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東珠)▪P4

  ..續本文上一頁 沒歡喜心:上課時間稍長就心生煩躁,因此無法獲得法益。

  

聽法的五種不持:

  

※ 只被優美的文詞所吸引,卻沒有去思考它的內容,猶如看文學作品一樣。

  

※ 只重視內容而藐視文字,認爲只要了解內容即可,文字和用詞都不重要,但不依靠文字是很難理解內容的。

  

※ 不了義當作了義,例如把「從某個咒幔下經過就可以解脫」這樣的教導,當作了義解,這樣就容易懈怠不去修行。

  

※ 顛倒而持,錯誤了解法的意義,認爲求了密法之後,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喝酒、吃肉、邪淫,這樣的想法是非常嚴重的誤解,也完全不了解佛法。

  

※ 前後顛倒而持,例如-加行都還沒做,就開始修正行,情況比較嚴重的,就是連基礎都沒有,就追求一個比一個高的密法。

  

佛教名詞淺釋

  

我們學習佛法,首先要了解佛法中名詞的意義,這很重要,這樣才不會有走入歧路的危機。首先,我們學佛這麼久了,應該要了解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麼?這點很重要,現在我們覆習一下:

  

佛教是世尊 釋迦牟尼所傳的教法,祂的核心思想是慈悲和空性,因此離開慈悲和空性的教法,就不是佛法,離開慈悲和空性的修行就不是修行佛法,離開慈悲和空性的事業,就不算荷擔如來事業。

  

慈悲

  

什麼是慈悲呢?慈-給于快樂,就像母親愛護自己的小孩般,盡其所能的給他快樂,大慈-希望能讓所有衆生獲得永恒快樂;悲-拔除痛苦,就像母親看到自己的小孩跌倒,會趕快去把他扶起來、安慰他、幫他擦藥一般,大悲-希望能讓所有衆生遠離一切痛苦。

  

空性

  

『般若頌』雲:「無思無言般若度,不生不滅虛空性,各別自證之行境,頂禮叁世諸佛母」,『空性』超越一切言思能及,所以說「不可思議」,我們無法用語言形容,爭辯也不會有結果,遠離一切戲論,因此,我們現在所探討的空性,就像別人向我們問月亮,我們就舉起手來,指著月亮的方向告訴人家說:「那就是月亮!」和真正的月亮天差地別,同樣地,曆代上師們所能提供我們的教導,也都只是認識空性的指引,如此而已!但,即使如此,我們想要了解佛法,無可避免的,就一定要討論到「空性」。

  

空性,如果硬要解釋的話,現在我們就只能這樣說:「空性,遠離八種戲論,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等等,現在我從緣起方面做個簡略的解釋:

  

空性,一切法都是隨因緣變化的,沒有實有、永恒、獨立的主體;我們約略說明一下:(注:實有-無法破壞;永恒-永遠不變;獨立-不依因緣)

  

譬如,我身上穿的這件衣服,大家看到這是一件衣服,那麼,我用剪刀把它剪成一塊一塊的,衣服就不見了,它成了碎布,然後,我拿打火機點火把它燒掉,碎布也不見了,它成了灰燼,我拿起刀子,將每粒灰燼一分爲二,二再分爲四,四分成十六...,最後微塵也不見了,這就是『空性』最簡單的解釋,一切法皆無自性,心經上說:「色即是空」就是這個意思。

  

你也許會說:「師父您在說什麼啊,這明明是您故意造作的結果!」不錯,這是我故意造作的,但,這說明什麼呢?如果衣服是「實有」的,那麼,它就永遠不會被任何因緣所改變或破壞,如果它會因我剪就破碎,那怎麼會有「實有」的一件衣服呢?大家認爲它「有」,那只是名言上的「假有」而已,而非確實存在的「實有」!它的「有」是因爲有人種棉花、有人紡紗、織布,有人裁剪、縫製,有人發心供養,所以才有我穿的這件衣服,它是因緣組合而「有」的,它不是無因無緣獨立存在的「有」,因緣而「有」的一切事物,就會因因緣而破壞消亡!就再說我這件衣服吧,就算我不剪它、不穿它,它也會因自然衰敗而消亡,它的消亡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大家可以任意思惟其它的事物,你就會發現其結果都是一樣的,一切萬法都不是永恒、獨立的、實存的『有』和『無』,一切法都是因緣變化所成,無任何實質性!

