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t">从现世想:因为这些亲人帮助我的食、衣、住、行,所以在学佛的道路上,他们也提供我许多帮助。
从未来世想: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这些人将来也会无数次地帮助我、当我的母亲。
所以也不可以把他们放置在右边怨敌这一堆,还是应该安置在左边才对!
经过如此反复思惟之后,左边、右边这样安置来安置去,我们会发现『亲人不是永远的亲人,敌人不是永远的敌人!』他们的位置是忽左忽右变来变去的,没有一个恒常、安定的关系,从而对亲友和怨敌的贪念与嗔恨,就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了,不会特别想去利益某个亲友,或伤害某个怨敌,而是一种无利无害的状态,能够将贪爱和嗔恨的情绪淡化些,将来修菩提心就比较容易一点。
这种对亲友没有太想帮助他,对仇敌也没有太想加害他,感受一种「无利无害」的状态,这就是「舍无量心的基础!」但,若一直停留在此种无利无害的状态,就是一种愚痴的舍心!
为了让我们更进步一些,我们必须继续进一步观修-亲友、怨敌两者都曾无数次当过我们的母亲,所以都是我们应该帮助的对象,要将他们当成今生的母亲般地对待,了知这点以后,那么,往后无论他们对我们做出怎样地伤害,我们都会原谅他,无论任何时地他们需要帮助,我们也都会适时给予协助,就像今世的父母生病时,我们会立刻帮助他一样,现在我们是因为不明白这层关系,所以才会对众生冷漠、袖手旁观。
接下来,观修「知母」、「念恩」、「报恩」,这是大乘与小乘的不共之处,小乘行者虽然对众生也很慈悲,但他们没有将众生认知为母亲的想法。
知母:了解与接受「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就是知母。
观想遍虚空所及的地方充满有情,有情所遍及的地方充满了业感痛苦,而这些被业感痛苦所折磨的有情,没有一个不曾当过我的父母。如果把大地的泥土全部都搓成一个个果核般大小的土丸子,那么即使把这些土丸子都数尽了,但单单就某个怨敌曾做过我母亲的次数还无法算尽,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一直流转在轮回中,不曾停歇,因此所经历的生、死是难以数计的,而且不只是一个众生曾做过我的母亲而已,而是一切有情都曾无数次做过我的母亲,当他们做我的母亲时,就像如今的这位生身母亲一样的爱护我。
念恩:只要是母亲就必然对我有着深恩厚德,我要感恩他们对世间法与佛法两方面所给于的帮助。
感念世间法的恩德-从生身、赐命、施财、教世间知识等方面观察:
生身:母亲十月怀胎,忍受无数痛苦与不便,通过脐带以身体的精华来养活我,又经历生产的剧痛,才有我这个生命,这是生身之恩。
赐命:刚出生的我,说活着,连头都抬不起来,说死了,气还没有断,一副要死不活脆弱的状态,若没有人抚育,是绝对无法自己存活下来的,是母亲满怀生子的喜悦,以慈爱心照顾才让我得以存活。
施财:从小到大,母亲把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衣服都留给我享用,而她自己却总舍不得上供三宝、下施贫乞,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她不顾一切罪业、痛苦、恶言..,就算通过邪恶、欺骗手段,所攒下的一切钱财都是为了我,永远不觉得给得太多,这是施财之恩。(这个部分每个人的成长、生活背景都不一样,可以依照个人自己的状况去观想)
教世间知识:从最初的吃饭、走路、学说话,乃至待人接物的礼节都是母亲所教,把我当成心肝宝贝看待,直到成人犹是如此。
佛法方面的恩德:
暇满人身是大恩母亲所生,衣服、饮食、住所、资具等修行的助缘,也是母亲所赐;佛子菩萨道,首先发殊胜菩提心,如果没有母亲,也无法发起;中间修学如海的菩萨行,如果没有母亲,也没有修学的对境;倘若不具备菩提心、菩萨行,就不会有最终的圆满佛果位,可见,从佛法方面来说,母亲对我有着莫大的恩德。
报恩:
接着思惟,对我具有深恩厚德的母亲,她把所有的利益都牺牲奉献给我,把所有的亏损失败都自己承受,然而却因为不了解因果,想得到快乐,却不断地造下痛苦的恶因,因而连续不断地受轮回之苦,现在我有幸遇到大乘佛法,承蒙上师、善知识的摄受,知道如何远离苦因及苦果,所以现在应该轮到我关注母亲的疾苦了,我要勇敢地承担起给予母亲快乐的责任!
