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东珠)▪P4

  ..续本文上一页 没欢喜心:上课时间稍长就心生烦躁,因此无法获得法益。

  

听法的五种不持:

  

※ 只被优美的文词所吸引,却没有去思考它的内容,犹如看文学作品一样。

  

※ 只重视内容而藐视文字,认为只要了解内容即可,文字和用词都不重要,但不依靠文字是很难理解内容的。

  

※ 不了义当作了义,例如把「从某个咒幔下经过就可以解脱」这样的教导,当作了义解,这样就容易懈怠不去修行。

  

※ 颠倒而持,错误了解法的意义,认为求了密法之后,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喝酒、吃肉、邪淫,这样的想法是非常严重的误解,也完全不了解佛法。

  

※ 前后颠倒而持,例如-加行都还没做,就开始修正行,情况比较严重的,就是连基础都没有,就追求一个比一个高的密法。

  

佛教名词浅释

  

我们学习佛法,首先要了解佛法中名词的意义,这很重要,这样才不会有走入歧路的危机。首先,我们学佛这么久了,应该要了解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点很重要,现在我们覆习一下:

  

佛教是世尊 释迦牟尼所传的教法,祂的核心思想是慈悲和空性,因此离开慈悲和空性的教法,就不是佛法,离开慈悲和空性的修行就不是修行佛法,离开慈悲和空性的事业,就不算荷担如来事业。

  

慈悲

  

什么是慈悲呢?慈-给于快乐,就像母亲爱护自己的小孩般,尽其所能的给他快乐,大慈-希望能让所有众生获得永恒快乐;悲-拔除痛苦,就像母亲看到自己的小孩跌倒,会赶快去把他扶起来、安慰他、帮他擦药一般,大悲-希望能让所有众生远离一切痛苦。

  

空性

  

『般若颂』云:「无思无言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性,各别自证之行境,顶礼三世诸佛母」,『空性』超越一切言思能及,所以说「不可思议」,我们无法用语言形容,争辩也不会有结果,远离一切戏论,因此,我们现在所探讨的空性,就像别人向我们问月亮,我们就举起手来,指着月亮的方向告诉人家说:「那就是月亮!」和真正的月亮天差地别,同样地,历代上师们所能提供我们的教导,也都只是认识空性的指引,如此而已!但,即使如此,我们想要了解佛法,无可避免的,就一定要讨论到「空性」。

  

空性,如果硬要解释的话,现在我们就只能这样说:「空性,远离八种戏论,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等等,现在我从缘起方面做个简略的解释:

  

空性,一切法都是随因缘变化的,没有实有、永恒、独立的主体;我们约略说明一下:(注:实有-无法破坏;永恒-永远不变;独立-不依因缘)

  

譬如,我身上穿的这件衣服,大家看到这是一件衣服,那么,我用剪刀把它剪成一块一块的,衣服就不见了,它成了碎布,然后,我拿打火机点火把它烧掉,碎布也不见了,它成了灰烬,我拿起刀子,将每粒灰烬一分为二,二再分为四,四分成十六...,最后微尘也不见了,这就是『空性』最简单的解释,一切法皆无自性,心经上说:「色即是空」就是这个意思。

  

你也许会说:「师父您在说什么啊,这明明是您故意造作的结果!」不错,这是我故意造作的,但,这说明什么呢?如果衣服是「实有」的,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被任何因缘所改变或破坏,如果它会因我剪就破碎,那怎么会有「实有」的一件衣服呢?大家认为它「有」,那只是名言上的「假有」而已,而非确实存在的「实有」!它的「有」是因为有人种棉花、有人纺纱、织布,有人裁剪、缝制,有人发心供养,所以才有我穿的这件衣服,它是因缘组合而「有」的,它不是无因无缘独立存在的「有」,因缘而「有」的一切事物,就会因因缘而破坏消亡!就再说我这件衣服吧,就算我不剪它、不穿它,它也会因自然衰败而消亡,它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大家可以任意思惟其它的事物,你就会发现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一切万法都不是永恒、独立的、实存的『有』和『无』,一切法都是因缘变化所成,无任何实质性!