  


  

【菩提心的觀修次第】

  

一般人總是誤解-「法門很重要,越深奧的法門就越殊勝!」但實際上,修行的心態比法門還重要,我們都自認是大乘佛教徒,但,是不是大乘要看有沒有菩提心而定,而不是以法來分,而且世俗菩提心更爲重要,如果發心不正確,例如,以求這一世及下一世的財富、健康等世間法的下士道心態,即使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甚至大圓滿等法門,仍然無法解脫!好一點的,修寂靜本尊得到成就生于天界,而修忿怒本尊的,便有可能進入叁惡趣,行者不可不慎!

  

『供養』當中最殊勝的是修菩提心!『忏悔』當中最殊勝的也是修菩提心!我們一般說『金剛薩埵.百字明咒』是忏悔之王,但,是不是忏悔之王呢?要看修法者是否具備菩提心而修!發菩提心很容易,但真正生起菩提心卻很不容易!上士道最大的敵人是自私自利,所以如果察覺自己有自私之心,就要把自己看作有極大過患的罪人,如果具備菩提心,那麼行、住、坐、臥都在累積資糧!

  

「菩提」是梵文,「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必需具備兩個條件:(1)對一切衆生的大慈悲心;(2)想要成佛的決心;對初學者來說,空性不是那麼重要,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因爲沒有菩提心就無法證悟空性!一開始發菩提心從造作開始,練習久了,漸漸就會成爲真正的菩提心,我們應該要放棄所有對世間和自我的執著,以及自私自愛的心態,但,唯一不能放棄的,就是「救度一切衆生成佛」的執著。

  

菩提心依慈悲的力度可分爲叁種發心:(一)國王式的發心:發願先成佛再來度衆生成佛,猶如國王帶領百姓一般;(二)船夫式的發心:發願衆生與我一起成佛,如船夫與乘客一同到彼岸;(叁)牧羊人式的發心:衆生先成佛,最後我才成佛,如牧羊人看守羊群,要先確定牠們都已平安到家了才回去。

  

菩提心也是因緣法,要依靠四無量心才能生起,而四無量心的重點就是「慈心與悲心」,要生起慈心和悲心要先修舍無量心,要修舍無量心要先修知母、念恩和報恩。

  

知母、念恩、報恩是大乘不共的法門,譬如,父母生病希望他趕快康複,這是「慈心」,希望他遠離病痛的折磨,則是「悲心」。巴祝仁波切說:『對空性概念很清楚,把觀想壇城的每一個步驟都觀想得清清楚楚的,本尊的咒語念了千萬遍、甚至億遍,這樣的人也有投生成魔的例子,但是具備大悲心的人,則從來沒聽過有人投生成魔的,因爲修行最終的關鍵是大悲心,具備大悲心的人,不會有冤親債主或害怕冤親債主的人,所以大家要多多修行大悲心。』

  

前行:

  

上座之前(前行的前行):先將修法時間內必需去做的世俗雜務先完成,以確保上座之後不會中斷,然後,稍微休息一下讓身、心放松,接下來,堅定地發誓:『在修法當中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都不爲所動,決不放棄本座的修法!』如此發誓的原因,是爲了讓我們在這一座中,心念得以安定下來。

  

上座時(真正的前行):身、口、意以及祈禱上師的要點

  

:毘盧遮那七支座法;雙腿跏趺座、兩手結定印、脊椎伸直、收小腹、肩膀撐開一點點、頸部微微下俯、眼觀鼻尖、舌尖往上貼。

  

:排除垢氣。

  

※ 就像我們要裝淨水之前,要先清淨裝水的容器一樣,同理,我們的心要裝殊勝的菩提心,要先以排氣的方式,清淨過去的所有煩惱、業障、破誓言等等障礙。

  

※ 左手握金剛拳壓住左大腿根,右手以金剛印壓住右鼻孔,從左鼻孔向內慢慢地吸氣,囤積在臍下,觀想生生世世的所有煩惱、罪障、破叁昧耶、修行時的昏沈、迷茫、錯誤等一切皆化爲黑氣往外排出,然後換邊做,依序爲左鼻孔一次、右鼻孔一次、雙鼻孔一起一次,總共叁次。

  

:觀察自己的發心

  

※ 是否爲不善的發心?例如-爲了自身健康、恐懼、痛苦,或世間八法而修行。

  

※ 是否爲無記的發心?例如-聽法、修法、做善事根本沒有目標,只是在模仿別人而已,就好像鹦鹉學人話一樣。

  

※ 是否是爲了害怕墮入叁惡道而發心?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東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