几经思惟之后,我确定-对母亲最好的报恩方式,莫过于令她了解因果不虚,知道如何行善避恶,尤其是让父母了解修持菩提心的方法,而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佛果!
我们的心里必需有如此渴求报恩的想法,随后,再推展到自己的生身父亲、兄弟姊妹、乃至扩大到家族亲戚等,逐步观修,渐渐扩大到所有众生。
结束观修前,对一切有情平等观成父母,这就是修舍无量心!观修舍无量心的重点,主要在打破对怨敌之「嗔心」,以及对亲友之「贪念」,透过观修让这种贪嗔慢慢减少,最终目标是「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在入座时,大部分时间用来观察亲友(或喜欢的人)以及怨敌(或不喜欢的人)都曾经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中,伤害或利益过我,因而放下贪嗔的分别,将他们观做无利无害的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观想-他们曾利益我这部分的恩德。
安住修:
在观察修的过程中,如果心感觉疲惫而不想继续,就可以让心念不跟随过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来的希求,又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不改造、不刻意的状态中悠然安住。依照个人的状况,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当心再度跃起,我们就继续进行前面所说的观察修部份。在一座的观修中,就这样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轮番交替来修持!
结行:
将这一座中所获得的功德,及自己过去、未来的功德,以及诸佛菩萨的无漏善业、众生的一切有漏善业,合而为一回向一切众生远离苦及苦因,圆满成佛。
下座前:
修完一座之后,勿立刻离座,要观察这一座中,誓言有无破损?若有要马上忏悔;若修得不错,感到得意时,就要马上采取对治,要对自己说:「你有什么好傲慢的?能修得好,是因为上一世的一点点福报成熟才使这一座修得不错;看看下一座还能修得好吗?」但,若修得不好也不要太悲观,打起精神鼓励一下自己,这样子思惟:「从无始以来我就是如此散乱的,是因为上座修练才能察觉到,下一座一定要好好把握修练的机会。」有了忏悔改进之心,下一座一定可以修得更好。
下座时的修法
尽管在入座期间,舍无量心修得不错,使心相续稍微有所改变,可是如果在下座后没有思惟,那么我们就会又堕入以前残存的恶习中,就好像生铁放在火里炼烧时,它是红通通的,但一旦离火置于别处,它立刻就又变回黑呼呼的样子,因此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也要熟练入座时所观修的内容,这一点相当关键-上座时,针对所有众生进行知母、念恩、报恩观想、发愿与祈祷,反反复覆观修,下座时,对怨敌放下嗔心,对亲人抛弃爱恋,对所有众生一视同仁等如父母。
* 观修慈无量心
观察修:
慈无量心必须在舍无量心的基础上修习:
※ 熄灭对众生的贪心和嗔心,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 如果未先修舍心,则慈心、悲心是建立在偏颇的心态上,表面上是一种慈悲,实则是一种贪念(譬如只慈悲自己喜欢的人)。
※ 因为我们只知道今生的母亲而已,不知道无数过去世的母亲,所以我们要先从今生的母亲观修起:她的穿著、她的容貌..,就如同平常所见一般,如果母亲已经往生了,则观想她最后住世的模样,这样子比较容易生起慈悲心,观想清楚之后,修知母、念恩、报恩。
知母
思惟的重点:
※ 佛经上说:即使算尽大地全部泥土所成-果核般的小小土丸子,但,单就某个怨敌曾做过自己母亲的次数还没有算尽。
※ 「今生的母亲,过去世也曾无数次当过自己的母亲」,不论自己过去世曾为动物、人类或饿鬼,都是这位母亲所生,了解此点,慈悲就容易生起。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东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