  


  

【菩提心的观修次第】

  

一般人总是误解-「法门很重要,越深奥的法门就越殊胜!」但实际上,修行的心态比法门还重要,我们都自认是大乘佛教徒,但,是不是大乘要看有没有菩提心而定,而不是以法来分,而且世俗菩提心更为重要,如果发心不正确,例如,以求这一世及下一世的财富、健康等世间法的下士道心态,即使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甚至大圆满等法门,仍然无法解脱!好一点的,修寂静本尊得到成就生于天界,而修忿怒本尊的,便有可能进入三恶趣,行者不可不慎!

  

『供养』当中最殊胜的是修菩提心!『忏悔』当中最殊胜的也是修菩提心!我们一般说『金刚萨埵.百字明咒』是忏悔之王,但,是不是忏悔之王呢?要看修法者是否具备菩提心而修!发菩提心很容易,但真正生起菩提心却很不容易!上士道最大的敌人是自私自利,所以如果察觉自己有自私之心,就要把自己看作有极大过患的罪人,如果具备菩提心,那么行、住、坐、卧都在累积资粮!

  

「菩提」是梵文,「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必需具备两个条件:(1)对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2)想要成佛的决心;对初学者来说,空性不是那么重要,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菩提心就无法证悟空性!一开始发菩提心从造作开始,练习久了,渐渐就会成为真正的菩提心,我们应该要放弃所有对世间和自我的执着,以及自私自爱的心态,但,唯一不能放弃的,就是「救度一切众生成佛」的执着。

  

菩提心依慈悲的力度可分为三种发心:(一)国王式的发心:发愿先成佛再来度众生成佛,犹如国王带领百姓一般;(二)船夫式的发心:发愿众生与我一起成佛,如船夫与乘客一同到彼岸;(三)牧羊人式的发心:众生先成佛,最后我才成佛,如牧羊人看守羊群,要先确定牠们都已平安到家了才回去。

  

菩提心也是因缘法,要依靠四无量心才能生起,而四无量心的重点就是「慈心与悲心」,要生起慈心和悲心要先修舍无量心,要修舍无量心要先修知母、念恩和报恩。

  

知母、念恩、报恩是大乘不共的法门,譬如,父母生病希望他赶快康复,这是「慈心」,希望他远离病痛的折磨,则是「悲心」。巴祝仁波切说:『对空性概念很清楚,把观想坛城的每一个步骤都观想得清清楚楚的,本尊的咒语念了千万遍、甚至亿遍,这样的人也有投生成魔的例子,但是具备大悲心的人,则从来没听过有人投生成魔的,因为修行最终的关键是大悲心,具备大悲心的人,不会有冤亲债主或害怕冤亲债主的人,所以大家要多多修行大悲心。』

  

前行:

  

上座之前(前行的前行):先将修法时间内必需去做的世俗杂务先完成,以确保上座之后不会中断,然后,稍微休息一下让身、心放松,接下来,坚定地发誓:『在修法当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不为所动,决不放弃本座的修法!』如此发誓的原因,是为了让我们在这一座中,心念得以安定下来。

  

上座时(真正的前行):身、口、意以及祈祷上师的要点

  

:毘卢遮那七支座法;双腿跏趺座、两手结定印、脊椎伸直、收小腹、肩膀撑开一点点、颈部微微下俯、眼观鼻尖、舌尖往上贴。

  

:排除垢气。

  

※ 就像我们要装净水之前,要先清净装水的容器一样,同理,我们的心要装殊胜的菩提心,要先以排气的方式,清净过去的所有烦恼、业障、破誓言等等障碍。

  

※ 左手握金刚拳压住左大腿根,右手以金刚印压住右鼻孔,从左鼻孔向内慢慢地吸气,囤积在脐下,观想生生世世的所有烦恼、罪障、破三昧耶、修行时的昏沈、迷茫、错误等一切皆化为黑气往外排出,然后换边做,依序为左鼻孔一次、右鼻孔一次、双鼻孔一起一次,总共三次。

  

:观察自己的发心

  

※ 是否为不善的发心?例如-为了自身健康、恐惧、痛苦,或世间八法而修行。

  

※ 是否为无记的发心?例如-听法、修法、做善事根本没有目标,只是在模仿别人而已,就好像鹦鹉学人话一样。

  

※ 是否是为了害怕堕入三恶道而发心?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东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