菩萨戒,行忏悔清净。根本罪在第三品讲过,有十八条。如果我们破了根本戒就必须重新受持菩萨戒,除了根本戒之外的罪过,我们可以依靠念诵百字明或三聚经文来清净。
无论是为了自己或其他人,在哪种状况修什么行持,我们都应该努力去修学《入行论》中所说适合该状况的学处。萨迦班智达曾经讲过:「如果五明都没有学的话,你怎么可能成为一切知呢?」
我们的目标是成佛,佛是一切知,所以做为一位菩萨要努力的学习。凡是《入行论》中所说的学处佛子众都应该努力去修学,起心动念、行住坐卧、言谈举止,无时无刻都想要为利益众生而努力。能像这样善学一切学处的行人,怎么会缺乏福德呢?这种充满福报的菩萨,很快的就能达到佛的境界。
(3)修学之原则
101.直接或间接 所行唯利他 但为有情利 回向大菩提
102.舍命亦不离 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仪 珍贵善知识
103.应如吉祥生 修学侍师规 此及馀学处 阅经即能知
104.经中学处广 故应阅经藏 首当先阅览 尊圣虚空藏
105.亦当勤阅读 学处众集要 佛子恒修处 学集广说故
106.或暂阅精简 一切经集要 亦当偶披阅 龙树二论典
【讲解】
* 「直接利他」是指布施做功德或者讲经说法。
* 「间接利他」是闭关、持咒、诵经、闻思佛法将功德回向给众生等等。
但我们不论做什么功德,
都是为利益有情众生而做的,
要回向「无上菩提」
而不要只单单回向给:
身体健康、长寿、生意兴旺等等世间法。
不管是直接或间接,一切作为都只为了利他。并且也只为了有情的利益,而把一切行善的功德都回向无上菩提。我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永远不舍弃精通大乘三藏教义和持守菩萨律仪的珍贵善知识。
关于亲近善知识应该依照华严经「吉祥生传」所说的侍师原则而修学。至于该品经文未宣说的其他侍师学处。只要阅读宝云经等大乘经典就可以知道了。经藏里面广泛宣说了菩萨学处。所以应该披阅大乘经典,其中首先应当阅览详明根本堕和忏罪法的圣虚空藏经。
此外,还需要再三研读这部一切学处集要的论典。因为菩萨所应经常修学的行仪,在学处集要中都详细地作了说明。如果无法研习大部头的学处集要,那么就暂时先读较简略的一切经集要。如果行有余力,不妨再参看龙树所造的两部同名的学集和经集。
华严经「吉祥生传」侍师的原则中说:
-->「侍师」要像「大地」一样:不论负载任何重物,都不会觉得辛苦。
-->「心」要像「金刚杵」一样:永远坚固得像:不会分裂的。
-->要像「佣人」一样:任怨任劳。
-->要谦卑得像:下阶层的「清道夫」一样。要勤快忙碌得像:「舟楫」一样。
-->要把:
「自己当病人」想
「善知识当大医王」想
「佛法当药」想
「闻思佛法当医病」想。
107.经论所未遮 皆当勤修学 为护世人心 知已即当行
(二)结义
108再三宜深观 身心诸情状 仅此简言之 即护正知义
109法应躬谨行 徒说岂获益 唯阅疗病方 疾患云何愈
【讲解】凡是经论中没有禁止我们修学的学处,都应该努力去实践。为了维护世间人对三宝的信心,所有已经学过的学处,我们都应该认真去修习。
时代在改变,虽然修行的中心不可改变,但我们渡众和修行的方法是可以改变的。有些人认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修行方法不同,所以就认为修行的重点不同。会怀疑密宗是不是佛教?
其实达赖喇嘛也讲过:「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就像兄弟一样,都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法」。汉传佛教是先传的所以是哥哥,藏传佛教是后面才传到的是弟弟。因为环境和文化的差异。因此修行方式有点不一样。但修行的重点都是一样的,大家要清楚!
总之,我们应该要再三观察身体行为,和心理各阶段的细微状态。而单单上述这一点就是「守护正知」的重点。这些学处是需要身体力行的,光是嘴巴上说说能获得什么利益呢?
如果一个病人只阅读药方而不服药,对于疾病的治疗能有什么帮助呢?所以我们要把佛法实践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没有正知和正念的眼睛的话,虽然你有闻思佛法强壮的身体。要脱离这个广阔…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续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